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墨客
编辑 | 墨客论史
下海打渔一直以来都是渔民们的工作,但又有谁听说过上山打鱼的?这个鱼可不是带三点水的,而是真真正正去山上收集鱼的。
湖北省皮家村最近很是热闹,尤其是到了4月左右,村民们纷纷背起自己的竹篓,成群结伴的往村子后山上走去。
不过这也是一种比较正常的现象,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个村庄旁边有一座山,上面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尤其是对于村民来说,山里的东西,就是大自然的馈赠。
但是,当了解到这里的村民上山并不是为了挖野菜等作物,而是上山打鱼,这就让很多人产生了一个好奇心,上山打鱼?这是打的哪门子鱼?
这种行为很快就被当地记者知道,他们也和平常人一样,都在考虑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去江河中打鱼,而是去山上?难道山上有一个湖泊吗?
抱着这样的好奇心,记者决定,要来到这里一探究竟,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毕竟他们都听说过,上山采药,上山打猎等,从来没有听说过“上山打鱼”这个概念。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随着记者的脚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记者刚刚来到这个村庄里面,就看到成群结队的村民们,背着竹篓开始往山上走,跟着村民们的脚步,一行人来到了后山上的一个高耸的悬崖处。
看到这样的一幕,记者有点摸不着头脑,这里没有湖泊,没有水源,到底是怎么会出现鱼的呢?而且,村民们既然要打渔,那么为啥不拿渔网鱼叉之类的工具?只背着一个小小的竹篓。
带着疑问,记者继续往前行走,这时,整个队伍来到了一个泉眼处,清澈的泉水从这个地方涌出,似乎是没有受到任何的污染。
就在记者感叹,这里山清水秀,是一个环境不错的地方时,一个村民就将自己的竹篓放在了泉眼处,固定好一定的位置后,便开始向旁边的一个大爷聊起了天。
这下子,记者彻底懵了:这是什么操作?就这样就能收获那些活蹦乱跳的鱼儿吗?
他看到眼前的这个泉眼口非常的小,根本不可能有鱼的出现,就算能够出现,也不会太多,而一个村庄的人都来了,这能供应的上来么?
但当看到这个大爷信誓旦旦的表情后,记者也只好耐心的等待了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没有见到有鱼的出现,记者开始不耐烦了:
“这就是个幌子嘛,我也是傻,怎么可能会相信这个东西!”
然而,旁边的大爷却说道:
“小伙子,不要心急,你再耐心等等,这就跟钓鱼一样,越心急越钓不到鱼。”
另外一个大爷也说到:
“年轻人就是心急,等到了快天黑的时候,你就知道了。”
听了大爷们的话,记者下定决心,那就再等等吧,就这样,他找了一个地方坐了下来,静静地等待了起来。
时间流逝,天色逐渐暗了下来,突然,有一个人喊道:
“出来了,见到鱼了!!”
所有人听到这个消息,纷纷走上前去,记者也跟着走上了前,果不其然,在这清澈的泉眼处,开始冒出来几条小鱼,刚开始只有几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鱼儿涌现出来。
最后,在泉眼处竟然扎起堆来,到了这个时候,村民们开始兴奋了起来,一个个开始背起自己的竹篓,等待装满自己的竹篓。
很快,大家井然有序地排着队,第一个大爷的竹篓被装满,换成第二个大爷,不一会儿,第二个也装满了,不一会儿,所有人都装满了竹篓,兴高采烈的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而这一幕,让在旁边观看的记者傻了眼,这是什么情况?这个泉眼像是有魔力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很多的鱼,基本上每一个村民用5分钟的时间,就能装满自己的背篓。
看他们的这个竹篓,大约40斤左右,如果按照这样去计算的话,这个泉眼一天就能冒出1000多斤鱼,眼前的情况让记者心服口服。
毕竟眼见为实,就算内心再不相信,但现在证据摆在自己的面前,他也没办法去解释,于是,他不禁感叹到,大自然如此神奇。
然而事情远远还没有结束,既然眼前的事情已经确定,但是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村民们会知道这个事情?难道这里其实是有一个人工渔场?
带着种种疑问,记者准备要开始进行调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个后山悬崖处,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鱼的。
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询问了当地的村民,而村民们的回答是这样的: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来这里收鱼的,具体是什么原因,我们也不知道,只知道这个村子的人民,都是依靠这里生活。”
通过和村民们的交流,记者们知道村民对这个泉眼的叫法——流鱼洞,也就是说,整座山中,只有这个洞口能够流出来鱼。
而且每次到了4月份左右,他们每家每户都会派遣出来一个人,背着竹篓,来到这个地方收鱼,每次回家基本上都是满满当当的,像是过节了一样。
从这之后,家家户户各种做鱼的方法呈现了出来,清蒸、红烧、炭烤等,而一到了这个时候,那些已经外出工作的家人们,都会想方设法的回到自己的老家,尝一尝这老家的味道。
可这几条小鱼,在农贸市场上也能买到,种类也特别的多,为什么非要不辞千辛万苦,也要从外面回到自己的老家呢?
听到记者这个问题,当地的一个村民就非常骄傲地说道:
“这里的鱼味道特别的鲜美,而且鱼肉的质地也非常的嫩,做出来的鱼基本上也没有鱼刺。”
不过对于记者询问,这些鱼从哪里来的时候,他们也不知道,因为自己老一辈的人就告诉自己,每次到了4月时,就要背着竹篓,跟着大家一起上山打鱼。
刚开始他们都不理解,但还是在好奇心的趋势下,来到了这个地方,一开始他们跟记者一样,一直等不到鱼的出现,以为只是一个谣言。
但是偶然的一次机会中,他们在聊天的时候忘记了时间,等到天快要黑的时候,他们才想起来自己来这里的目的,看到鱼篓里一条鱼都没有,他们打算离开。
就在这时,这个泉眼里面涌现出了几条小鱼,这让他们非常吃惊,原来老一辈的人说的不是假的,于是他们就将这些鱼捞了起来,就在讨论每个人分几条时,泉眼中开始涌现大量的鱼。
这下子,他们也不用讨论了,直接搂起一篓的鱼,满载而归地回到了家中。
就这样,流鱼洞的事情在村子里传开了,一到4月左右,大家便纷纷来到了这里,等待能够满载而归的时候。
但因为他们文化程度不高,想要弄清楚这个事情的真相很难,因此,村民们便想要找记者来调查这件事情。
首先,记者想到了鱼贩子,因为他们总是跟鱼打交道,可当找到了一个鱼贩子,让他来认这种鱼类时,这个鱼贩子反而摇了摇头,表示自己并没有见过这样的鱼。
看到是这个情况,记者决定,从后山的悬崖上入手。
当记者来到悬崖处之后,他发现,在悬崖底下有一个大湖,这时,记者就开始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
“会不会是这湖里的鱼啊?”
但是村民们直接否定了,因为村民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而这个河里的情况他们也知道,就算能够打出来鱼,但也没有流鱼洞里面的这种鱼。
忙活了半天,竟然连一个问题都没有解决,记者只好寻找专家来解决。
俗话说,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专家一出马,一个能顶两个,记者请到了更专业的鱼类学专家——张教授。
张教授刚刚进入到村子里面,他就闻到了村子里面每家每户厨房里传来的味道,而正是这种味道,吸引着他走进了一个农民家的厨房中去。
村民们看到了来了一个教授,热情地将自己做好的鱼端在教授面前,他们说,做这个鱼的时候,什么东西都不用放,只需要撒一点盐就能让人回味无穷。
而且在做这种鱼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处理任何的内脏,只要简单清洗一下,就能下锅,而且做出来的鱼肉肉质鲜美,还没有任何一点腥味。
这让教授听到之后感觉很奇怪,于是便拿起一条鱼,开始解剖,而这个时候,他也验证了村民们的说法——这个鱼胃里面没有任何食物。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这些鱼不用吃东西就能存活吗?有点违背大自然的常理了啊。
此时,村民们便想起来一个传说,曾经在这里,有一个流浪汉路过这里,正巧当时村民里面有一个人捕了一条大鱼,正在锅里面烹饪着。
而这个时候,流浪汉趁着村民不注意,便偷偷地将这条鱼给吃了,但是他心中有一些愧疚,于是便跟村民说:
“今天我吃了你一条鱼,将来我会还给你更多的鱼!”
说完这句话,流浪汉就扬长而去,村民心中虽然不满,但也只能作罢,等了很久,这个流浪汉都没有来,没有办法,村民就只能忘记这件事情。
后来一次偶然上山时,他发现在这个泉眼里面,有几条鱼在蹦跶,以为是之前流浪汉放在这里的,于是便拿走了,从这之后,这个流鱼洞里面就会经常出现鱼。
但传说只是一个传说,对于受到高等教育的教授,他自然不会相信这个,于是,他利用自己对鱼类的了解,查阅各种资料,终于让他发现了秘密。
原来,这个鱼名叫多鳞白甲鱼,是属于南方的一种珍贵的淡水鱼品种,而且这种鱼并不是不吃东西,是因为它们的胃是袖珍的,吃的非常的少。
不仅如此,它们对环境还有着极高的要求,首先这个鱼特别喜欢水质清澈的地方,而这里山清水秀,适合它生活。
而且这个鱼还不喜欢被人打扰,后山泉眼非常隐秘,所以它们非常喜欢这里,它们还特别害怕光,所以快到黑夜的时候,它们才会出来。
对于4月才会出来,这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出来的鱼都进入到了繁殖期,它们一到这个时候,就会逆流而上,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开始产卵。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教授开始对这种鱼进行解剖,果不其然,这里的每一条鱼都是性成熟个体,因此便会发生了开头的一幕,它们刚刚游出来,就成为村民的盘中餐了。
不过,多鳞白甲鱼如今已经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村民们以后肯定是不能再品尝这个“美味的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