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文《唐宫燕》:重俊太子的悲愤抉择我们中说过,李重俊发动的政变功败垂成。那么,细细品来,这次政变咋就失败了呢?主要原因是有一个坑儿子的爹!
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认为“唐代历次中央政治革命之成败,悉取决与玄武门即宫城北门军事之胜负。”也就是说,唐代历次宫廷政变的成败与否,取决于攻守双方谁能及时、迅速地占据玄武门,即宫城北门。这就凸显了玄武门地势及守卫北门禁军的重要性。
之前说过,唐代共发生了四次宫廷政变,三次都成功了,唯独景龙政变失败了。在这次政变中,韦后、安乐公主等人拥护着中宗,占据了玄武门楼。中宗对参与政变的兵士开展政治攻势:“你们这些人都是朕的卫士,为什么要跟着谋反呢!如果你们能杀掉谋反的人,不必担心没有荣华富贵。”之后,禁军遂倒戈,一败涂地。
这次政变失败,当然在于太子李重俊、禁军将领李多祚和兵部尚书魏元忠等人没有果断迅速地攻占玄武门。但问题主要出现在政变参加者内部。
太子李重俊受到的威胁主要来自武三思父子、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等人,其发动政变后矛头也直指这些人。
李多祚在之前的神龙政变中诛杀张易之兄弟,逼迫武则天还位于唐中宗,进封辽阳郡王。但后来参与神龙政变的众多功臣遭到了韦后与武三思的陷害,结局都挺悲惨。李多祚也深感自危,无力自保。
魏元忠曾因安乐公主请废太子李重俊,立自己为皇太女一事劝阻中宗,遭到安乐公主的嫉恨。对于武三思等人把持朝政,专权擅断,魏元忠也是心常愤叹,思欲诛之。
因此这三人具有联合发动政变的理由和依据,但是他们发动政变的矛头只是针对武三思父子、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等人,并没有针对中宗,没有背叛中宗之心。只能说,心是好的,不论什么原因,都是为了宰这些挨千刀的,但没有提前开会研究一下,抓住主要矛盾。看来会议开少了也不行。这唯一失败的悲催政变也就开始了。
政变发生后,李重俊先杀掉武三思和武崇训,同时杀其党羽十余人,又命令左右金吾大将军成王李千里分兵守卫宫城诸门,并亲自率兵至肃章门,斩关而入,追杀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并点名索要上官婉儿。由此可见李重俊对上官婉儿愤恨至极。
这里多说两句,历史真有趣,它往往给一些人物留下了好听的名字,但没有留下动听的故事。这个上官婉儿也确实不是什么好玩意,真可惜了这么好听的名字,祸乱朝纲,光是读史书就能让人恨得牙根痒痒。
上官婉儿对中宗大声喊道:“看起来他们是想先抓住我,其次抓住皇后,最后是要抓住陛下。”这就将她与李重俊的矛盾转移到了中宗和李重俊之间,为李重俊的“清君侧”转化为“反叛”埋下了伏笔。
这个不是个东西的中宗,不分是非,不明就里。情人眼里出西施,儿子什么都不是。他都不知道,最终要他命的人就在身边。中宗与韦后遂怒,和上官婉儿一起登上玄武门楼以避兵锋。李多祚率先来到玄武楼下,想要上楼,但受到警卫士兵的拦阻。李多祚和太子都有些犹豫不决,勒住兵马,没有立即攻打玄武楼,而是希望唐中宗能出来询问他们起兵的原因。然而当中宗宣谕认为羽林军是在叛乱时,倒戈现象就发生了。
参加政变的羽林军本来就与李重俊没有多少渊源,从羽林军倒戈来看,羽林军实际上是拥护中宗的。而李多祚和魏元忠等人也无叛乱之心,只是想通过政变铲除韦武势力,挽救危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有些类似于苏联的“八一九”事件。当中宗将政变定为叛逆时,政变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最终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李重俊死后,东宫僚属没有敢接近李重俊的尸体的,唯永和县丞宁嘉勖解下衣服将太子首级收拾起来并痛哭,因此被贬兴平丞。太子李重俊政变时所经过的诸城门守护者都被连坐流放,韦皇后党羽上奏请求将他们杀死,唐中宗没有同意。
值得一提的是,唐睿宗即位之后,为李重俊平反昭雪,追复李重俊的太子名位,赐谥号节愍,并将他陪葬定陵。李重俊最终陪葬中宗于定陵,真是莫大的讽刺!这个世界上最没有用的爹-中宗李显保护不了自己的儿子,儿子即使自卫政变也不对亲爹下手,而亲爹却下令将儿子的首级斩下,献于太庙,并以之祭奠武三思、武崇训父子。
唐中宗可以评选为这个世界上最荒谬的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