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那心上人勇敢与善良
他骑着战马去了远方
远方的夜晚有明媚的月光
却没有我陪在他身旁
回想起旧日与你相处的时光
思念像江河水流淌
流向你日夜守望的边疆
流到那有你的他乡
我站在大风吹过的山岗
遥望你归来的方向……”
此刻,泪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银幕如同北国漫天飞舞的雪花点,没有了字幕,只有歌声一遍遍在耳边回响。一幕幕画面如一根根温柔而锋利的针,反反复复,扎破我本以为坚固的泪囊。记忆中,为一部电影而流泪,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今天,《守望相思树》——这部描写普通官兵及妻子爱情故事的现实题材电影,却令我泪流不止。望着用去半包的纸巾,我一一回放大脑中闪过的电影画面,搜寻着影片中频频出现的泪点。
电影《守望相思树》,是根据发生在内蒙古三角山哨所的“相思树”真实故事改编创作的,是一部反映边防军人家国情怀、跨越40年时空的军旅爱情故事片。军嫂诺丽丽的丈夫张忠良在过河巡逻途中,为救战士巴图,被湍急的洪水卷走。诺丽丽抱着刚刚两岁的儿子赶到部队,在丈夫失踪的河边苦苦等待,一个人悄悄哭了三天三夜,也没能盼到丈夫归来。于是,她在丈夫驻守的哨所旁选择一处可以俯瞰河流的高地,种下了一棵樟子松,以寄托哀思。此后,她独自抚养幼子。孩子大学毕业后,也选择了军营。再后来,诺丽丽患胆管癌住院,因医治无效告别人世。临终前,她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丈夫牺牲的哈拉哈河,与亲手栽下的樟子松一起,永远陪伴丈夫、驻守边关。
由于这部电影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改编创作,在创作时无形中限制了编导和演职员们的创作空间。并且,影片中所表现的大多是普通的人和平凡的事,也不太适用于过多的大制作、大渲染和大场面,多维特技和变幻莫测的蒙太奇,眼花缭乱的电影语言等。因此,这部电影割舍了戏剧性的情节和冲突,甚至连人物对话都不多。包括本片的重头戏,连长在湍急的河流中勇救战士巴图的激烈场面,也没有加任何特殊处理。作品完全忠于真实,围绕着人物和故事,老老实实地演绎各个人物的真情实感,在平凡中挖掘不凡,在逆境中凸显不朽,用人物丰富的情感、纯洁的心灵,去感化受众。这种惜墨如金的创作方式,为编导和演员们的施展和发挥,提供了极大挑战。但是,面对挑战,这部电影成功了。成功于他们对故事本身过硬的自信,成功于中国观众传统美德在血液中的流淌和继承,成功于主人公命运的悲壮和坚贞不渝、坚如磐石的爱……
29岁的连长为国捐躯,艰辛和悲痛,更多的是留给了活着的人。诺丽丽谢绝了公婆和同事们改嫁的劝说,把一棵樟子松栽在哨所旁。如许许多多两地分居的军嫂一样,她勇敢地扛起远远超出她承受能力责任的重担,以孝顺和美德支撑起随时可能倒塌的天空,持续不断地向训练场上摸爬滚打的官兵送去家人般的关爱。这就是我们的长城之所以固若金汤,我们的边界线之所以牢不可破,我们伟大祖国的天空之所以永远艳阳高照的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诺丽丽栽下的,绝不仅是一棵普通的樟子松,也不仅是思念丈夫的相思树,而是一名持枪矗立的当代军人,是一块神圣的不可挪动的界碑。或许这就是这部影片所要告诉我们的。
在艺术创作上,这部影片还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地方。片中的几处伏笔的运用恰到好处,特别是军帽和大红花的适时出现,令人印象深刻。还有叙述方式的选择,也颇具匠心。诺丽丽看到新连长的未婚妻无法接受男友扎根边疆婚后两地分居的现实,眼看要分手,便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循循善诱,终于使两人重归于好,在哨所举行婚礼。往事的闪回和现实的切入交替出现,始终有条不紊,显示出编导大胆运用传统电影表现手法的娴熟和从容。影片中包括剧情和音乐自始至终贯穿着不紧不慢、真实自然的节奏,舒缓平和。电影画面色彩也介于油画和水墨画之间,工笔写实,不浓抹重彩。如同一篇感人的文章无需过度使用华丽的词藻,真正美好的故事是无需刻意包装和渲染的。那些动静很大的添加了许多电影以外因素的影片往往是想转移人们视线的一种造势,是对内容苍白、演技不自信的一种掩饰和回避,注定没有什么生命力。
陶冶心灵的前提,是介质必须纯净。这部作品没有炫目的场面、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铺天盖地的造势宣传,而在不经意间令观众感动不已,自觉在心中立起信仰和榜样,激荡起追梦路上的力量。或许这正是该片作为被军委政治工作部列入建党100周年献礼片,给我们留下的重要启示。我相信,随着《守望相思树》这类作品的日渐增多,人们的观影选择也会逐渐迈向更高艺术品位和思想境界,而军嫂诺丽丽栽下樟子松一定会成为一片樟子林的。
作者:刘业勇
来源: 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