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在今年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GZDOC上连映的《廉价公屋》、《波士顿市政厅》,都出自于美国纪录片大师弗雷德里克·怀斯曼导演之手。
怀斯曼曾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第7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是该电影节历史上第一次将此奖颁发给纪录片导演。
1930年生于波士顿,怀斯曼上过耶鲁,参过军,当过教授,做过律师。在偶然接触电影工作的几年后,他带着处女作《提提卡失序记事》踏入纪录片界。
惊人的创作生涯由此开启——从1967年起,怀斯曼几乎每年拍摄一部纪录片,每天工作10-12小时。直到本次新作《波士顿市政厅》,怀斯曼已经90岁高龄,仍坚持亲自担任导演、制片、剪辑。
威尼斯电影节主席巴尔贝拉称其为“电影界的巴尔扎克”,将纪录片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像一只墙上的苍蝇,默默的观察事件的发生,捕捉着生活的本来面目,持续观察美国各种公共机构。
他像外科医生一样用沉稳的镜头剖析美国复杂的多样的社会「躯体」,记录了美国超过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被影评赞誉为“30年来最伟大的美国导演。”
怀斯曼将其电影的拍摄过程称为「研究」,《廉价公屋》、《波士顿市政厅》就是其出色的社会研究项目之一。
摘得法国《电影手册》年度十佳首位的《波士顿市政厅》,是怀斯曼执导的第45部纪录片,延续了其“零采访,零旁白,绝少配乐”的纯观察式拍摄手法。
从最基本的日常会议开始,波士顿这头城市巨兽在怀斯曼的镜头下慢慢苏醒。
选择家乡作为拍摄地并非刻意为之。在美国,要拍一个市政府不是容易的事。怀斯曼先后联系了6个大城市的市长,最终只有波士顿市长同意,于是机缘巧合下成就了这一“本土作品”。
波士顿位于美国东北部,是马萨诸塞州最大的城市,著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都坐落在这里,至今已拥有超过447万居民,人口密度非常大。
在这里,市长每四年选举一次,是整座城的实权“一把手”。
怀斯曼没有对城市或市长做任何背景介绍,而是从市政热线中心忙碌的场景切入。
“311热线”是沃尔什市长上任后的第二年推出的市政服务项目,只要是非紧急但又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任何波城居民都可以拨打311向市政府反映。
选择这个场景作为影片开场非常聪明,因为311是连接政府与民众的重要节点。我们可以看到接线员们处理各种琐碎问题,诸如救助流浪动物、道路维护、甚至房东和房客的矛盾。
透过街头巷尾的日常,政府与市民的息息相关被怀斯曼巧妙地具象化。
怀斯曼的影片里通常没有特定的人物主角,但这次是个例外。市长马丁·沃尔什以演讲、会议、采访、甚至“信函”的方式出现在各个场合。
随着“剧情”发展,我们渐渐知道他也是波士顿人,出身于工人家庭,曾因为爱尔兰裔的身份被歧视,曾患过癌症、有重度酒瘾。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止他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爆炸案发生后的第二年当选,如今他已经管理这座城市6年。
而在城市运转方面,小到市民家里的鼠灾,大到政府的预算大会都被怀斯曼一一捕捉。在这275分钟里,波士顿的日与夜尽收眼底。
怀斯曼利用了大量的空镜头来分隔讲述市政工作的片段,这使得影片像这座城市一样整齐有序。
其中有非常有趣的一幕——环卫工人在清理街道垃圾,两张看起来难以处理的旧床被垃圾车的“铁口”像薯片一样嚼碎,吞进肚子里。
这一场面映射了沃尔什领导下的波士顿,仿佛一切问题都能被它的有序性和规律性消化。
然而更有趣的是,由于特殊的时间节点,影片中的“有序”正好和现实里的“无序”形成对比——影片拍摄于2018年到2019年,在疫情期间完成制作,而在美国上映的时间正是总统大选一周前。疫情、封城和美国大选的嘈杂格局似乎意外地使这部“无观点”的纪录片更值得玩味。
一部分观众认为,本片其实是一堂“民主课”——影片里多次出现沃尔什市长鼓励市民向政府反映或投诉的场景,他不厌其烦地承诺会跟进市民的问题,强调“我们的工作是代表和支持波士顿人民”。
而对另一部分观众来说,这部长达四个半小时的影片过于“事无巨细”了。因为它几乎涉及了一个城市的方方面面。“如果你什么都拍,那你拍的什么就都没有意义了。”
怀斯曼本人对这种争议不置可否,他相信现实生活中有一种模糊性,“真正的影片不发生在荧幕上,而在观众的眼睛和脑子里。”
创作于2020年的《波士顿市政厅》与创作于1997年的《廉价公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后者这部时长三个小时的影片中,芝加哥威尔斯之家的居民生活图景被次第展开。
在几个完整的片段中,我们得以了解这个的黑人社区居民生活的状态。
关心居民的社区主任芬纳夫人,致力于为弱势人群争取住房,为居民服务,为威尔斯建设着想。
她说:“CHA(芝加哥住房管理局)并没有雇佣我,是居民雇佣了我。”但,因为规则,就连申请一支笔,都要等三个月以上的流程。
被警察盘问的中年黑人女子黛博拉,没有工作,曾经吸毒,偷窃,入狱,酗酒,如今借住在姐姐家里。
当被询问“你过得很艰难吗”的时候,她回答:“没有,只是最近有些偏离正轨。”警察苦口婆心地劝告:“你得醒过来...你的未来还很长”
被告知要搬走的独居的老人,他没有别的住所,也没有人可以求助。
虽然不忍,但警察还是得让他离开。
寻求帮助的吸毒者,在交谈中回顾了他的前半生:酗酒、吸毒、制毒,贩毒.....
面试官想帮他,但碍于法律规定,最终也无计可施。
在性教育讲座中,社区的工作人员向黑人少女们科普避孕套的用处,并强调未婚先孕的后果。但许多参加的黑人少女怀中都抱着婴儿。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威尔斯社区的贫穷也不是。繁碎的入住申请,被缩减的公共援助,毫无帮助的就业培训,严重匮乏的基础设施,难以实现的社区保障。
一代又一代黑人男性对香烟,毒品,酒精上瘾,一代又一代黑人女性缺乏「性」保护。他们的孩子们在「贫困,失业,犯罪,酗酒,毒品,暴力和虐待」的环境长大。
处于一个缺乏稳定社会秩序的社区,如何能够催生光明的未来?
血脉肤色传承中,贫穷也在传承着。威尔斯社区的贫穷在相互循环之中,剥夺在一代人与下一代人中延续。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变」不仅仅是指生活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改变。
“我们无法挥动魔法棒,让你突然一下就变好了。”
威尔斯社区不仅给无家可归的人提供了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而且不断的鼓励居民去改变。
“当你的生活向更好的方向转变时,你会希望有人伸出援手。”
能拯救黑人的或许只有自己的同类。
儿童之家保护中心,致力于维护家庭关系稳定,阻止了家庭的破裂。威尔斯男人帮志愿者,希望凝结成强大的集体,接纳想要改变的人,让其他人回归正轨。幼儿园老师,通过表演的形式向儿童们普及毒品的危害。
前NBA球员隆尼卡森,退役后重回家乡。他开办创业课程,并鼓励年轻人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你自己。
除了怀斯曼的两部经典之作外,本届GZDOC还有许多值得推荐的纪录片佳作,在此不全部谈及。
喜欢纪录片的友邻们,在这个12月一起来广州,看本年度最优秀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