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南京审计大学图书馆馆员 赵炜
为提升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功能、满足公众精神需求,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南京市莫愁湖公园,从2022年1月1日起,将免费开放。
南京市莫愁湖公园,是南京著名的古典园林,享有“金陵第一名胜”、“江南第一名湖”、“金陵四十八景之首”等美誉。每年在这里举办的“海棠花会”、“荷花文化艺术节”、“莫愁烟雨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深受喜爱。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岳阳之楼, 晴川之阁,不有崔、范之品题,则巍观杰构,沉沦于湖滨江渚矣。”山川名胜,因了名家的歌咏,而声名鹊起。在历代题咏莫愁湖的千首诗词中,有两首显得格外醒目——
“扬州八怪”代表人物、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郑燮,在南京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参加完乡试,饱览过莫愁湖后,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词——
《念奴娇 • 莫愁湖》
鸳鸯二字,是红闺佳话,然乎否否?多少英雄儿女态,酿出祸胎冤薮。前殿金莲,後庭玉树,风雨催残骤。卢家何幸,一歌一曲长久!
即今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山下藤萝飘翠带,隔水残霞舞袖。桃叶身微,莫愁家小,翻借词人口。风流何罪?无荣无辱无咎。
“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莫愁湖的氤氲烟云,摇曳湖浪。
接踵而至的袁枚,畅游了莫愁湖之后,更是直截了当地表白:南京莫愁湖,绝对盖过我家乡杭州的西湖!
袁枚出生于杭州,爱南京却爱到了骨子里,远远胜过爱家乡,有诗为证——
欲将西子莫愁比,
难向烟波判是非。
但觉西湖输一着,
江帆云外拍云飞。
这是《和松云太守莫愁湖诗二十首》中的最后一首。
莫愁湖的明灭烟云,婀娜湖柳,粼粼湖浪,着实令袁枚陶醉,饱游了莫愁湖之后,他觉得金陵莫愁湖的美景,更胜家乡杭州西湖一筹。
袁枚,清代最爱南京的诗人。2022年1月3日,恰逢袁枚驾鹤西游第224周年。
袁枚身上有很多标签:乾嘉时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美食家。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江右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 ,“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文笔与大学士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笔者再给他加上两个标签:书痴、段子手。
大凡能做出好诗者,必胸藏万卷。袁枚指出“凡多读书为诗家要事,所以必须胸有万卷者” ,“欲其助我神气耳”。
袁枚天分高,又刻苦用功,从小嗜书如命,因而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回忆自己的苦读生涯,他这样自述道:“我年十二三,爱书如爱命。每过书肆中,两脚先立定。苦无买书钱,梦中犹买归。至今所摘记,多半儿时为。”;“每过书肆,如渴骥见泉,身未往而心已赴。”
唐代贾岛在《戏赠友人》中表达了作诗的勤苦:“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假如一天不作诗,就觉得灵感的源泉如同废井一般,壅塞、枯竭。)
袁枚更进一步阐述了自己读书的勤勉:“一日不读书,如作负心事。” “记得儿时语最狂,立名最小是文章。而今八十平头矣,犹为文章镇日忙。”
从童年、少年时起,至八十多岁,袁枚一直对阅读写作充满着强烈渴望。透过袁枚的众多诗歌,可以窥见他对读书写作的极度热爱——
《编得》
不负堂堂白日过,
卷中一字一编摩。
及时行乐春犹少,
惜墨如金集已多。
作者没有辜负大好时光,每日埋头向下,刻苦读书写作,诗集中的每个字,都是经过精心推敲打磨的。
“莫道催租无吏到,恐催诗债要敲门”:我得每日不停地写作啊,因为随时会有人上门来向我讨要诗歌。“或者五体尽颓唐,只有一枝笔不老”:尽管我的身体不如从前了,但是,手中的一管健笔依旧能顺畅写作。
这个活泼顽皮的诗人,经常用幽默诙谐的语调,来表达读书之乐,用诗歌来创作幽默段子,是个高雅的段子手——
《偶然作》
得句忽然忘,逐之如追逃。
见书如见色,未近心已动。
只恐横陈多,后庭旷者众。
“得句忽然忘,逐之如追逃。”追思回忆灵感迸发时偶得的佳句,就如同追捕逃犯一样,刻不容缓。此句化用了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中的诗句:“作诗火急追亡逋。”
“见书如见色,未近心已动”:见到一本心仪已久的好书,就好像邂逅一位美女,令人喜不自禁。
袁枚常常把好书、清词丽句比喻成美人: “枚平生爱诗如爱色,每读人一佳句,有如绝代佳人过目,明知是他人妻女,于我无分,而不觉中心藏之,有忍俊不禁之意,此《随园诗话》之所由作也。”
“只恐横陈多,后庭旷者众”:横陈,横卧,此指美女。后庭,后宫,古代嫔妃居所。旷者,此指旷女,无夫的成年女子,此喻未读之书。
作者风趣地把自己比喻成帝王,把众多好书比喻成大量的后宫嫔妃:读了这本书,就冷落了其他的好书,恨不得一口气把所有书籍都读完。
这两句诗,与唐代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另一首诗歌里,他这样写道——
惟兹文字业,兀兀尚朝暮。
晨起望书堂,身如渴猊赴。
高歌古人作,心觉蛾眉妒。
惟有著书立说,是我朝朝暮暮乐此不疲的事。每天早上一起床,看着堆满书籍的书堂,就像饥渴的狮子忽然看到了泉水,不由分说地扑了过去。
我每天抑扬顿挫地放声吟诵前人的名篇佳作,手不释卷。比喻作者喜爱文字的程度,甚至超过了爱妻妾,惹来了妻妾的嫉妒,又不经意地幽默了一把。
“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在一个个冷风嗖嗖的寒夜,袁枚在灯下发奋苦读,经常忘记了睡觉。有一天,被子旁边的香都燃尽了,取暖的炉子也没有烟了,袁枚还在痴痴地读书,还在对一个问题冥思苦想,无意上床就寝。
他的妻子睡着睡着,觉得被窝冰凉。睁开眼一看,原来袁大才子还在读书,于是怒上眉梢,一骨碌翻身下床,将袁枚眼旁的油灯一把夺了过去:“就知道读书,你也不看看,现在几更了?”
描写灯下苦读的古诗文很多,大都是强调自己如何刻苦攻读,比如“头悬梁,锥刺股”;“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但是袁枚却写出了一幕意趣盎然的生活场景,一幅“美人夺灯图”跃然纸上。
《随园诗话》,是清人众诗话中最著名的一部。
作者袁枚(1716一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乾隆七年(1742)改放江南任知县,十三年(1748)辞官而定居于江宁小仓山随园,故世称随园先生,其晚年亦自称随园老人或仓山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要写出诗人个性,表现其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
作为“一代骚坛主”,袁枚统领文苑近五十年,其所标举的“性灵说”诗论,风靡乾嘉(1736一1820)诗坛,袁枚称曰:“余闻人佳句,即录入《诗话》,并不知是谁何之作。”
入选者既有诗坛高手,亦有无名小卒;既有公卿将军,亦有布衣寒士;既有僧尼道士,亦有青衣童子;既有命妇闺秀,亦有妓女歌姬;举凡三教九流,不问性别身份,只要诗佳,皆可以收录。
尤其应注意的是,袁枚对劳人思妇、村氓浅学、小贩工匠等下层劳动人民宛如“天籁”、极富性灵的创作尤加赞赏,甚至誉为“虽李杜复生,必为低首”,从而摘录入《诗话》。
袁枚《随园诗话》等著作印行后,“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并序》);
袁枚这位诗坛奇才、豪才,自21岁至82岁,为后人留下诗歌4484首。
他曾任沭阳、江宁、上元、江浦、溧水等地知县七年,夙夜在公,关心民瘼,赢得政声。
从34岁辞官,至82岁去世,近五十年的时间里,除了初隐三年后,因经济原因,短暂出仕,大部分时间,归隐于随园(今南京五台山余脉小仓山一带)。读书、创作、会友、授业、漫游,在平静清幽的环境中,追求恬淡、适我的生活情趣,心灵归于宁静,超然物外,这也是他成为长寿诗人的最主要原因。
一时间,随园成了文人雅士赏花观灯、饮酒赋诗、品尝美食的绝佳场所,名气大振。
身为乾隆才子、诗坛盟主,清代文学家袁枚一生著述颇丰,他还是一位著名美食家。
所著的《随园食单》是其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以文言随笔的形式,细腻生动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中国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国饮食名著。
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绿水青山,何其有幸,因为它曾接纳过一代文星兼寿星,奇才豪才,一位流连于此五十年、活色生香的才子: 袁子才。
作者简介:
赵炜,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人。就职于南京审计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写作学会会员。
在各级各类媒体发表文章千余篇,在央视、省级卫视、南京电视台录制文化类节目150期,作为南京电视台《南京往事》特邀主讲人,录制播出该节目100期,讲述李白、王安石、林则徐、左宗棠等历史文化名人与南京的故事,积极向大众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与南师大郦波、南航大徐川一起,被大学生评为“江苏高校七大网红老师”;被媒体誉为“幽默风趣的文史学者”、“最有才的图书管理员”、“移动书库”、“行走的图书馆”、“诗词达人”、“段子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