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赵宝刚导演的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片《编辑部的故事》正在国内大火,而彼时监督完整部影视剧拍摄的郑晓龙刚刚结束工作就立刻准备了另一部剧的拍摄,甚至于他的想法在当时惊讶了不少北京台内的领导,因为郑晓龙要领着团队到美国拍戏,而这部戏的名字就叫《北京人在纽约》
这部戏的改编出自早年间曹桂林的同名小说,之所以让人感到惊讶,是因为当时国内大部分人对于美国以及美国人的思想和生活都不了解,甚至于整个剧组里也就只有郑晓龙几人去过美国,而且拍摄这部戏的预算在150万美金,这在当年简直是天文数字,杨洁拍《西游记》才调拨了不到500万的资金,还是人民币
通过贷款和关系解决一系列难题后,郑晓龙带着剧组到美国呆了100多天,连同成员回来的还有一部完整版的《北京人在纽约》,这部戏上映后立刻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反响,北京台在一夜之间成为国内最火热的频道之一,巅峰期此部电视剧的收视率为61%
尽管当年的小编年纪比较小,但对于其中的某些镜头还记忆犹新,尤其是电视开头那句: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他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也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一点介绍倒是很符合纽约在之后的美国人称呼中的那句调侃“罪恶之城”
1.《北京人在纽约》的拍摄特点
总体来说,这部剧在当年带给国人的影响可是一等一的,无论是剧情中出现的城市街景还是大尺度描绘走到国外发展的女生状态和情感,可以说这部剧里的女主在当年是很多人心中的幻想女神
尽管只有21集,但《北京人在纽约》依然讲述了一段很有意思的且特色鲜明的文化冲击故事,首先是姜文饰演的王起明这个角色,作为一名音乐家,起初得的他是怀揣着梦想与妻子郭燕到美国发展,可惜的是艺术道路并不顺利,王起明赔的倾家荡产转而从商
也正是这个时候他结识了自己的红颜知己阿春,也把妻子送到了最大的竞争对手大卫手中,女儿到美国后,根本无法理解父母的选择,转而以他1们无法接受的方式展开对父母的报复
其实细看整部剧你就会发现,剧情中所有的人物都有很矛盾的文化冲突,首先是王起明,作为一名到国外发展的中国人,他骨子里还是有传统思想束缚的,但好处是他能很快融入大环境,所以王起明的身上带有两国文化冲突的意味最浓厚
其次是阿春,王姬主演的这个角色是已经完全美国化的中国人,她对感情的选择十分开放,任何物质化的事情也看到比较通透,虽为女神,但却是名副其实的交际花
郭燕的扮演者严晓频,无论从面相还是人设都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妇女,放到国内来说,她绝对是一位贤妻良母,甚至即便到了美国都没有改变思想,为了前夫的感情他出卖了现任丈夫大卫的商业秘密,还在大卫提出离婚时非常有骨气的净身出户,这都是很明显的中国式妇女选择
2.误导国内观众的原因
之所以说当年这部剧误导了国人,主要原因在于其所拍摄的镜头下的真实美国发展,90年代我们国内与美国的经济差距是不能想象的,很多人终其一生或许也无法看到美国的风景,而《北京人在纽约》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尤其是主角姜文在剧中的遭遇,事业失败后,他凭借在餐馆里打工切洋葱积累了大量财富,这让不少想发财的国人误以为美国“遍地是黄金”,从而加深了中下城市人们对于出国打工热潮的追求
当然,在总体的概括下,《北京人在纽约》虽有误导的可能,也为90年后崛起的“美国淘金热”兜头泼了一盆凉水,因为在电视剧后期,导演有意地把美国金钱思想放大了,在电视剧中的美国思想,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用金钱去衡量,而且一旦你失去工作,地位就要比有工作哪怕是在缝纫机厂上班的工人都低,这种过于现实的剧情也让想去淘金的人望而却步
所以作者个人来看,《北京人在纽约》实际上是把两边的事情都干了,既反映了美国的繁华,又在真实的社会里体现了底层人物的辛酸,至于当年的人们看完这部剧后到底是出国的多还是被拉住的多,那就无法考证了
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对这件事情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