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名片
学校:广州市白云区良田第三小学
创办时间:1921年
地址: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校兴路3号
走进广州市白云区良田第三小学,入目便是现代化的校舍、宽阔明净的操场,惟有透过校内三棵苍翠的百年古树,才能依稀窥见它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从宗祠私塾到现当代化办学,在漫长的岁月里,广州市白云区良田第三小学在积淀文化底蕴的同时,兼容并包,锐意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广州市白云区良田第三小学。
从私塾学堂到现代化校园
2003年9月,白沙小学和金盆小学合并而成广州市白云区良田第三小学,分别设为白沙校区和金盆校区。两所学校建校的历史有相似之处,同属白云区钟落潭镇,皆源起于民国私塾,且都有着百年的厚重历史。
良田第三小学金盆校区旧貌(于2003年拍摄)。
金盆校区(原金盆小学)源于民国期间金盆村的三间私塾,分别是桅杆屋的“传杏馆”(书斋馆)、高围墙的“未经馆”和东耀里的“长坑窿私塾”。
1945年,竹料地区先后兴办各中心小学、建立校董会来领导学校,在金盆村设立金盆共和二小学,后更名为金盆小学。
1958年,金盆小学因为大量招生,导致教师紧缺。为了解决教师的缺口,金盆小学开始在本村招收一批民办教师。如宋秋佳、宋耀文等都是第一批民办教师,桅杆屋的宋带娣更是金盆村的第一个民办女教师,有力地补充了金盆小学的教学资源。
由于金盆小学建校历史长,建筑物老化,为了改善教学环境,1989年,金盆村委出资50万元改建金盆小学校舍,让该所学校成为竹料镇最早无危房、无砖瓦房的学校,为学生提供了静心读书的优良条件。
白沙校区(原白沙小学)源于杨氏大宗祠,民国期间是一所供白沙村村民子弟求学的私塾。1921年,由当地政府出资、村民集资筹建学校。1924年,学校被命名为番禺第十九国民小学,校长是杨少西,之后则由白沙村杨铸铭先生继任校长。
1945年,番禺第十九国民小学改名为番禺同升乡第四中心小学,校长继续由杨铸铭先生担任,经历几任校长后,又更名为白沙小学。
2003年9月,白沙小学与金盆小学合并后,成为广州市白云区良田第三小学的一部分。百年的发展茁壮了学校的文化内核,但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加现代化的教学环境。
白沙小学与金盆小学合并后,因旧教学楼没有防震、防火功能,为保证师生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学校将原有旧式教学楼改建为防震、防火,建筑面积为2084.16平方米一座四层教学楼。
改建后,楼体的安全性得到提高,还增设科学实验室、中型小礼堂、电子阅览室等,教学环境更进一步。
如今的校园占地15502平方米,校内还有200米塑胶跑道环形跑道的小型运动场,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这所有着百年校史的成为一所拥有先进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学校。
铸造“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品牌
作为一所拥有两个独立校区的六年制公办小学,广州市白云区良田第三小学以“精耘学业良田,收获幸福人生”为办学理念,始终沉稳有力地走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
在漫长的时间积累和深厚的文化传承中,广州市白云区良田第三小学也在不断探索和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名片,并铸造了“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品牌。
学校的教学楼。
学校秉持“健康心理,快乐人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的方式,扎实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补救性心理辅导活动。
此外,学校还参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结合办学理念和特色,精心构建了白云区良田第三小学的学生“金穗评价”体系。
为推动“金穗评价”体系的有效实施,学校以《竹料地区传统节日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的研究》为课题,对当地节日文化进行有效探究,挖掘本地民俗文化资源,开展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体验活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同时,学校还成立了阅读、书写、棋类、合唱等二十多个学生艺馨社团,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德艺双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乐耘智耘,精思精练;精耘成德,全中有长。
广州市白云区良田第三小学以教育发展为田野,形成了“精耘教育”的办学特色和“精益求精,实益求实”的教学风格。百年的历史塑造了广州市白云区良田第三小学的文化内核,而学校也在时代的前行中不断耕耘求索,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名片,让这所百年老校重获生机。
【记者】陈理
【见习记者】马瑞婕
【实习生】陈兆慧
【作者】 陈理
广州教育头条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