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即有鸿鹄志,读书习武两不误;
初入行伍从军征,因行孝道两离戎;
再入行伍锋芒露,却以敢言丟军职;
报国之心从未改,孤军奋战亦杀敌;
宗泽帐下展所长,慨叹老帅志未酬;
奸臣误国建康陷,敌后作战威名扬;
岳韩合力复建康,初见高宗得赏识;
剿灭游寇除内患,高宗御书授锦旗;
三次北伐屡建功,高宗倚重欲重用;
淮西军变酿恶果,君臣嫌隙日渐深;
高宗秦桧皆无骨,卑躬屈膝求和议;
直捣黄龙功将成,功败垂成千古恨;
旷世奇冤莫须有,精忠报国永流芳!
一、少小即有鸿鹄志,读书习武两不误
公元1103年,岳飞出生于一个普通农家。相传岳飞出生时,有大鹏飞临屋上,婉转嘶鸣,故而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
少年时期的岳飞,不同于其他喜欢玩闹嘻嘻的孩童,性情沉稳的他喜好读书,并且积极锻炼身体,修炼武艺,立志将来定要成就一番大事。
岳飞喜欢涉猎各类书籍,尤其喜欢读《左氏春秋》、《孙武兵法》等历史、兵法类书籍。
勤奋读书的同时,岳飞也没有放松对身体的锻炼,在身强体健的基础上他先后拜师于周桐、陈广学习武艺。
周桐乃是宋朝武学大师,精通各类武艺,尤其以箭术闻名天下,玉麒麟卢俊义、豹子头林冲等勇将皆出于他门下。而作为周桐关门弟子的岳飞更是深得其真传,刀枪棍棒各类武艺皆有所成,箭术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在师傅所授基础上,岳飞还将箭术融入骑射,纵马驰骋,左右开弓,甚是了得。
之后岳飞又拜陈广为师学习枪法,陈广是宋朝枪法集大成者,在他门下,岳飞枪法大有所成,武艺在全县都无对手。
少年有志、勤学苦练的经历,使得岳飞成为文武双全的少年英杰,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二、初入行伍从军征,因行孝道两离戎
公元1122年,宋朝兵败于辽国,河北河东宣抚行军参议官刘韐招募“敢战士”以对抗辽军。早有从军报国志向的岳飞听闻便前往应征,经过层层选拔,岳飞成功入选,成为“敢战士”中的一名分队长。年仅20岁的岳飞自此开始了他传奇的军戎生涯。
初入军营,岳飞就因勇武得将官重用。相州有贼寇作乱,岳飞被派往平乱。初上战阵,作为战场新人的岳飞毫不怯场,不仅勇敢果决,而且很懂得运用谋略,他命令部分士兵出击贼军且诈败而回,自己则率兵在路上伏击,最终大破贼军,迅速平定了乱局。
相州平乱后不久,正准备在军营大显身手的岳飞突闻噩耗,父亲岳和因病突然离世,素来孝顺的岳飞听闻消息悲痛不已,他向刘韐请辞,离开军队,赶回家中为父守孝。这是岳飞从军之后第一次离开部队。
公元1124年,也就是为父守孝两年后,岳飞家乡发生水灾,以种地为生的岳家生计艰难,为了谋生且补贴家用,守孝未满的岳飞不得不尽快挣钱养家,他再次选择了投身行伍,前往河东路平定军(今山西平定县),成为当地部队的一名骑兵,弓马娴熟、作战勇敢的岳飞很快得到晋升,被提拔为偏校。
公元1125年,金国灭亡辽国后,大举进攻宋朝。刚刚继位的宋钦宗优柔寡决,在求和与对战间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最终导致宋军准备不足、仓促应战而大败。
金军连下数城,岳飞部队所在的平定军也被金军攻破,部队溃散,此时只是低级军官的岳飞也是无能为力,只能只身突围而出,部队没了,且听闻家乡也有金军侵犯,岳飞决定先回家乡看看家中情形如何,然后再做计较。
回乡的路上,岳飞目睹金人入侵后大宋百姓惨遭杀戮、妻离子散的情形,心中愤慨,便欲回去找寻部队,杀敌救民,但他又担忧母亲年迈,妻儿力弱,在乱兵中无法自保,便决定先回到家中,寻找部队之事只得暂时搁置。这是岳飞第二次离开部队。
三、再入行伍锋芒露,却以敢言丟军职
身在家中的岳飞不忘外面的战事,他想要杀敌报国,但也要行孝道、护家人。岳飞的母亲姚氏看出儿子陷于忠孝两难全的境地,这位深明大义的伟大女性决定不再让儿子为难,她积极勉励岳飞“从军报国”,还为岳飞后背刺上“尽忠报国(后世演义为“精忠报国”)”四字为训。自小便被父母教导要忠君报国的岳飞牢记母亲教诲,忍痛和亲人告别,选择再次投军,前往抗金前线。
公元1126年,宋将刘浩所部划归康王赵构统辖,此时的岳飞正在刘浩帐下听用。同年,赵构命刘浩率部向濬州(今河南浚县西北)、滑州进军。
部队就位后,刘浩命令岳飞带领三百骑兵前往侦察敌情。
岳飞率军行至侍御林时突与一支金军骑兵遭遇,人多势众的敌军碰上岳飞这支小部队自然以为唾手可破,于是乎为首的金将一声令下,金军蜂拥而上,向岳飞军发起猛攻。宋军见金军势大,顿时有些慌乱,进退失据,瞬间被金军冲的阵型大乱,为首的金将勇猛非常,连杀宋军数人,锐不可当,其余金兵在其带领下,也是士气大振,杀气腾腾冲向宋军。
眼看宋军就要大败,岳飞处乱不惊,他知道此时收拢部队已然不及,但正所谓擒贼先擒王,若是能将金军主将杀死,则宋军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于是岳飞一边喝令部队反击,一边向金军主将冲杀而去,沥泉枪所到之处,金军死伤连连,没有一合之将。
刚刚还勇猛非常的金将见岳飞如此神勇,却也是心声胆怯,急令亲卫上前堵截,自己则向后退却。岳飞岂能容他逃走,冲开金兵后疾驰而上,只一枪便杀死了金将。金兵见岳飞如同杀神,自家主将竟如此轻易被其杀死,顿时军心大乱。而宋军这边见岳飞如此神勇,大受鼓舞,军心士气为之大振。岳飞见时机已到,立刻命令部队全体冲杀,失去主将的金军无力抵挡,节节败退,最终大败而逃。
侍御林一战,岳飞的勇武得以展现,在宋军中小有名声,可以说岳飞的从军生涯,锋芒初露。此后,获得主将信任的岳飞得到了更多杀敌机会,他也不负信任,奋勇杀敌,屡立战功。
同年,北宋都城开封被金军围困,康王赵构没有遵从宋钦宗救援开封的命令,而是带领大部队向东平府(今山东东平县西南)转移,只留下宗泽的一万人马前往救援开封。刘浩的部队划归宗泽指挥,岳飞自然也成为宗泽军中一员。
老帅宗泽矢志抗金,虽然部队只有一万人,他仍然决定向开封进发,打击金军,救援都城。在开封周边,宗泽军与金军对阵十三战,尽皆取胜,岳飞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因军功升迁武翼郎。
虽然宗泽所部奋勇杀敌,取得局部胜利,但由于其他宋朝部队皆按兵不动,孤军作战的宗泽军却也很难扩大战果,扭转整个战局。
同年四月,金军攻破开封,将开封洗劫一空后,满载珍宝,俘虏着宋徽宗、宋钦宗及开封大小三千余官员撤回金国。北宋就此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随后的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建立南宋。上位伊始的赵构面对世仇金国,不敢发动进攻收复失地也就算了,他竟然还听从投降派大臣黄潜善的建议,准备前往南方,以巡幸之名行避战南迁之实。时年25岁的岳飞听闻这个消息,对赵构的避战行为大为不解,他不顾自己官职低微,披肝沥胆,向赵构上书谏言:
“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
然而,岳飞的拳拳报国心却只换来赵构“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八字批语。不久,岳飞被革除军职、军籍,逐出军营。这一次,岳飞不是自己离开,而是因为忠直敢言丢掉军职,被迫离开了军队。
四、报国之心从未改,孤军奋战亦杀敌
虽遭革职,但岳飞的抗金决心毫无动摇。公元1127年8月,离军不足一年的岳飞辗转来到北京大名府,这里是抗金前线战事最激烈的地方。为了加入抗金队伍,岳飞想尽各种办法,终于见到了抗金名将张所,此时张所正在招揽各方英才抗击金军。张所听说了岳飞之前的经历过,对他即同情又佩服,于是便将他收入帐下听用,如此,岳飞再次得以进入军中,抗击外敌。见识不凡,有勇有谋的岳飞很快在张所军中崭露头角,数次得以升迁,成为军中统制,有了独立带军的资格。
不久后,岳飞奉张所之命前往收复卫州等地。就在岳飞率军在卫州周边征战之时,南宋朝堂突然发生巨变,先是力主抗金的左相李纲被罢相,继而岳飞的上司张所也因弹劾黄潜善等投降派而遭贬谪发配岭南。瞬时间,宋朝主战派深受打击,陷入低潮,而岳飞的部队也成了孤军。
趁着宋廷发生变故,金军迅速反应,集结大量部队向宋军控制区域展开进攻,岳飞军所在区域很快也出现了大量金军,他们实质上已经陷入了敌后。有将领认为此时应该立即突围后撤,向南方宋军靠拢,岳飞却不这样想,他认为此时自己所部虽然身处敌后,且敌众我寡,但部队所处区域广阔、地形复杂,且金军并未将自己所部作为主要进攻目标,如此一来,自己这支小部队正好可以凭借机动灵活的优势开展游击作战,在敌后袭扰金军。
于是岳飞率部在敌后辗转腾挪,开始了机动灵活的游击战,在此期间,岳飞军多次袭击金军辎重部队及重要据点,对金军的作战部署及后勤补给造成造成极大困扰。
这一段敌后作战的经历,体现了岳飞灵活机动、因势利导、不拘泥于形式的作战思想,也是这位伟大军事家自成一体军事思想的嫩芽阶段。
五、宗泽帐下展所长,慨叹老帅志未酬
李纲被罢相后,主战派另一位核心人物宗泽成为了抗金领袖。宗泽留守开封以来,同金军作战的同时也一直积极联络北方各路民间抗金武装,收编了大量部队,积蓄了大量粮草辎重,为将来大举反攻金军做准备。
宗泽委任王彦为“制置两河军事”,由于之前在张所军中王彦是岳飞的顶头上司,于是,王彦便派人命令岳飞率军前来听用。但在卫州作战期间,王彦曾因金军势大有过畏战之举,年轻气盛且杀敌心切的岳飞不愿前往王彦处,于是率部前往开封府投奔宗泽。如此一来,岳飞其实违反了军纪(擅离职守),宗泽惜才,加之有感于岳飞杀敌报国之心,便答应了岳飞的留军请求,但将其降职已做惩戒。
虽被降职,但岳飞不忧反喜,只因老帅宗泽乃是他最敬重的抗金领袖,在他手下可以痛快地杀金兵、报国家,那怕只当个小兵也无妨。不过慧眼识英才的宗泽自然不会埋没了岳飞,反而对岳飞颇为重用,大战、要战、险战他都会想到岳飞,对其委以重任。而岳飞自然不会让老帅失望,他每战都奋勇争先,且总能为战事提出高人一筹的谋划见解。
公元1127年冬到1128年春,金国大举攻宋,金军分三路向开封及其周边区域发起猛攻,宋军在宗泽领导下奋力抵抗,宋金两军开始了激烈的拉锯战。
宗泽坐镇开封,部署对敌作战,金军势大,四面围攻而来,但老帅从容不迫,指挥若定,调遣手下部队迎击金军,由于宋军三军用命、部署得当,金军始终无法攻克开封。在一系列的战斗中,岳飞表现突出,屡立战功,很快再次被擢升为统制。
在宗泽帐下作战的这段时间,使得宗泽对岳飞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于这个文武兼备、作战勇敢的青年将领,宗泽越来越喜欢,也越来越信任,而岳飞赤城的杀敌报国之心,更是让宗泽颇为感慨,在他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于是,本就爱才、惜才的宗泽对岳飞更加看重,他也起了培养后辈的心思,因此对岳飞格外关注,行军打仗之时多加重用,而行军打仗之余也会对其多加教导,将自己毕生所得的兵法谋略、排兵布阵之精要尽皆传授给了岳飞。一日,宗泽召见岳飞教授其阵法,在交谈的过程中,他对岳飞说:
“尔勇智材艺,虽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古法,今为偏裨尚可,他日为大将,此非万全计也。”
岳飞回答说:
“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岳飞的回答,可以说是古今兵法之精要,颇有大家之风,宗泽听了之后大为叹服,果然是后生可畏,青出于蓝胜于蓝,后辈如此英雄了得,老帅心中大感宽慰。
公元1128年四月,金军久攻不下,伤亡惨重,不得已停止进攻,向金国境内撤退。而此时的宋军经过宗泽团队的精心整编、严酷训练以及与金军,战力得到全面提升。宋军将士目睹金人暴行,家乡父老惨遭战火屠戮的情形,战意高昂,宗泽着手准备反击作战。他调集各路兵马,经过精心谋划,制订了北伐的作战计划,万事俱备,现在只需要皇帝赵构同意进军,则宋军即可大举进攻,恢复我中原大好河山就在此时!
然而,此时的赵构认为宋军战力不足以大举反攻,他不同意宗泽的北伐计划,仍然想要同金人讲和。宗泽认为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决不能放过,他接连向赵构上书二十四次,向其详细陈述北伐大计,但始终未能取得赵构同意。已年近古稀的老帅宗泽忧愤难当,再也支持不住,背疽发作,于七月初一含恨离世,临终前仍然高呼:
“过河!过河!过河!”
率部秣兵历马,准备大举进攻的岳飞听闻北伐计划受阻,正在焦急等待消息时突闻老帅宗泽离世,愤怒与悲伤齐齐涌上心头,他气愤朝廷的软弱妥协,更悲伤于对自己有知遇之恩、栽培关怀之情的老帅因此含恨而逝,一生矢志抗金、恢复河山的老帅,最终壮志未酬身先死,令人扼腕叹息。
六、奸臣误国建康陷,敌后作战威名扬
宗泽病逝后,杜充继任东京留守。杜充此人好大喜功,生性残忍好杀,作战时缺少谋略,更缺乏胆气,面对金军可以说能避则避,能跑则跑。
接任宗泽的职位后,杜充全盘推翻老帅生前正确部署,可以说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第一,中止宗泽的北伐部署。此时薛广率部已经奉宗泽之命去了相州,而王善、张用两路兵马本也已准备出发前往相州汇合,三路兵马合力防守相州,但杜充却阻挠王善、张用出兵,最终导致缺乏后援的薛广部孤军作战,最终大败,薛广战死,相州失陷。
第二,切断了对所有北方民间抗金武装的联系和支援,这实际上帮了金军大忙,金军趁机在黄河北岸的广大区域疯狂扫荡各路义军,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和指挥且没有支援,义军被各个击破,抗金武装活跃的大片区域完全被金军占领,包括北京大名府和五马山寨等区域,全部被金军攻占。
“宗泽在则盗可使为兵,杜充用则兵皆为盗”。杜充上任后,不但不再北伐,不再支援北方民间抗金武装,而且把宗泽已经招抚的抗金武装当做潜在的敌人加以排斥。这样一来,不仅民间武装大为不满,相继脱离宋军,成为流军,就连王善、张用等朝廷正规军也产生不满情绪,有了想要脱离杜充指挥的迹象。此时已成为杜充部将的岳飞见杜充如此行事,大为焦急,他多次直言规劝,但杜充刚愎自用,根本听不进他的话。
公元1128年末,蓄谋已久的杜充终于按耐不住,他决定对张用等“不听话”之人下手。但苦于身边无得力之人,难以对张用等人用兵,于是他想起了之前被自己外调出去剿匪的岳飞(其实是因为岳飞屡次反对他的做法,干脆眼不见为净,将岳飞从身边调离),他立即命令岳飞率部前往消灭张用等“叛军”。
岳飞自然不肯自相残杀,于是以“兵寡不敌”为理由,婉言推辞。杜充此人,打金人时怂包一个,对付自己人却很有一套,他见岳飞不肯出兵,立马以军法从事相威胁,勒令岳飞立刻出兵。为了保存实力,将来更好的抗击金军,岳飞只得答应。但岳飞假意攻打张用等人,实则规劝他们自行离开,保存实力,以待将来反击金军。作为岳飞同乡的张用本就对岳飞的英雄气概颇为佩服,加之岳飞说的在理,于是听从了岳飞的建议,自行率军撤离,转战各方以游击战继续打击金军。
岳飞率部“击退”张用等“叛军”,杜充甚是高兴,他向朝廷奏报,而岳飞也因功得以升迁为武德大夫,授英州刺史,如此一来,岳飞有了更大职权,也能指挥更多部队打击金军了,这恐怕是杜充上任以来做的唯一一件好事了。
公元1129年六月,苗刘兵变后,赵构移驾建康,杜充以“勤王”之名,行脱离危险之实,准备离开开封,前往建康。岳飞听闻消息后,向杜充苦苦谏言道:
“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捐数十万众不可得也。”
杜充不听岳飞所言,岳飞无可奈何,只得随军南下,无兵可守的开封也在第二年被金军攻陷。
赵构不仅对杜充擅离职守之举毫无责罚,反而将其升为右相,命其负责长江防务,赵构自己则停留仅数日,便又离开建康回到临安。
公元1129年秋,金军兵分多路向南进攻宋朝,企图一举灭亡宋朝,占领整个宋朝领土。
岳飞等将领率部浴血杀敌,同金军展开血战。但由于杜充的“英明领导”,宋军各部缺乏统一指挥调度,最终宋军大部皆溃败。岳飞率部苦战,但由于得不到支援,也无法扭转战局,事已至此,岳飞只得率军后撤,保存实力,以图再战。杜充见宋军大败,毫不犹豫立马放弃建康,逃往真州,不久之后投降金国。建康随即沦陷。
建康失陷后,岳飞脱离杜充,独自领军转战后方。由于宋军大败亏输,军中很多人对抗金之事都产生动摇,甚至有士兵逃离的事情发生。岳飞见状,召集全军向他们慷慨陈词,表示金军虽然势大,但并非不可战胜。自己当年曾率军在敌后作战,不仅对金军打击甚大,自身也得以保存,而且现在金军已经打到了家门口,为了保护父母妻儿,保卫家乡,保卫国家,大家更应该英勇作战,同金军拼到底。将士们深受感动,都表示愿意追随岳飞继续作战,这样一来,军心最终得以安定。
在敌后,岳飞采取游击战法,率部转战广德境内,先后同金军作战六次,六战皆取得大胜,宋军将士大受鼓舞,岳飞在宋军中的名气越发响亮,成为抗金队伍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此外,岳飞的部队所到之处,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百姓从未见过这样的队伍,对他们赞不绝口,而且尽可能的为岳飞的部队提供帮助,使得岳飞所部能够更方便的打击金军。
公元1130年春,岳飞率部进驻宜兴,这里存粮颇多,岳飞的部队终于有了稳固的落脚之地。同金军作战的同时,岳飞还收编了大量溃散为匪的部队以及被金军强征的河北、河东等地签军。对于这些部队,岳飞毫无歧视、苛待,同其他部队一样,对他们一视同仁。如此一来,这些收编的将士们大为感动,他们很快也成为了岳飞部队中的中坚力量。
岳飞不仅率部英勇抗击金军,而且对敌占区百姓关爱有加,尽最大努力保护他们免受金军屠戮,百姓有感于岳飞的恩德,他们说:
“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
同年二月,金军渡海追击赵构,赵构被追的狼狈不堪,亡命奔逃三百里,好在最终有惊无险,未被金军追上。
金军主帅完颜宗弼见无法擒拿赵构,并且自己部队后方的岳飞、韩世忠等人声势日益高涨,接连打击金军,对金军的威胁日益加剧,继续滞留的话金军有陷入包围之险。因此完颜宗弼命令部队开始后撤,在抢掠一番后,金军携带大量金银财物向后方撤退。经过常州时,岳飞率军从宜兴赶来截击,岳飞所部与金军大战四场,四战都取得大胜,消灭大量金军的同时还擒获了其高级军官数人,另外也解救了大量被金军掳掠的百姓,抢回了不少财物。
建康失陷后的敌后作战,岳飞不仅率部接连打击金军,取得大小胜利无数,而且收编了大量部队,大大扩充抗金队伍的实力,另外也保护了大量敌占区百姓,与百姓初步形成了军民鱼水情的联系,这些都为以后大举反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敌后作战的这段经历使得岳飞本人及其部队有了赫赫威名,也就是这个时候,岳飞的部队开始有了日后威名远扬的岳家军的雏形。
七、岳韩合力复建康,初见高宗得赏识
常州截击战后,被金军追的狼狈不堪的高宗赵构终于清醒了一些,决定主动发起反击,他命令岳飞率部即刻向建康进发,与镇江韩世忠相互配合,向金军发动反攻,伺机收复建康。
岳飞韩世忠两位抗金名将开始了军旅生涯的第一次正式合作,两人率部精诚合作,韩世忠走水路,岳飞陆路,向金军发起猛攻并取得辉煌战果。
水路之上,韩世忠预测到了金军撤退路线,于是秘密行军,提前将八千水军分批驻扎到镇江。率部北撤的完颜宗弼果然来到了镇江,想要从此处渡长江返回金国。早已等候多时的韩世忠自然不会让金军得逞,他率领宋军伏兵尽出,向金军发动猛攻,两军在金山脚下展开激战。
韩世忠指挥宋军水师向金军猛攻,其妻梁红玉亲自擂鼓助威,宋军将士倍受鼓舞,士气大振,一场激战,宋军大获全胜。完颜宗弼见难以击败宋军水师,只能率船队绕路而走,想要另寻渡江道路,韩世忠自然不会放过他,于是率舰队急追。金军慌不择路,加之不熟悉水路,仓皇之中逃入死水港黄天荡内。韩世忠见完颜宗弼自寻死路,自然要成全他,于是率舰队一拥而上,将金军层层叠叠包围在黄天荡内。
陷入重围的完颜宗弼自然不想坐以待毙,他命令部队向宋军猛攻,想要突围而出,但由于韩世忠部署得当,宋军防守严密,金军几番冲击皆被击退,根本无法突围。眼看完颜宗弼就要被困死在黄天荡内,一个大汉奸的出现却帮了他的大忙,险些让完颜宗弼逃出生天。有一个熟悉长江水路的汉奸在完颜宗弼重金悬赏之下,向金军透露了一条秘密通道,金军挖通这条秘密通道,一路畅通无阻逃出了黄天荡,一路行军到达了牛首山。
完颜宗弼率军到达牛首山,此时若宋军再不来堵截,那金军就将彻底跳出包围圈,千载难逢的一举击毙完颜宗弼的机会也将不复存在。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头,牛首山上突然杀出一支宋军部队,这支杀气腾腾宋军四面冲杀而来,猝不及防的金军慌忙应战,但根本无法抵挡他们如潮水般的猛烈进攻,大败溃输的金军不得不再次后撤,又一次被逼入了黄天荡内。
这支突然出现的宋军是怎么回事呢?相信大家都已经猜到了,没错,这支宋军是岳飞的部队。
原来,自镇江水战以来,岳飞就一直在密切关注着宋金两军的水战,见金军被围困在黄天荡内,岳飞自然甚是惊喜,他知道这是一战击杀完颜宗弼的绝好机会。但岳飞并没有被惊喜冲昏头脑,他认真分析了敌我态势后,决定给包围圈再上一把锁,于是命令部队密切关注金军动向,并派遣精锐部队驻扎在黄天荡周围区域,牛首山就是其中之一。结果不出所料,得益于岳飞的未雨绸缪,金军突围而出的计划再次破产,彻底被围困在黄天荡内等待覆灭。
但是天不遂人愿,眼看覆亡在即的完颜宗弼竟然最终还是逃出生天。原来又有汉奸告密,导致金军找到了击败宋军水师的办法,最终导致宋军水师战败,金军得以从水路突破围困,安然渡过长江。这里不得不说一句,汉奸可耻!令人痛恨,但又无奈。
险些被困死在黄天荡内的完颜宗弼终于得到了宣泄怒火的机会,上岸后,他命令部队在建康城内大肆破坏、杀戮、劫掠。建康城几乎被洗劫一空,百姓遭遇屠戮劫掠,惨不堪言。岳飞听闻消息后,被金军的暴行彻底激怒,几乎目眦尽裂,他立即命令部队向金军出击,宋军其他部队也积极响应,向金军发起了全面反攻。
建康之战历时半月,岳家军杀敌数千,收降数千,擒获金军万户、千户军官二十多人,缴获粮草辎重无数,并最终收复建康,取得了辉煌胜利。
建康收复后,岳飞归属张俊麾下。张俊计划将岳飞调往饶州。岳飞认为守卫建康关乎整个战局,意义重大,自己这支劲旅应该留守建康。但张俊似乎并不打算接受岳飞的主张,改变计划。不过岳飞留守建康的主张最终得以实现,因为他的主张得到了皇帝赵构的认同。
建康大捷,岳飞部队俘获了大量俘虏,岳飞亲自押送这些俘虏前往行在越州。赵构听闻岳飞来了越州,他即高兴也好奇,想要见见这位屡屡击败金军的青年将领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想当年自己似乎还革除过他的军职呢。
于是,赵构命人传岳飞觐见,岳飞生平第一次见到了高宗赵构。君臣初见,气氛颇为融洽。
刚刚经历了亡命逃亡之苦,此时的赵构对金人颇为愤恨,见了屡屡击败金军,救驾有功的大功臣岳飞自然看着甚是欢喜,君臣之间相谈甚欢,赵构听闻了岳飞之前的抗金经历,加之岳飞的英雄气概、赤子般的报国之心,却也是生出了感动、赏识之心,对岳飞好一顿温言抚慰加鼓励。
耿直的岳飞见高宗似乎“平易近人”,于是向其表明了誓死拱卫建康的决心,并从战略全局上陈述了守卫建康的重要性。赵构听后,觉得岳飞说的在理,便改变了张俊的部署,命令岳飞率部驻扎宜兴,以拱卫建康,并给予岳飞大量赏赐,以表赏识恩宠。
同年六月十五日,岳飞率军进驻宜兴,此时矢志洗雪国耻、收复中原的岳飞按耐不住壮怀激烈的情绪,在张渚镇五岳祠题词一首,用以抒发豪情壮志,词名《五岳祠盟记》,全文如下:
“近中原板荡,金贼长驱,如入无人之境;将帅无能,不及长城之壮。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小大历二百馀战。虽未及远涉夷荒,讨荡巢穴,亦且快国雠之万一。今又提一垒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举而复,贼拥入江,仓皇宵遁,所恨不能匹马不回耳!
今且休兵养卒,蓄锐待敌。如或朝廷见念,赐予器甲,使之完备,颁降功赏,使人蒙恩;即当深入虏庭,缚贼主蹀血马前,尽屠夷种,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他时过此,勒功金石,岂不快哉!此心一发,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建炎四年六月望日,河朔岳飞书。”
这首词表达了强烈的杀敌报国恢复河山的豪情壮志,是岳飞一生忠肝义胆、精忠报国的真实写照,而且文中提到的迎二圣之说也被普遍认为是造成岳飞悲剧结尾的原因之一,不过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并不成立,这一点会在后面细说,这里暂且不表。
八、剿灭游寇除内患,高宗御书授锦旗
建康之战后,金军元气大伤,无力再发动大规模进攻,且攻占的大片宋朝区域需要消耗时日进行治理,宋金两国进入了相持阶段,南宋朝廷也终于能有时间处理内部事务,开始着手剿除内患。
所谓内患,其实是大批被金军击溃的散兵游勇,因为宋廷没有适当安置他们,导致他们结伙为盗,四处流窜、危害人民,成为势力越来越大的游寇。起初,朝廷派张俊率军清剿这些游寇,但进剿多日,数万大军竟然毫无建树。高宗见所谓游寇竟如此难缠,便想到了此前战无不胜的岳家军,于是命令岳飞率部即刻前往剿贼。
此时的岳飞已经因功升任通、泰州镇抚使,接到命令后,他立即率军前往剿贼。公元1131年正月十五,岳飞率军到达饶州与友军汇合。
到达战区后,岳飞并没有贸然采取军事行动,而是先认真分析敌我双方情势,并向张俊详细了解了此前宋军的作战经历。经过分析后,岳飞发现各路游寇互不统属、盘踞各处且各自为战。此前宋军仗着兵马多于游寇,采取了四面出击、全面进剿的作战方式,希望能一举歼灭游寇,但这种战法导致宋军兵力分散,对各路游寇都无法形成绝对优势,而游寇仗着自身熟悉地形、机动灵活的特质采取游击战法,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跑。面对游寇的这种战法,宋军疲于奔命,根本无法对游寇形成致命打击,反而会时不时被游寇咬上一口,损兵折将。
知道了游寇的特点以及此前宋军无法取胜的原因后,岳飞了然于胸。深知行军作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因势利导的岳飞决定采取逐个击破的战法,发挥宋军兵多将广的优势,将游寇逐一剿灭。
正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兵家上策,熟谙兵法且眼光长远的岳飞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在积极部署军事行动的同时,岳飞也采取了招降的策略,军事威压与怀柔劝降同时进行,这才是对付各路游寇的上上之策。在岳飞正确方针的指引下,宋军经过三个月的时间,剿灭、招降了各路游寇,最终平定了内患。
在剿灭游寇的过程中,岳飞还收降了猛将杨再兴,杨再兴此前是游寇曹成手下将领,在与岳家军对战的过程中给岳家军制造了很大麻烦,击败杀伤岳家军数位将领,甚至还杀死了岳飞的亲弟弟岳翻。曹成兵败后,杨再兴被岳家军擒获,众将都对他恨之入骨,希望岳飞下令将其斩首,本以为与杨再兴有杀弟之仇的岳飞一定会选择报仇,但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岳飞不仅亲自为杨再兴松绑,还对他说:
“吾与尔是乡人,汝壮士,吾不杀汝,汝当以忠义报国!”
岳飞义释杨再兴之举,不仅体现了其宽广的胸怀,更进一步说明了他精忠报国心意的真挚、深切,为报国仇放弃家恨,岳飞,令人倾佩!
公元1133年九月,平定游寇有功的岳飞再次获得了高宗召见。这次觐见,高宗对岳飞近期的作战表现大加赞赏,为了显示对臣子的关注和关心,赵构还特意提及了岳飞曾经酒后殴打同僚的事情,劝诫岳飞以后戒酒,同时给了岳飞大量赏赐,并且亲自题写“精忠岳飞”四字锦旗,作为岳家军行军大旗。
对于岳家军这支不败之师,高宗也是愈加重视,将其改号为神武后军,岳飞任都统制。随后,高宗将牛皋、董先、李道等部队划归岳家军,岳家军兵力进一步扩充,直属部队达到了近三万人。部队规模扩充后,岳飞立即着手整编、训练,经过精心整编、特训的岳家军,战斗力更上一个台阶,为以后的北伐作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九、三次北伐屡建功,高宗倚重欲重用
(一)第一次北伐
公元1133年三月,完颜宗弼带领金军主力及伪齐部队与宋军在襄阳地区展开激战,宋军大败溃输,金人乘势进军,占据了襄阳六郡,如此一来,南宋长江防线出现了一个巨大缺口。伪齐政权乘机联络割据洞庭湖一带与南宋对抗的杨么势力,双方约定来年南北夹击宋朝,水陆并进,一举消灭南宋。
这段时间忙于平定内乱的岳飞一直关注着襄阳地区的战局,襄阳六郡失陷后,岳飞甚是焦虑,他认为必须立刻采取军事行动,挫败伪齐和杨么合兵攻宋的阴谋。
岳飞认真分析形势后,认为宋军应该先攻击伪齐,收复襄阳六郡,确保长江防线巩固后,再着手剿灭杨么。于是他多次上书朝廷,提出收复被伪齐占据的襄阳六郡,并向朝廷说明收复襄阳六郡后不仅可巩固长江防线,而且进可攻退有守,也可为将来克复中原奠定坚实基础。
朝堂上针对是否出兵好一番争论后终于达成共识,岳飞的行动计划得以批准。但皇帝赵构又特别提到岳家军不得发出“提兵北伐或者收复汴京”等口号,收复六郡后行动立刻停止,岳家军不得随意向其他地区进攻。这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规定表明此时的高宗仍然对宋军战力不甚自信,认为不宜采取太大的军事动作。
进军计划得到同意后,这段时间一直忙于平定内乱的岳家军再次重返民族战场,这里,才是他们真正的舞台,这里,才是他们宿命所归之处。渡江北上时的岳飞情绪激荡地对身边人说道:
“飞不擒贼帅,复旧境,不涉此江!”
岳飞率军经过三个月激烈战斗,先后攻取郢州、随州,占领襄阳,大败李成军,收复邓州,攻占唐州,收复信阳,最终六郡全部得以光复。
郢州之战时,岳飞亲自指挥攻城,一声令下,训练有素、战意高昂的岳家军随即向城池发动猛攻。战斗中,一块大石突然落到在城下指挥进攻的岳飞身边,距离如此之近,飞溅起来的碎石尘土甚至打到了岳飞身上。亲兵们大惊失色,急忙建议岳飞后撤,但岳飞丝毫不为所动,继续留在原地指挥进攻,岳家军将士们深受鼓舞,士气大振,一举攻上城头,郢州得手了。
随州之战中,岳家军三军用命,个个奋勇争先,争先恐后的向随州城头猛冲。一位少年将军的表现尤其勇猛,他手持双枪,身手灵活矫健,在敌人如蝗的箭雨及滚木擂石之下第一个登上城头。见他登城,大批敌军随即向他猛攻,想将他杀死或赶下城头以巩固防线,但这位少年将军着实勇猛非常,两杆铁枪之下竟然没有一合之敌,很快将城头防线杀出了一个大缺口,攻城宋军见状立即从缺口处一涌而入,很快随州城也被岳家军攻占。这位少年将军名叫岳云,乃是岳飞长子。
岳家军攻击襄阳时,守将李成惧怕岳飞及岳家军的赫赫威名不战而逃,岳家军轻松占据襄阳城。但随后伪齐政权向金国求得援兵,再加上李成所部,共计数万大军(号称三十万)对襄阳发动反扑。李成率部在襄阳城下列阵向岳家军叫战,岳飞认真观察敌军阵型后,很快发现了敌军阵型的致命破绽,他对王贵、牛皋等人说道:
“夫步卒之利在阻险,骑兵之利在平旷;成乃左列骑兵于江岸,右列步卒于平地,虽言有众十万,何能为!”
这样的阵型不仅无法发挥骑兵机动灵活的优势,更要命的是骑兵列阵于河流旁边,若是阵型溃散,骑兵必定进退不得,这和彭城之战中刘邦排兵布阵所犯的错误几乎一模一样,借鉴项羽的进攻方式,岳家军一定可取得大胜。
于是,岳飞命令部队重点向敌人骑兵发动猛攻,不出所料,敌人前排骑兵溃散之后,将后排骑兵挤压的无处可去,大批骑兵自相践踏,很多连人带马被挤入了河水之中,敌人阵型瞬时间大乱。岳飞当即命令岳家军全线出击,敌人一败涂地。这一战后,元气大伤的敌人再也无力进攻襄阳,襄阳彻底归属宋军。
此后,气势如虹的岳家军一鼓作气,接连收复其他三郡,邓州攻城战中,岳云又一次第一个攻上城头。在收复三郡过程中,岳飞分析敌我态势后,曾向高宗上奏,请求朝廷派大军前来,宋军可趁胜势进军,进一步扩大战果,最起码可一举击溃伪齐政权,为日后进攻金军扫清障碍。其上奏所书,大意如下:
“臣窃观金贼、刘豫(伪齐傀儡皇帝)皆有可取之理……攻讨之谋,正不宜缓。苟岁月迁延,使得修治城壁,添兵聚粮,而后取之,必倍费力。……如及此时,以精兵二十万直捣中原,恢复故疆,民心效顺,诚易为力。此则国家长久之策也,在陛下睿断耳。”
但高宗没有采纳岳飞的建议,仍然不同意岳飞在六郡之外采取进一步军事行动。
收复六郡之战结束后,岳飞荣获节度使头衔(岳飞成为宋朝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节度使),成为了独当一面的统帅,岳家军也将大本营转移到了鄂州,从此,岳家军成为了宋军中举足轻重的重要军队。
成为襄阳地区最高统帅后,战略眼光长远、着眼于全局的岳飞努力整顿防务的同时,也尤为重视发展生产。他分派军队防守各城,命令守城官员整治修缮城池,修理补充防守军械,加强守备;为恢复农业生产,岳飞大力兴办营田,招徕归业农民,向他们借贷耕牛和种子,并规定免税三年,未归业前的官、私债负一律免除。
由于岳飞的这一系列举措,襄阳地区生产得到了很好发展,防务及军队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地区也成为后续宋军发动进攻重要的前沿基地。
(二)整编军队,第二次北伐
公元1135年二月,岳飞率军进剿盘踞洞庭湖的割据势力杨么。采取“陆耕水战”体制的杨么军战力强悍,宋军此前多次征剿,都铩羽而归。但面对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杨么军却一败再败,最终仅八天时间,岳家军就彻底击溃杨么军,平定了为患已久的洞庭湖割据势力。
击败杨么军后,岳家军俘获了大量溃兵,有人主张全部处死,岳飞却告诫众将不得滥杀无辜,他命令:
“凡精壮之士,一律收编入伍;而老弱瘦软、不堪服役者,皆各给米粮令归田。”
如此一来,岳家军收编了杨么军五六万壮丁,再加上朝廷先后增拨数万人马编入岳家军,此时,岳家军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十万多人。
军队人数骤然间增加数倍,且人员鱼龙混杂,素质良莠不齐,若不能科学整编,严格训练,并以系统有效的治军方略加以治理,那么岳家军的战斗力不会因人数增加而上升,反而会下降。
针对这种情况,岳飞带领幕僚团队经过认真筛选,依据战力及特点将所有部队划分为十二统制军,这十二支部队骑军、步军、水军都有包含,各类军辎器械齐备,岳家军成为了一支全方位立体化的大型重兵集团。
岳家军自成军以来,岳飞就以自己独到的治军思维和方式来加以严格治理,经过多年战斗,岳飞又将实践所得的经验融入治军理念之中,最终形成了一套成体系且效果显著的治军方略,主要内容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贵精不贵多;谨训习;赏罚公正;号令严明;严肃纪律;同甘共苦。”
岳飞将这一套治军方略在全军推广实行,上到将官下到底层士兵,所有人必须严格遵守,岳飞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严格按照治军方略行事。
有了系统有效的治军方略为基础,再加上严格训练,岳家军士气高昂、凝聚力提升,各军战斗力都有了显著提升,其中,背嵬军战力最为强悍。在随后的北伐战争中,岳家军势如破竹,一路击败伪齐、金人各路强军,各军都有精彩表现,背嵬军更是成为敌人畏之如虎的顶级强军。
到了公元1135年,宋朝内患基本得以平定,宋军接连取得进攻作战的胜利,各部队战斗力都有了显著提升,涌现了岳家军、韩家军、吴家军(吴玠部队)等王牌部队,另外国内民生经济也得以快速恢复。这一系列成果,终于让岌岌可危的宋朝政权重新得以稳固,甚至有了欣欣向荣的迹象。此时的高宗赵构终于挺起了他弯曲许久的腰杆,重新有了作为一代君王的底气。对于北伐中原、光复河山这一宏图伟业,他也不再讳莫如深,而是逐渐扭转思维,决定开启进攻模式。
于是,赵构开始重用主战派官员,着手准备北伐中原的计划。曾经营川陕,并在这一地区领导吴玠等人大破金军,取得和尚原之战、大散关之战等战役胜利的主战派官员张浚升任右相。上任伊始,在高宗支持下,张浚着手准备进攻作战,随时准备进军中原,出师北伐。
公元1136年正月,张浚到前线视察军队。到达镇江后,张浚召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四人前来商议军事。这次军事会议专门就北伐事宜进行了商定,经过张浚和岳飞等人的协商谋划,最终制订了详细的进军计划,以岳飞、韩世忠主攻,张俊、刘光世主守为基本策略,各军立即着手调遣兵马、安排粮草辎重,随时准备再次出击,进军中原,进攻目标主要是伪齐政权控制的原宋朝区域。
会后,岳飞回到驻地鄂州,按照既定计划筹备进军事宜,但母亲姚氏却在这个时候不幸病逝。岳飞听闻消息后悲痛不已,他立即向朝廷上书解职,回到家安葬母亲并守孝。岳飞本意要按礼法为母亲守孝三年,但前线军情紧急,朝廷及高宗本人都要求岳飞立即起复(居官守丧),岳飞为人至孝,加之性情耿直倔强,竟然“三诏不起”。最后,高宗赵构被激怒,以严惩岳飞及其部属相警告,岳飞忠孝不能两全,只得重返鄂州,继续领导岳家军执行进军计划。
重回部队后,岳飞将丧母之痛深埋心底,积极着手开始北伐。岳家军势如破竹,从汝州鲁山县开始一路高歌猛进,攻城掠地,仅用了三个月左右时间就攻取了商州全境及虢州大部地区。岳飞本意乘胜继续进军,但由于进军太快、路线过长,粮草无以为继,只得停止进军。之后,岳飞留王贵率一支兵马防守,自己则率领大部队回撤鄂州,回撤时岳飞还将很多自愿随军南下的居民带回襄阳地区,抽调一万石军粮接济他们,并且“拨牛借种,招募耕种”,安排他们的生产和生活。
(三)第三次北伐
公元1136年九月,刚被岳家军杀的大败,丢失商、虢二州大片土地的伪齐政权发动反攻。不过慑于岳家军强悍的战斗力,伪齐军队未敢向岳家军防区进攻,而是转向进攻淮西。伪齐军谎称有金人助战(金国朝堂此时正值权利更替之时,其实并未出兵),色厉内荏的杀向江淮。但防守庐、泗二州的刘世光、张俊二人却被伪齐外强中干的声势吓的不轻,马上向朝廷求援,素来怯战的刘光世更是准备随时放弃防区南撤。高宗及左相赵鼎对敌我形式判断失误,加之深怕二州失陷,急忙命令岳飞率军前往救援。
此时的岳飞目疾发作(常年在盛夏酷暑用兵,加之丧母痛哭,导致目疾发作),尚未痊愈,虽然知道朝廷此时将自己贸然调集驻地,敌军有趁机来攻的隐患。但军命难违,岳飞只得奉命率军前往救援江淮,不过临行之前他将自己防区的防务进行了细致、妥善的安排,这也为后续岳家军成功防御金齐联军的突袭奠定了基础。
在岳飞前往救援的路上,淮西之战战已经打响,由于高宗发布严防死守的命令,而识破伪齐虚张声势阴谋的右相张浚又亲临前线督战,本已率军撤离防区的刘光世在高压之下不得不回返进军,加之杨沂中率军奋力苦战,三军合力,挫败了伪齐攻势。
伪齐军不甘失败,加之听闻岳飞率军离开防区,认为有机可乘,于是向金国借得援兵数万(此时金国虽然无暇他顾,但听闻岳飞撤离,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突破岳家军防御的机会,于是派兵支援伪齐)转而向岳家军防区发动进攻。
岳家军各部早有准备,立即组织防御,一场反击作战拉开帷幕。岳飞多年治理军队、培养将官所取得的成效在这一战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岳飞率大军离开的情况下,各部将官带领各自部队坚守防区,成功抵挡敌军多次进攻,甚至发动反击,击败敌军数支强军。表现最为突出的将官是王贵、寇成、秦祐等人,他们都是岳飞着力培养、提拔的得力干将。
十一月十五日,岳飞率大军连夜渡河,支援前线部队。大军到后,立即展开全线反击,本就无力攻破城池的金齐联军此时更不是岳家军对手,被岳家军杀的大败溃输,仓皇后撤。岳飞当即率军继续追击,但由于这次进军是防守反击作战,事先并无计划,因此粮草辎重准备并不充分,进军到蔡州境内后,粮草不能持久,岳飞下令班师。
但岳家军班师途中,伪齐军队却又如同跳梁小丑一般出现了,集结了十万兵马的伪齐军队意图偷袭岳家军后军,想要挽回此前一败再败的些许颜面。这一次,负责殿后的岳家军将领王贵、董先再一次给伪齐军好好上了一课,二人先后击退敌军,伪齐军阴谋难以得逞,其主将李成恼羞成怒,竟然不管不顾集合了所有部队誓要击杀王贵、董先所部。不会放弃一位战友的岳家军自然不会丢下王贵、董先部,岳飞亲自率军回援,大军到达,盔明甲亮、杀气凌人的岳家军如水银泻地般杀向李成军,李成吓的亡魂大冒,不管不顾率先回马逃命而去。
伪齐军一路亡命奔逃,逃到一个叫牛蹄的地方,岳家军追击到此处后,四面合击伪齐军。惊慌失措的伪齐军四处逃窜,掉入山涧而死者不计其数,尸体几乎堆满了整个山谷。岳家军大获全胜,杀死、俘获敌军无数,并缴获了数千匹战马。
牛蹄之战后,岳飞将俘虏的伪齐士兵全部释放,并亲自对他们训话说:
“汝皆中原百姓,国家赤子也,不幸为刘豫驱而至此。今释汝,见中原之民,悉告以朝廷恩德。俟大军前进恢复,各率豪杰,来应官军。”
这一举动,为南宋朝廷及岳家军赢得了民心、瓦解了伪齐军斗志,假以时日,宋军再次发动进攻,一定可以事半功倍,一举消灭伪齐。
(四)高宗倚重欲重用
公元1137年二月,第三次北伐再立大功的岳飞奉诏入朝觐见高宗赵构。君臣再一次见面,此时已经成为一军统帅的岳飞,在皇帝面前行事说话已与之前不同,之前不拘小节、说话耿直的岳飞,此时却也知道委婉含蓄、修饰言语与高宗这位敏感多疑的君主对话的必要性。内在赤城的报国心丝毫未变却已懂得委婉表达的岳飞在与高宗对话的过程中,高宗询问他对朝廷选用人才的见解,岳飞没有直白的说出见解,他知道高宗喜好吟诗作对,因此从高宗的喜好入手,即兴作了一首名曰《良马对》的短文,以表达自己的见解,《良马对》全文如下: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噉刍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馀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么,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文中,岳飞以骏马喻抗金勇士,以劣马喻投降妥协之人,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坚决抗金的坚定信念。
高宗听后甚为高兴,对岳飞更加赏识,在前往建康视察军备之时也让岳飞随行,并且将岳飞的官职擢升至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一日,赵构将岳飞召至寝阁,向岳飞授命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并且表示会将刘光世所部的五万人马交由岳飞统领。
高宗的这一系列行为,表明此时的他对岳飞是非常信任的,已经打算将岳飞作为收复中原、对金作战的全军统帅加以重用。
岳飞见高宗如此赏识,而岳家军实力又将大幅提升,克复中原的目标大有所望,心情异常激动,便亲手写成一道《乞出师札子》向高宗表达克复中原、复我河山的强烈愿望。
岳飞在札子中详细陈述了自己恢复中原的规划,大到北伐总体战略,小到具体作战行动,以及国内生产、后勤辎重的保障等等各个方面,岳飞都做了详细说明,可以说,这道札子是不亚于诸葛亮《隆中对》的旷世之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岳飞在札子中未再提及迎还“二圣”之事,只将宋钦宗包括在“天眷”之中,未单独提及。这与岳飞之前曾提到迎“二圣”的说法大有不同,这表明此时的岳飞在政治敏感度上确实有了很大进步,高宗看了札子后,对岳飞大为肯定,亲赐御札嘉奖。因此,有人说迎“二圣”是岳飞最终悲剧结尾的说法并不成立。
十、淮西军变酿恶果,君臣嫌隙日渐深
岳飞上书《乞出师扎子》后不久,淮西军变发生了,这一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原因错综复杂,而且由它所引起的连锁反应造成了很多恶性后果,甚至南宋国运的改变以及岳飞本人命运的改变都与这个事件息息相关。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淮西军变的前因后果以及事件中与岳飞有关的部分详细的做一下梳理。
淮西之战后不久,战斗中不从调遣、擅离防区的刘光世被朝廷革职。刘光世之所以被革职,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方面是因为刘光世作为宋军方面军统帅,执掌宋军为数不少的精锐部队且负责防守淮西重地。但其能力、胆识、品行各方面都不足以胜任如此重要的职位,由于他经常性的畏战避战、治军不严,因此不少流寇、叛军乐于投附为其部属,而刘光世又疏于管理,导致他的部队日渐骄纵,长此以往战斗力必然下降,而且会越来越不听朝廷号令。
另一方面,宋朝自开国以来,就有重文抑武的传统,一直就在想法设法遏制武将权势,防止其坐大。但南宋是在战乱中立国,因此现在宋军的很多部队都是战乱之中将领们自行收拢、组建的部队,这就导致将领们对军队的掌控力非常强。随着战事发展、时间推移,各支部队日渐强大,宋军整体战斗力确实有了较大提升,但一些将领们拥兵自重,不遵从朝廷号令的现象却也日渐凸现。因此朝廷早有了将军权收回的计划,但由于战事紧张,且担心贸然收军权会导致军队出乱子,所以一直未采取实际行动。
但这次淮西之战,刘光世、张俊等将领畏敌怯战,甚至擅自撤退,几乎断送了淮西防线。部分将领拥兵自重、不遵号令,朝廷不能顺畅的统一指挥、调遣部队的问题暴露无遗。经过慎重考虑,高宗决定采纳右相张浚的建议,以对金作战表现最差的刘光世开刀,试探性的进行军改,以后再逐渐收回被各大将把持的军权。
对于刘光世撤职后他部队的归属问题,高宗起初是想先将其划归岳飞统领以用于北伐,之所以想要如此安排,是出于三方面的考量:
一方面岳飞一直以来忠心耿耿,但凡朝廷有令都能不折不扣的执行(“三诏不起”是唯一一次没有及时依命行事,但确实是出于尽孝之心,而且岳飞最终也选择了弃孝尽忠),这一点上,岳飞与其他日渐骄纵的统兵大帅们完全不同,他从内心和行动上都是拥护朝廷,拥护高宗的。
另一方面,岳家军是宋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这完全得益于岳飞的卓越领导和管理,不管什么样的部队,只要进入岳飞军中,总能脱胎换骨,成为骁勇善战的精锐之师,将刘光世所部划归岳飞,相信他们也能完成蜕变,成为劲旅,这对于急需更多强军的南宋朝廷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再一个方面,遍观整个南宋武将集团,真正称得上能攻善守、有掌控全局能力的帅才,其实也就是岳飞一人罢了,其他诸如韩世忠,吴玠等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陷,不足以成为全军统帅领导北伐。因此,此时对出师北伐、克复中原日渐有了信心的高宗是对岳飞寄予厚望的,希望他能带领更多部队早日完成北伐大业。
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量,高宗计划将刘光世所部划归岳飞统领,并且在岳飞觐见时亲口对岳飞予以承诺,以上所说这些事情都发生在《良马对》对话前后。不出意外的话,事情本应该顺顺利利按计划进行,岳飞逐渐成为北伐军统帅,率军继续北伐,高宗坐镇后方,统御全局,克复中原宏愿的实现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但是,文官集团的搅局进而导致淮西军变的发生彻底改变了这一切美好的展望。
刘光世部队的归属问题,本来高宗已将岳飞作为预定人选,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右相张浚、枢密使秦桧以及大部分文官竟然都表示反对,这让已经答应将军队划归岳飞统领的高宗颇为难堪。
但秦桧、张浚等人态度坚决,他们认为此时正是将军权逐步收归朝廷的大好时机,刘光世所部应该由朝廷的都督府直接接管,由都督府委派官员担任主官。若将这五万兵马全部划归岳飞统领,那岳家军的势力未免过于庞大,虽说岳飞一直以来忠于朝廷且服从调遣,但将来仍然有尾大不掉的隐患。
另外,中兴四将中岳飞虽说是最能打的一位,但他也最年轻,在朝堂中资历相对最浅,刘光世撤职后,他的部队可不光是五万人马而已,大量的钱粮辎重,以及这么庞大一支部队所能带来的权势地位的直线提升,这些任何一位将领都想要得到,若岳飞接管这支部队,其他将领,尤其是张俊等位高权重的将领心中难免没有想法,这样会对宋军本就存在问题的协同作战指挥体系埋下隐患。
秦桧等人这一通分析,表面上看来全是为朝廷考量,而且貌似说的都很有道理(当然有些确实有其道理,但并不全面,这里不做分析),但这其中有没有重文抑武的私心在作祟,恐怕只有秦桧等文官们自己心里清楚了。本就敏感多疑、心志没那么坚定的高宗犹豫了。回想起来,当初许诺将部队调拨岳飞时,自己似乎没有充分考虑到这方方面面的问题。加之岳飞确实是忠贞不渝、矢志报国的忠臣良将,自己当时被岳飞的豪情壮志所感,最重要的是出于对北伐大计的考量,于是许诺了岳飞,现在看来,貌似确实有些过于着急了。
于是,高宗将自己出于北伐大计的考量告知众人。秦桧是个很会揣摩别人心思的人,他知道此时的高宗内心是倾向于对金人作战,进行北伐的,于是内心一直倾向于和谈的他很聪明的没有第一时间发表意见。张浚见状,上前对高宗说道,可以采取折中的办法,刘光世所部暂时先让都督府统辖,等到了战时再划拨给岳飞,由其统领,进行北伐作战。
经过再三考量,张浚的建议最终被高宗采纳,刘光世所部没有划归岳飞,而是由都督府直接领导,这一安排后来最终导致了淮西军变的发生。
我们在这里说一下淮西军变的具体经过。都督府官员吕祉,一位从没有打过仗的文人被任命为刘光世所部最高领导。吕祉上任后的一系列愚蠢做法让本就失去主将人心浮动的刘光世所部更加动荡。这支部队内部本就存在诸多矛盾,两员大将王德和俪琼之间更是矛盾颇深,吕祉从中一顿搅和,更是让两人关系陷入水火不容的地步,最终俪琼纠集大量将官发动叛乱,杀死吕祉后,带领全军四万多人并裹携百姓十余万投降了伪齐。这就是淮西军变的具体经过。
我们再把视角拉回到岳飞这边,改变原计划,将刘光世所部改由都督府直接统领后,高宗下诏给岳飞说:
“淮西合军,颇有曲折。”
或许是为免尴尬难堪,或许出于其他原因,如此重要的军队归属问题,高宗竟然就这么短短一句话就敷衍了过去,没有将为何突然改变原计划的原委告知岳飞。
本来踌躇满志,准备大展身手,进军中原、复我河山以报答朝廷及高宗信任的岳飞接到这莫名其妙的诏书,他的内心是怎样一种感受想必不难理解,困惑、疑虑、难以理解、尴尬难堪、愤懑不满等等各种情绪交织于心头,一定相当难受。但难受归难受,素来忠诚、服从朝廷号令的岳飞也只能接受诏书,郁郁寡欢罢了。
但随后发生的一件事,让耿直倔强脾气本就有些执拗的岳飞做出了一件极不妥当的事情,让他和高宗之间首次出现了嫌隙。原来在高宗改变主意的诏书下达后不久,张浚在与岳飞的一次谈话中,问起了有关淮西军人事安排的问题,因此事已经颇为难受的岳飞本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但张浚也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再三相问,岳飞只得将自己真实想法告知,认为目前没有合适人选能接管淮西军,张浚听岳飞如此说,也不知他是不讲究说话艺术还是有意讥讽,竟然对岳飞说:
“浚固知非太尉不可。”
岳飞听了这话,本就愤懑已久的情绪直接爆发,他回答道:
“都督以正问飞,不敢不尽其愚,岂以得兵为念耶?”
心中积忿的岳飞,立即上了一道请求罢免军职的札子,事情发展到此时,岳飞的做法本也可以理解,但随后他不等朝廷批示就直接离开建康回到家中为母守孝的做法,却是实实在在犯了一个在后续看来非常严重的错误,让他和高宗之间本来彼此信任的关系第一次出现了嫌隙。
听闻岳飞负气出走,离开建康,此时本来对岳飞心怀愧疚的高宗倒也没有特别生气,但回想起秦桧等人说过的将领有尾大不掉之隐患的说法,加之军中不可一日无主,他觉得岳飞此举未免太任性了些。于是一边命人带朝廷旨意去找岳飞,让他速速归军,一边安排心腹文官前往岳家军中做监军,督促岳家军军务的同时也存了趁机监督岳家军及岳飞本人的心思。本来也只是一时激愤的岳飞,此时也觉得自己此举有些欠妥,于是很快又回到了军中,继续处理军务。
本来事情发展到此时,岳飞擅离军队的事情应该会被人们慢慢淡忘。但随后淮西军变的发生,不仅让高宗对武将们失去信任,也对军队能否有稳定的战力产生怀疑,进而导致他对北伐大计也产生动摇。
而对岳飞个人而言,他擅离军队的事情也被高宗再次想起,当时只是觉得岳飞负气出走、举动欠妥,但现在回想起来,岳飞如此举动是否也和其贪恋军权有关呢?从此这件事如同一根倒刺一般深埋于高宗内心,让他对岳飞的信任产生动摇,进而导致君臣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难以弥合的嫌隙。
随后出现的立储之事(金人使用离间计,要将宋钦宗所立太子赵谌送回,欲借此引发宋廷内乱,岳飞听闻大为忧虑,他立马入朝觐见,向高宗建议立其养子赵瑗为太子,以示高宗的正统,提前挫败金人之阴谋)更是让高宗误以为岳飞插手立储之事,对岳飞产生了更深的误解,并责备了岳飞。从此,君臣之间的嫌隙日渐加深,最终导致了岳飞的悲剧结尾。
十一、高宗秦桧皆无骨,卑躬屈膝求和议
淮西军变后不久,宋金对峙形式发生重大变化。金国朝堂发生巨变,权利更迭,主战派失势,而主和的完颜挞懶一派开始掌权。金国取消了存在八年的伪齐政权,并向南宋朝廷呼吁和谈,条件是归还黄河以南故宋地,并放还高宗生母韦氏,归还已死的宋徽宗梓宫。
公元1138年二月,岳飞回到鄂州,重返军营的岳飞,并没有因朝堂之上屡屡受挫而放弃理想,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军队建设上,坚持“戮力练兵”,“日夜检阅”。但南宋朝堂之上却悄然发生了大变,首先行都由前线建康迁到后方临安,而主战的右相张浚因淮西军变被罢相,一向主和的秦桧升任右相,高宗还命令其与金国接通关系,朝廷的主和意向已经昭然若揭。
淮西军变导致高宗对进攻作战产生动摇,而秦桧等主和派官员从旁挑唆,再加上主和派当权的金国方面也释放出和谈意向,本就心志不坚、骨头偏软的赵构再次倾向于同金国和谈。听闻朝廷要同金人和谈,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都坚决表示反对。岳飞上奏对赵构说:
“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
韩世忠也接连上书十余次,坚决反对和谈。但赵构都不予理会。
同年十一月,金廷派出江南诏谕使张通古、萧哲,携带诏书,来同南宋“讲和”。金人不称宋朝而称“江南”,不说“议和”而说“诏谕”,把南宋完全置于藩属地位,消息传开,朝野上下,舆论沸腾。宋廷诸大臣对此议论纷纷,多有反对者,然而这些主战派人物如枢密副使王庶、枢密院编修胡铨等,或被罢官,或被贬谪;连支持议和的左相赵鼎也因不同意金人的划界条款而被罢相。
十二月二十七日,秦桧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赵构跪在金使脚下,答应取消宋国号,作金的藩属,并每年贡奉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南宋与金的第一次和议达成。
赵构和秦桧竟然软弱、无耻到如此地步!纵观历史,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我堂堂华夏正统何曾惧怕过区区蛮夷?甚至还向其称臣纳贡?退一万步讲,即便和谈,素来蛮横不知礼仪不讲诚信的金人会真心实意与你和平相处吗?有了机会他们仍然要对你用兵,侵你国土,杀你百姓,掠你财物。
南宋的有识有志之士都对赵构秦桧如此没有底线的软弱妥协政策嗤之以鼻,临安城中的百姓甚至贴出了“秦相公是细作”等标语,以示对如此和谈的不满。但无论如何,和议的结局却是无法改变了的。岳飞本人更是对和谈自始自终都表示坚决明确的反对,和谈达成后南宋朝堂宣布大赦天下并晋升官员,以庆贺“和议”成功,岳飞也获得晋升,但他坚决不受封,他在辞书中说:
"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论功行赏,取笑夷狄。”
随后的一段时间,愤懑不已的岳飞不再掩饰自己的情绪,接连上了两道札子,要求解除自己的军职,字里行间对和议之事的批判和讥讽之意溢于言表,自知理亏的赵构不好责怪岳飞,对他的解职要求也没有准许。
十二、直捣黄龙功将成,功败垂成千古恨
图|岳家军第四次北伐路线
不出所料,和议达成不足一年的时间,背信弃义的金人果然置合约于不顾,再次对南宋发动了突然进攻。
公元1140年五月,成为金国朝堂新一任掌权者的完颜宗弼再一次对南宋发动进攻,金军兵分数路,一路完颜宗弼亲自率领直扑开封,以聂黎孛堇军各李成军为左右两翼,取道开封直取两淮;元帅右监军完颜撒离喝率西路军,由同州(今陕西大荔县)进攻陕西。
和谈以后军备松懈、防线松散的宋军面对金军的突然进攻,还没来得及调兵遣将就被金军攻占了大片区域,开封更是被完颜宗弼亲率大军迅速攻陷。占领开封后,完颜宗弼立即率部围攻顺昌,顺昌守将刘绮一边组织抵抗,一边向朝廷紧急求援。
危急时刻,早已与岳飞嫌隙很深,宋金和议后更是将岳飞彻底闲置,再未与岳飞进行过深入交流的高宗却第一时间想到了岳飞(高宗的这种看似不合理的本能反应,说明他内心很清楚岳飞的能力和对于朝廷的忠诚,但不到迫不得已他就是不肯听从岳飞的正确主张,这种奇怪的反差于岳飞而言是怎样的一种感受,恐怕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了),他连下数诏,命岳家军火速支援顺昌,并表示允许岳飞举兵北伐,收复失地。
等待出兵抗金这一刻已经太久了的岳飞没有丝毫迟疑,他立即派遣张宪、姚政率兵东进牵制金军,解顺昌之围,自己则亲率岳家军主力北伐中原。岳飞军事生涯的代表之战、封神之战也是最后之战的第四次北伐战役,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矢志北伐的岳飞早已经有了成熟的作战预案,在第四次北伐之前,岳飞认真分析了完颜宗弼的作战方式和进军路线,他发现金军虽然声势浩大,但其兵分多路且深入宋境,各路兵马不能形成很好的呼应且后勤补给线拉的很长。于是,针对实际情况,岳飞将作战预案进行了相应调整,具体部署如下:
第一,命李宝、梁兴等有敌后作战经验的原敌后抗金军将领率领游击军,深入金军后方,进行游击作战,扰乱金军部署的同时切断其后勤补给线。
第二,命一直部队进军虢州,与商州、陕州的宋军协同作战,切断完颜宗弼与金军西路军的直接联系,使其不能相互支援。
第三、后方留守部队,包括全部水军,接管岳家军离开后的防守空虚的全部防区,坚壁清野,不给金军可趁之机。
第四,岳飞亲率主力部队正面进攻,攻打开封周边区域,先扫清开封外围防御,然后全军合力攻取开封,之后就可以趁机渡河向中原进一步进军。
岳飞部署周密且切中金军要害,加之岳家军各部战力强悍,将领们率部奋勇杀敌,岳家军势如破竹,短短一个月时间,先后攻取蔡州、汝州、颖昌府、陈州、郑州、洛阳等地,加上其他部队收复的一些区域,京西南路、京西北路所属黄河以南广大地区都被宋军收复。这一阶段的战斗中,岳家军各部多次与金军精锐骑兵部队发生野战,岳家军都取得胜利,杀死杀伤敌人众多,缴获无数粮草辎重及大量战马。
而在敌后的金军占领区,各路抗金义军也积极响应岳家军的进攻。岳飞在十年前就制定的“连结河朔”战略,在此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敌后各路抗金义军紧密配合岳家军,在为岳家军提供大量情报的同时,也趁金军大部抵挡岳家军进攻的时机积极进军,在广大的敌后区域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游击作战。
很快,金军的后方就烽烟滚滚,各路义军或攻城池、或袭敌营、或攻其运输线、或伏击其支援前线之部队,各种形式的敌后作战让金人疲于奔命、焦头烂额。而且这些义军并非完全的各自为战,他们互相之间积极联络,互相支援,并且约定待岳家军渡河大举进攻之时,就发动集体进攻,配合岳家军四面合围金军。
中原地区的父老乡亲也早就盼望朝廷大军前来,听闻岳家军对金军发起了反攻,他们都激动不已,纷纷采取行动,牵牛挽车,带着各种物资补给慰劳各地岳家军及抗金义军。而更多的年轻人,不论黄河南北,尽皆积极参军,或进入岳家军,或进入各路义军,都成为了抗金一员。
如此一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岳家军和各路义军,就对完颜宗弼盘踞的开封形成了合围之势。
但就在形势一片大好,岳家军连战连捷的情况下,一些于岳家军不利的情况也逐渐凸显。收复失地的逐渐增多,使得岳家军不得不分兵驻防。东部战场的韩世忠和西部战场的吴璘等军与金军正在相持,无法配合岳家军继续进攻。而更要命的问题是高宗无意进取中原,不仅频繁催促岳飞回师,而且没有给岳家军一兵一卒的支援。
孤军深入的岳家军虽然连连取胜,一直压着金军打,但其实已经陷入了敌人重重围困之中。为了防止被金军集结重兵各个击破,岳飞不得不放缓攻势,将兵力逐渐收缩于郾城—颖昌一线。
郾城之战
公元1140年七月,完颜宗弼终于等到了后方姗姗来迟的援军,这让他终于能在岳家军的接连打击下缓过气来,在探知岳飞将岳家军指挥中枢设在郾城且兵马不多后,他认为这是一次击杀岳飞的绝佳时机,于是率大军直扑郾城,企图一举摧毁岳家军指挥中枢,击杀岳飞。
金军数倍于岳家军,并且是金国最精锐的部队—铁浮屠和拐子马。这两支部队全部由女真人组成,都是金军一等一的精锐之师,随完颜宗弼南征北战,为金国立下无数战功。铁浮屠是完颜宗弼亲军,是人、马皆披重铠的重骑兵,虽然冲击力极强,但由于其每三匹马以皮索相连,导致其非常笨重,机动性受限。而拐子马是高机动性的轻装骑兵,战斗中一般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法,包围对手而后逐次突击将其歼灭。
听闻完颜宗弼突然率军杀到,身边只有背嵬军和部分游奕军的岳飞沉着冷静,有背嵬军这支强军在手,岳飞就有战胜敌军的底气。岳飞当即命令出城迎敌,背嵬军和部分游奕军立即出城列阵,迎战敌军。
正所谓先下手为强,出城集结完毕,岳飞立即命令岳云率领背嵬军骑兵向敌军发起冲锋,完颜宗弼不甘示弱,命令拐子马上前迎战。两支骑兵很快陷入缠斗,岳云率领背嵬军往来冲杀,对金军造成大量杀伤,精锐的拐子马不仅占不到丝毫便宜,反而被背嵬军逐渐压制。
完颜宗弼眼见骑兵对战无法取胜,焦急万分的他当即命令铁浮屠投入战斗。
铁浮屠气势汹汹,正面冲杀而来,企图一举冲垮岳家军阵型。岳飞见状,对此早有准备的他,立即命令岳云率轻骑兵绕开正面,迂回到侧面攻击铁浮屠,而手持麻扎刀、大斧等长柄重武器的步兵则冲上前去,下砍马腿、上砍敌兵,杀伤敌人的同时破坏铁浮屠的冲击阵型。刹那间,血光迸溅、人仰马翻,砍倒大量铁浮屠的同时,岳家军也伤亡惨重,很多将士被铁浮屠强悍的冲击力直接撞飞了起来,人尚未落地就已气绝而亡。不过他们的牺牲是值得的,三马相连、笨重无比的铁浮屠倒地后再也无法起来,而后续冲锋的铁浮屠被其所阻,冲击力大打折扣,最终无法彻底冲垮岳家军阵型。
一时间,两军缠斗在一起,战况异常残酷激烈。指挥战斗的岳飞见状,准备亲自出阵冲击敌军,身边人恐其有失,急忙劝阻。但岳飞不为所动,他率领四十精锐亲兵铁骑跃马冲出,向完颜宗弼大阵发起冲击。岳家军将士见自家主帅亲自领兵,带头冲锋,顿时士气大振,全力死战。猛将杨再兴声称要活捉完颜宗弼,他单人独骑冲入金军阵中,宛如杀神的他在金军阵中往来冲杀,杀死杀伤上百名敌军,血染征袍,几乎看不见本来颜色。
残酷的战斗一直从下午持续到天黑,金兵尸横遍野,终于溃败而走。岳家军大获全胜,不仅成功挫败完颜宗弼的图谋,而且重创金军,使其不敢再进攻郾城。
郾城之战后,完颜宗弼放弃直接进攻郾城,转而进占临颖县,企图切断岳飞和王贵两军之联系。但岳飞的另一个心腹大将张贵率军前来汇合,这样一来,岳飞手下兵马大增,于是他准备主动出击,寻求与完颜宗弼大军进行决战。
猛将杨再兴奉命率三百骑前出侦察敌情,行至小商桥时突然遭遇金军主力,金军见宋军人少,立即一拥而上将杨再兴所部团团围困。
敌众我寡,深陷重围的杨再兴毫无惧色,率三百骑与金军展开血战。金军本以为可轻易歼灭这区区三百人,但交战开始,金人就发现他们大错特错了,这三百宋军的战斗力竟然如此强悍,似乎个个都可以一当百,尤其是领头的宋将,更是如同杀神一般左冲右突,杀死杀伤大量金兵金将。一时间,人多势众的金军竟然被这区区三百宋军杀的节节后退,阵型紊乱。
金军主将眼见不仅无法迅速歼灭这小股宋军,自己部队还被其大量杀伤,只得收拢部队,将杨再兴等人团团包围后向其倾泻箭雨。受限于小商桥狭窄的地形,杨再兴所部难以躲闪突围,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事后,杨再兴的遗体被找到,火花后烧出的箭头竟然有二升之多,战况的激烈和杨再兴等人的悲壮可见一斑。失去心腹大将的岳飞痛心惋惜不已,但事已至此,却也无可奈何。
颖昌之战
小商桥之战后不久,在岳飞这里接连受挫的完颜宗弼转而进攻驻守颖昌的王贵。王贵所部兵力有限,岳飞急命岳云率背嵬军骑兵一部前往驰援。
避开岳飞就信心大增,觉得自己天下无敌的完颜宗弼,这次集结重兵,包括骑兵三万,步兵十万,誓要一举攻下颖昌,一雪前耻。但岳飞不在,其子岳云却来了,正所谓虎父无犬子,这一次,少年英雄岳云承父之命,再一次狠狠打击了嚣张跋扈的完颜宗弼。
这一次,岳家军依然丝毫无惧,他们再次选择出城迎敌,与来势汹汹的金军正面硬刚。
安排部分兵马守城后,岳家军出城迎敌。以岳云的八百背嵬军骑兵为前锋,步兵为在左右两翼跟进,岳家军以完全的进攻姿态向金军冲杀而去。
年仅二十二岁的岳云勇不可挡,冲在全军最前端,两杆铁枪左刺右挑,金军如同秋风扫落叶般纷纷落马,士气高昂的岳家军个个奋勇向前,挥舞着手中兵器,与金军展开殊死较量。
一时间,金军被杀死杀伤无数。但素来凶悍、生性好斗的金人在激烈的战斗中也杀红了眼,他们也不再后退,而是针锋相对,与岳家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攻,战事很快陷入了白热化。
这场战斗,漫长而酷烈。一直战到中午,出城血战的岳家军将士们个个杀的“人为血人、马为血马”,但没有一人肯回头。
金军气势逐渐被岳家军压制,城中守军见状,全员出动增援战场,本来僵持的战局瞬间发生变化,岳家军节节进击,金军则步步后退,最终,完颜宗弼再次大败,全军溃败而走。
颖昌一战,岳家军再次大获全胜。击毙金军五千多人,俘虏两千多人,缴获战马三千多匹。杀死金军副统军粘汗孛堇,以及万夫长一人(完颜宗弼女婿)、千夫长五人,并活捉金将八十多人。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经过一系列的正面交锋,特别是郾城、颖昌两场大战之后,此前并未与岳家军进行过大规模会战的金军主力,终于彻底领教了岳家军强悍至极的战力。他们不由得发出了一句在后世广为流传的经典名句: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此后,连连失败的完颜宗弼,又想要故技重施,欲强征北方汉人百姓做签军,但却很难再抓到。向来善战,军事能力卓绝的金军第一人完颜宗弼,面对这样的局面,不由得发出哀叹:
“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屡见挫纽!”
金军内部也逐渐散乱,状况频出。前前后后有大量汉人将领脱离金军,投入岳飞麾下。甚至完颜宗弼的心腹大将韩常也暗中联络岳飞,表示愿意归降,重为宋臣,共击金贼。
岳家军捷报频传,形式于宋军一片大好,而金人则大感惊惧,被拘留于金国燕京的宋使洪皓在家书中说:
“顺昌之败,岳帅之来,此间震恐。”
筹措满志的岳飞此时也是意气风发,对直捣黄龙、克复中原期待更甚,他甚至向部下说要破许久以来的酒戒:
“今次杀金人,直捣黄龙府,当与诸君痛饮!”
朱仙镇大捷
颖昌之战后不久,岳飞命令岳家军全线出击,斗志高昂的岳家军各部分路进击,在击败了沿路遇到的部分金军后,集结于开封周边,准备进攻开封,彻底击溃完颜宗弼大军。
完颜宗弼在距开封不远的囤积重兵,企图以此为据点,与开封互为犄角之势,以抵抗岳家军的全力进攻。
针对金军的这一部署,岳家军很快制订了针对性进攻策略,以部分兵力牵制开封敌军,集结重兵先攻朱仙镇,破了朱仙镇之敌,则开封指日可破。
岳家军以背嵬军为前锋,后续兵马跟进,向朱仙镇发动猛攻,而金军也集合重兵,进行负隅顽抗,朱仙镇之战爆发了。
一场激战过后,气势如虹的岳家军再次获得大胜,伤亡惨重、军心大乱的金军全线溃退,岳家军攻占朱仙镇。
朱仙镇大败后,金军全军退守开封,岳家军则全军尽发,大军云集开封城下,开封城的光复指日可待!
功败垂成,千古之恨
就在岳家军蓄势待发,准备一举收复开封,进而渡河作战,收复中原之时,高宗赵构的接连十三道班师诏却让这一切的行动戛然而止,最终导致一路高歌猛进的北伐作战功亏一篑,直捣黄龙、克复中原的宏图伟业也最终功败垂成,成为千古之恨。
十三、旷世奇冤莫须有,精忠报国永流芳
岳飞被迫班师回朝后,金军又趁势攻占了岳家军收复的大片区域,但由于接连的大败导致金军元气大伤,无力再进攻南宋其他区域。
公元1141年,无力攻灭南宋的金国,再次选择议和。被岳家军杀的一败再败,险些万劫不复的完颜宗弼对岳家军,对岳飞可以说畏惧万分又恨之入骨,急切的想要除掉岳飞这个心腹大患。
于是,在写给秦桧的信中,完颜宗弼明确表明了和谈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宋廷必须杀掉岳飞,他在信中说道:
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
于是,本就卑躬屈膝,素来主张议和的秦桧及其党羽针对主战派将领,尤其是岳飞的迫害从此时正式开始,并愈演愈烈。
公元1141年四月,听信秦桧等人谗言,加之自己也愈来愈倾向于同金人和谈的赵构,最终选择了再次与金人议和,并针对主战派将领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岳飞、韩世忠等人被调离军队,进入朝中枢密院任职。
岳飞已经脱离军队,再无军权,但针对岳飞的诬陷并没有停止,反而步步深入,在秦桧等人刻意捏造、蓄意弹劾之下,岳飞进一步被解除全力,枢密院的职务也遭免除,只担任一些闲职,手上再无实权。
在朝中已无法容身的岳飞选择回家赋闲,不再参与朝廷的任何事物。但即便如此,针对他的迫害还在继续。
岳飞此时无兵无权,但忠诚真正、战功赫赫的他在朝中及民间的的影响力仍然丝毫不减,朝中很多忠义正直的官员都极力维护岳飞,而岳飞在百姓中的名声及威望更是如日中天。于是,奸诈的秦桧想到了更阴险的方法针对岳飞。
曾经的主战派将领张俊,在被秦桧收买后,也成为了迫害岳飞的一份子。在秦桧授意下,张俊或使用卑鄙手段,或以利益相诱导,先后利用背叛岳飞的王贵、王俊等岳家军将领诬告岳飞心腹大将张宪谋反。
张俊私设公堂,向张宪严刑逼供,想让其诬告岳飞谋反,但张宪誓死不从,于是无计可施的张俊就无耻之极地捏造了岳飞谋反的口供。最终,岳飞因这一纸捏造之口供被诬陷入狱,而他的儿子岳云也同时入狱。
面对秦桧等人的疯狂诬陷,狱中的岳飞据理力争,即便遭到残酷至极的严刑拷打仍然宁死不自诬,甚至以绝食相抗争。
此时宋金和议正进行到关键时刻,秦桧知道高宗为了达成宋金和议,一定会对岳飞之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完全无所顾忌,勒令其党羽给岳飞等人罗织大量子虚乌有的罪名,想要将岳飞等人一举定为死罪。
朝中正义之士与秦桧等人竭力抗争,想要为岳飞洗脱不白之冤,但秦桧等人势力庞大,加之高宗默许,他们的声音最终被淹没在了一片无耻之极的诬告声中。
同样遭到罢黜,在家赋闲的韩世忠听闻岳飞入狱,也急忙赶来临安,想要设法解救岳飞,他不能眼睁睁看着曾经并肩抗金、忠心耿耿的岳飞就这样蒙受不白之冤。但此时无兵无权的他实在也是无能为力,最终感觉无力回天的他气愤的当面质问秦桧何以给岳飞定罪,厚颜无耻的秦桧回答道:
“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就这样,一生忠诚真正,矢志抗金报国,以“精忠报国”为一生之理想的岳飞,没有死在恨其入骨的金人手中,却因“莫须有”的罪名死在了自己人手中,令人扼腕叹息却又无可奈何。
结语
图|岳飞雕塑
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进入21世纪,中华民族迎来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崭新时刻。
外族入侵、战火纷飞,民众饱受屈辱压迫的时代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列强欺我亡我之心始终未变,甚至会愈演愈烈,只是换了外在的形式而已。
对抗外夷,强我中华的道路漫长且艰巨。而民族英雄所代表的精忠报国、勇于抗争的精神,是我们在这条道路上绝对不能丢弃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此,民族英雄是我们自始自终都应该铭记、推崇并世代传颂的伟大符号,而岳飞就是这些伟大符号中最不应该被遗忘的一个。
文章最后,我们以岳飞的《满江红》做结,缅怀、继承,精忠报国永流芳!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