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论古代封建王朝帝王之功业,秦皇汉武必定是榜首之选。同样讲述汉武帝一生功过的热播剧《汉武大帝》也是不可多得的良心巨作,无论恢宏的场景构造还是考究的人物服饰,甚至演员团队都堪称绝对的实力派。
历史剧终归不是历史纪录片,历史剧的演绎是在真实的历史基础上进行的丰富改编,以迎合观众的心理需求,满足观众的猎奇需要。今天我们就以史料为依据,来看一下《汉武大帝》中有哪些与历史不符的情节。
情节一:飞将军之死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使胡马度阴山。”此处的“飞将”就是我们要讲述的“飞将军”李广,剧中的李广因陷匈奴包围,奋勇杀敌,但终不敌匈奴,壮烈殉国。以剧中情节而言,李将军为国马革裹尸,实乃壮怀激烈,体现了汉军的英勇。
《史记》记载:“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通过《史记》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飞将军”李广的真实死因是自杀。李广一生建功无数,却终未能封侯,但依然不能阻挡其成为后世的战神英雄。
情节二:“张冠李戴”的鸣镝弑父
历史上弑父篡位的例子不在少数,而《汉武大帝》中也有此般情节。剧中讲述的是伊稚斜鸣镝射杀军臣单于,弑父篡位,此处情节有两处不符合真实历史之处。
《资治通鉴卷》:“匈奴军臣单于死,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攻破军臣单于太子于单,于单亡降汉。夏,四月,丙子,封匈奴太子于单为涉安侯,数月而卒。”
通过《资治通鉴》的记载,军臣单于并非被鸣镝射杀,而是病逝。另外,军臣单于与伊稚斜也不是父子关系而是兄弟关系。真实的鸣镝弑父是发生在秦汉时期的头曼单于因想“废长立幼”被冒顿单于射杀。
情节三:细柳营典故
《汉武大帝》中汉景帝与晁错前往细柳营视察周亚夫的北军,以防止国内生变。但《史记》中记载的是汉文帝在霸上和棘门视察军营时长驱直入,而在周亚夫的细柳营却被阻拦,从而使汉文帝感叹“嗟呼,此真将军矣”。
此处也算是张冠李戴的代表,将文帝朝的事件嫁接到了景帝朝,但不得不感慨周亚夫是两朝元老级的人物。
情节四:“长胡子”的司马迁和提前面世的《太史书》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历史地位至今不为其他史书所能动摇,而《史记》的作者太史令司马迁在完成这部巨著之前也遭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宫刑”。
司马迁受“宫刑”缘由为降将李陵说情,遭汉武帝的迁怒。剧中司马迁的剧照中显示其有长长的胡须,与“阉割”之人的容貌不符。
《汉武大帝》剧中,汉武帝刘彻晚年看过司马迁编著的《史记》,剧中清楚地显示在汉武帝身旁边的书中有卷《太史书》,而刘彻看过甚是雷霆爆发,召司马迁进宫。
《史记》最开始并不叫此名,而是称之为《太史公记》或者《太史书》等,此书直到东汉时期才和如今一样叫《史记》,因此剧中的《太史书》指的就是后来的《史记》。
另外,《史记》并非在汉武帝朝就已经能够看到的,此书最开始一直藏于司马迁女儿家中,直到汉宣帝时期才被献给皇帝,并得到了广泛传播。因此剧中汉武帝看《太史书》不符合历史情节。
情节五:“打了霜的黄瓜”
剧中情节:梁王训斥公孙诡和羊胜“像霜打了的黄瓜”。
汉武帝早期并没有黄瓜此种食物,黄瓜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物种,而且当时称“胡瓜”,直到南北朝时期的石勒才将“胡瓜”改为“黄瓜”,因此剧中的说法是穿越的。
情节六:数过头的年号
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因此汉武帝也有特别多的年号,分别为:建元(前140-前135)、元光(前134 -前129)、元朔(前128-前123)、元狩(前122-前117)、元鼎(前116-前111)、元封(前110-前105)、太初(前104-前101)、天汉(前100-前97)、太始(前96-前93)、征和(前92-前89)、后元(前88-前87)。
剧中张骞出使归来后,汉武帝数年号,居然数到了元鼎。历史上张骞从汉武帝建元二年出发,直到元朔三年回来,共计十三年。汉武帝元鼎三年,张骞病逝于长安,不可能元鼎年间才出使归来。
情节七:错音的大宛国
汉朝时期的西域三十六国国名读音想必难倒了不少人,剧中“大宛国”叫成了“dawanguo”,实际应该叫“dàyuānguó”。
情节八:公主和亲
汉朝的“和亲”政策是比较频繁的,因此剧中也进行了相关体现。剧中汉景帝唯一的女儿南宫公主成为和亲的牺牲品,先成为军臣单于的阏氏,后成为伊稚斜的阏氏(指匈奴皇后号)。
史料载:"南宫公主,景帝女。初,南宫侯张坐尚之,有罪,后张侯耏申尚之也。"
以上记载出自唐朝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南宫公主应该是先嫁给南宫侯张坐,后又嫁给张侯耏申。另外,南宫公主并非汉景帝唯一的女儿,而且汉代和亲公主中最高身份的是诸侯王的女儿,不会出现真正的公主被派到匈奴和亲。
情节九:捉刀人情节
史书载:“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甚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捉刀人”典故是三国时期曹操为了让匈奴使者觉得自己威武高大换做崔季珪代他接见,而他却假扮“捉刀人”立在左右。
《汉武大帝》剧中,汉武帝以韩嫣扮作自己,从而给匈奴使者假象,同样也是重复匈奴使者觉得立在旁边的武士更加像真英雄的剧情。此处也是将汉末时期的情节穿越到汉初武帝朝。
情节十: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史记》记载:"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中,而真实的考古中也发现了一条书有此字样的锦缎,只不过该锦缎还有另外一部分,全文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
剧中出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缎是在汉匈大战时,汉武帝下召制作的锦缎,并果真传来大胜的捷报。
真实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锦缎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处于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时期,青海地区的羌族反叛,汉宣帝于是下召平叛并为了鼓舞士气而诏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剧中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缎用法与汉宣帝时期一样,但此处也是将后历史中的典故提前演义。
以上为总结的《汉武大帝》剧中的主要历史错误,虽有几处穿越或张冠李戴的历史情景,但基本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总体不影响该电视剧的情节演义,也使其能够在基本遵循历史史实的前提下成为一部老少称赞的历史剧。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