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讨厌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一段红极一时的台词,成为了很多中国人对于美国的最初印象,到底是天堂还是赤裸裸的丛林法则,27年来,仍然被无数的观众所讨论着。
27年前,影帝姜文演绎了他平生的第一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根据中央电视台的统计,这部剧在播出之后,收视率一度达到了67%,可以达到和《新闻联播》相当的程度。
可以说是万人空巷,这样的盛景30年来都是极其少见的。
在之后,因为时长的原因,这版21集的电视剧还被缩减为2个小时的电影,在美国PBS电视台播放。
如今重温这一部剧,发现它艺术上的完美与成熟,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并不是偶然的。
01,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日渐丰盈,对于外来的思想也逐渐苏醒,然而,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却很少有人知道。
一部《北京人在纽约》,采用了全程海外拍摄的方式,全景式地展现了北京人在纽约的生活状态。
他们的奋斗与挣扎,梦想与现实,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国外的生活,也成为了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中国人感情历程的经典作品。
这部剧与其说是展现个人的奋斗史,不如说是全民族人的梦想与共鸣。
要说到这一部剧的诞生,也是充满了艰难和险阻的。
首先是款项的问题。
要完整真实地展现纽约的生活场景,就意味着要身赴国外拍摄。
然而,在90年代初,要出国拍摄,本来就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事件。
生活成本较高,经济水平差距较大,以及没有完整系统的拍摄预案,这些都给剧组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同时,郑晓龙导演当初拍摄这部剧的时候,预算为150万美金,折合人民币大约是1200万。
对于北京电影制作公司来说,这个费用还是很难接受的。
于是,为了保证电视剧的顺利诞生,郑晓龙团队做出了让很多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就是贷款拍电视剧。
走出国门,斥资150万美元,在国外拍摄,这样的极富有创新和胆识的举动,让郑晓龙,冯小刚等人颇受关注。
郑晓龙团队通过抵押等方式,四处奔走,拉投资,几乎做了破釜沉舟的打算。
资金有了,如果电视剧市场反馈不好,那么将会赔的底朝天。
02,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90年前后,移民美国成为了很多人的梦想。
北京的音乐家王起明和妻子郭燕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美国生活。
然而,曾经心目中的“天堂”却遭遇到了严重的打击。
为了谋生,大提琴家王起明去了餐厅打工,而郭燕则却去了工厂劳动,走上了一条充满竞争,依靠辛苦劳动来换取生存空间的艰难道路。
现实的严酷和无情,也一度让他们感到心酸,是放弃曾经的坚持走向新的“捷径”获得幸福呢,还是脚踏实地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
在现实的压力,竞争的压力以及生活的考验之中,他们百感交集。
这部剧好的一点,是抓住了当下最为风靡的出国话题,为沉闷已久的电视剧市场引入了一股新的潮流,为向往外部世界,渴望富足和自由的中国观众打开了国际化的窗口,构建起了对于“出国”“经商”,以及情感等各方面的想象。
03,
作为电影咖的姜文,拍摄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电视剧。
刚开始,一如大家所料,姜文并不愿意接下这部剧,然而,在看了剧本之后,姜文表现出了十足的兴趣。
这个北京老爷们的耿直和也有的气质,将王起明这位大提琴家饰演得淋漓尽致。
男演员有了着落,女演员却成为了一个大的问题。
对于郑晓龙来说,本来想找的是一个港台的风情万种女星,所以,他决心换掉已经定了的女主王姬。
王姬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气愤异常,顿时打电话骂了郑晓龙,没想到,正是这一“骂”,骂出了劲来,成就了这个角色。
事实证明,王姬的表演是极为出色的。
拍摄这部剧的时候,她在片场发现自己已经怀孕了,却依然没有停下来休息,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最后孩子生下来,有严重的自闭症。
不得不说,和自己的劳累,辛苦是分不开关系的,
两人的出色演技,让这部剧有了心,血和灵魂,和剧作相互成就,互为因果,成就了一段收视神话。
04,
这部剧只有短短的21集,却高度缩水,凝聚了剧本所有的灵魂和精华。
它的成功,并非偶然,付出的是全剧组的心血。
郑晓龙冯小刚的孤注一掷,姜文王姬的走心诠释,以及破釜沉舟式的勇气和决心。
如今再回首,隔着荧幕都能够感受到27年前的出国情怀。
还记得这部剧吗,你感触最深的片段是哪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