作者:梁坤
其实,早就该出现一部纪录片,好好讲一讲许鞍华了。看完文念中的《好好拍电影》,又觉得它来得刚刚好。
文念中是谁?资深美术指导,与许鞍华的合作始于《男人四十》,之后又合作了《黄金时代》和《明月几时有》。为许鞍华拍一部纪录片的想法始于《明月几时有》拍摄期间,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许鞍华的应允。历时将近三年的拍摄,终于有了这部《好好拍电影》,却又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片子的上映和发行都受到影响。好在酒香不怕巷子深,《好好拍电影》的成色与诚意没有被埋没。
文念中与许鞍华本就熟识,还有朝夕工作在一起的便利,离得够近、足够了解,镜头得以深入许鞍华的世界。文念中的视角既是朋友也是合作伙伴,再加上家人和吴念真、施南生、徐克、侯孝贤、杜笃之等众多业内大咖朋友不同角度的口述,片中呈现了一个面面俱到,几乎“无死角”的许鞍华。
许鞍华这个名字,对于香港电影乃至华语电影来说意味着什么?香港新浪潮电影的重要代表,作品多、涉猎广,六获金像奖最佳导演,三获金马奖最佳导演,去年还喜提了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她是拍了一辈子电影,早就功成名就的女导演。
但是光环之下,这个被至交老友称为阿Ann的人没房没车,和老母亲租住在简朴的公寓里,电影是伴侣,文学是情人,把每一部电影当作最后一部来拍,因为不知道下次还有没有人再给她投资。
当初许鞍华同意文念中拍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她就念叨过,“我只是怕没有人看”。担心拍自己的电影没人看,担心自己拍的电影没人看,对自己的相貌缺乏自信,工作中发了脾气又很快反省,给大家买来点心和奶茶致歉……那个烟不离手、拿奖拿到手软的导演原来有这么多的惶惶然。《好好拍电影》描摹出一个棱角分明,但我们很难定义,她自己也无法定义的许鞍华。
为了让许鞍华的真实透过纪录片镜头准确地传达出来,片中包含了两条线索:一条是许鞍华的成长、生活经历;另一条就是她的创作之路。两者形成一种互文的关系,又用主题化的结构串联起许鞍华创作习惯、性格脾气、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
许鞍华1947年生于辽宁鞍山,这也是她名字的出处。两个月大,就随父母移居澳门,5岁到香港,在香港大学读完文学硕士,前往英国伦敦电影学院学习电影,最后回到香港拍电影。片中许鞍华自己表达过对“故乡”“本土”概念的困惑与思考,“哪些是本土文化呢?很难定义的。有很多本土文化,比如殖民地建筑,并非真的本土文化,都是从国外输入的,但如果不讨论这些,其实是无法定义自己的”。
当她16岁知道母亲是日本人,才明白了母亲不被接纳和理解的苦衷,后来她把童年时爷爷的宠爱、与母亲的隔阂、宏阔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颠沛流离,都投射在《客途秋恨》的故事里。
许鞍华的创作涉猎题材广泛,有《书剑恩仇录》《香香公主》的武侠,《疯劫》《幽灵人间》的惊悚,《倾城之恋》《半生缘》的言情、《玉观音》《极道追踪》的剧情悬疑,以及《黄金时代》《明月几时有》的时代史诗等等,但最出彩的还是饱含她深切关注的社会现实题材,《客途秋恨》只是其中一例。
如许鞍华港大的同学詹德隆在采访中所说,“鞍的世界观,我觉得比较灰暗,你不觉得世界上有很多人活在快乐中,你觉得这个世界有很多问题……所以你倾向拍这类人物的故事”。
早在就职香港电视台期间,许鞍华拍摄的《狮子山下》系列剧就聚焦当下时代问题和社会现象。进入电影行业后执导的《投奔怒海》《千言万语》《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故事都来自时代的独特属性和其中存在的问题。而《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桃姐》这样关注香港社会现实的作品,则在记录般地观察、叙事当中,蕴含着更广阔的普适意义,它们根植于香港,却又超越地区、国家,即便你不了解中国,不了解香港这个地方,也一样会被他们的故事拨动心绪,对人性相似的优劣之处和人类社会共性的问题展开思考。
《好好拍电影》并不是许鞍华的电影成功学,片中不仅让这个从业四十载、年逾七旬的导演时不时地“露怯”,还始终抓住她的短板不放。这是一个与许鞍华的成功并不相悖,又总在质疑成功标准的问题——市场。许鞍华多次在片中讲到,拍电影并没有让她经济上得到多少改善,她自己不需要太多钱,投资方不要赔本就好。诸如此类的话从如此勤勉、心无旁骛的许鞍华口中说出来,这番无奈颇有些沉重。
从香港到内地,许鞍华的创作从来不以占领市场为目的,为了电影,她将个人生活压缩到很低的标准,追随理想的光芒,却仍不免历经浮沉。透过纪录片,我们似乎就在许鞍华的身边,又感到自己正面对一个陌生化、两极化的许鞍华:她是“导演中的导演”,又如苦行僧般求索;她对社会现实关切至深,又对理想至上虔诚无比。
片中以许鞍华的自述、纪实片段、电影片段,以及相关人物采访精心搭建的影像时空形成缜密而不乏趣味的叙事逻辑,让许鞍华从幕后走到台前,亲自演绎了自己的长项,既有历史的褶皱,也有现实的温度。
她是一代人的缩影,是香港电影乃至华语电影的一面旗帜,也是毕生忠于一事的可敬长者……几个标签远不足以定义许鞍华,当她作为首位华人女导演荣获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发表的感言中,最后四个字正是她眼中的当下和远方:“电影万岁”。
这部纪录片的技高一筹还体现在片名上,不论《好好拍电影》还是Keep Rolling,都是对许鞍华最贴切的表达。
电影万岁,不要喊“卡”。(梁坤)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