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 冰
好莱坞华特·迪士尼影片公司2020年出品,由新西兰导演妮基·卡罗执导的真人版古装历史片《花木兰》(Mulan),尽管改编自该公司1998年摄制的动画片《花木兰》,但其故事根本还是取材于中国古代传说,即关于南北朝时期一位名为“花木兰”的巾帼英雄的史诗传奇。之于电影,对这样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也屡被各种文艺样式(诗词、戏曲、电影、电视剧等)演绎的英雄故事的叙述,显然如何叙述本身要比本文所叙述的故事更为重要。
一、中国传奇故事“花木兰”本事
作为民间传说色彩较浓的花木兰的故事的广泛传播,最早归因始作于南北朝北魏时期的一首叙事诗《木兰辞》。
比之于正史(如《魏书·世祖纪上》《魏书·列传第九十一》等),发生于公元429年的北魏大败柔然之战中的行军之地(黑山、燕然山)契合了《木兰辞》所提地名(黑山、燕山——燕然山俗称)。这也佐证了《木兰辞》所咏花木兰替父从军故事的真实可信性。综史料观之,花木兰故事本事可概括为: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与了北魏大破柔然之战及此后北魏多次出击大漠、兵伐柔然的战事;其英勇顽强,才能出众,且无人发现其女儿之身;十余年征战之后,她拒绝了朝廷所授尚书郎之官职,卸甲回乡尽孝父母。显然,花木兰故事之所以被世代流传(后代追谥其孝烈将军,并在其故乡建有木兰祠,且立碑纪念)的原因,实乃其所透露出的浸润了忠勇、孝义等中华民族美德的保家卫国、敢当大任之精神。
二、好莱坞电影《花木兰》的叙事之失
比之于花木兰传奇故事本事,好莱坞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对花木兰故事的叙述是极不充分,甚而是不妥当的。在某种意义上,花木兰的故事乃为正史所佐证了的野史,其历史的实在性是毋庸置疑的。作为电影作品,尽管可对历史故事进行虚构演义,但一定要建立在合情合理的尺度上。换句话说,历史,尤其是歌颂英雄的历史,是不应被任意戏说、随性恶搞的;这种严肃历史的创作,需要艺术家持守人性良知、道德伦理底线及对英雄历史的尊重。
许是迪士尼公司觉得不管怎么拍《花木兰》都会有人看(尤其是少年儿童)的缘故,该片不仅更改了人物关系(花木兰之父“花弧”易名为“花周”,其有弟弟的人设也不见踪影),变易了其故事主线(花木兰征战十余载、屡建奇功的经历被压缩为一年内的一次战争),还改变了其性格(花木兰隐忍坚持、艰苦奋斗、忠勇励志的性格内核变成了不无超现实色彩的自我“元气”的女性主义觉醒,被父权、男权束缚的女孩儿变成了天赋异禀的女超人);不仅如此,本来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故事风格也因不无西方文化意味的“巫女”(巩俐饰)的出现而显得颇为魔幻(其超自然的易容变装、神功超群、化鸟飞行等亦显然有违中国传统花木兰故事的情理逻辑);而基于所谓的求真之思,花木兰(刘亦菲饰)多次欲主动披露自我女儿之身,以致最终丢下盔甲、解开发髻(露出披肩长发)以张扬女性个性之举,确令人难以理解——当然,不畏雪崩策马救人的英雄壮举的抒写亦多少带有不切实际、不合情理的浪漫想象色彩。实际上,好莱坞《花木兰》的这种做法,实乃借东方之瓶装西方旧酒;它轻易抛开了中华文明的历史逻辑与生活情理,着意兜售西方价值观中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及无原则、无理性的自我价值实现之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好莱坞的《花木兰》还是好莱坞的,让片中众多中国人操持流利的英语亦可见此。说到底,该片面对的乃是中国以外的电影市场。因新冠疫情之故,好莱坞《花木兰》取消北美(美国、加拿大)及澳洲等地线下上映,改为流媒体端Disney+上架(观看需额外支出30美元)便可见一斑。据有关数据,《花木兰》上架Disney+两天时间内,该平台便收益达1200万美元之多。在音影游专业评分网站metacritic上,该片竟是外媒眼中迪士尼最佳真人改编电影,得分高达67分,超过《小飞象》(51分)、《阿拉丁》(53分)等片。
三、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文艺作品不是神秘灵感的产物,它的艺术性、思想性、价值取向总是通过文学家、艺术家对历史、时代、社会、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的把握来体现。……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
诚如是,马楚成2009年执导国产古装历史片《花木兰》便就是一部较好地讲述了花木兰传奇故事的电影作品。影片叙述北魏与柔然连年交战,生性暴戾的柔然老单于之子冒顿(胡军饰)欲图中原。虑及父亲年迈病重的花木兰(赵薇饰)毅然决定女扮男装,应征入伍,替父从军,为国效忠。数载之后,木兰屡破柔然大军建功,获封将军……后凯旋归来,拒绝朝廷封赏,回乡尽孝。正因恰当的故事呈现,该片荣获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和最佳女主角奖(赵薇)。花木兰故乡虞城县委、县政府参与了该片的投资,意在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进而大力弘扬花木兰爱家敬长、效忠国家、自强不息、无私奉献之精神。无疑这也是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强有力支撑。愿广大电影创作者秉持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担当,愿更多接地气的有正能量的讲好了中国故事的电影纷纷涌现。
影视作品是社会关系再现,需要遵循因果逻辑。世间万物,皆有因果。作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产品,影视作品的因果关系,体现在线索逻辑上,要让前后情节经得起推敲;体现在人物逻辑上,要让剧中人设经得起推敲;体现在视觉逻辑上,要让镜头语言经得起推敲……总之,这都要求每一个影视艺术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出自己电脑房和书斋,到人民群众中去,到生产生活一线去,到剧情延伸的社会每个角落去,用匠心打磨、用时间锤炼,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