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一秒钟》,2021《悬崖之上》,2022《狙击手》,中间还要筹备冬奥会的开幕式,这就是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旺盛的创作力。
今年春节档一共8部影片,除了《小虎墩》我不准备看,《喜羊羊与灰太狼》马上要看,其余的6部电影我全都看完了。在我看来,除了《四海》比较“突出”以外,其余4部电影差距不大(《熊出没》受众不同,就不参与讨论了),但在我心中,《狙击手》是高出其他3部半档的,是本次春节档的最佳作品。
《狙击手》原名《最冷的枪》,由张艺谋导演和他的女儿张末联合执导,与《长津湖》《水门桥》一样,都是讲抗美援朝的影片。但与另外二者聚焦于宏观的战争场面不同,《狙击手》则更关注战场上的小人物。它的故事很简单,剧情可能用几句话就能说完,但国师却“化简为繁”,把这场放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可能都找不到记载的小战斗进行了生动的演绎。
《狙击手》的好,好在哪里?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节奏抓人。《狙击手》开场用5分钟引出主角团五班,又用5分钟交代任务,之后便进入了战斗场面,没有长篇的铺垫,直接进入高潮戏份。之后的情节可谓全程高能,一直让人紧绷着神经,完全能够代入影片。
二是出色的细节设计。本片全是实景拍摄,张艺谋自己说,等不到下雪,我就不拍。在雪地进行实景拍摄是有风险的,要设计好摄影机,灯光,和拍摄人员的走位,他们在雪地里行走也是会留下痕迹的,不注意就会穿帮,这属于是给自己加难度了。但这样的执著和付出是值得的,电影里章宇胡子上个眉毛上挂着雪,战士们的手是红肿的,这样的镜头语言比十句百句台词更能打动人。此外还有对伤口的设计,战士们口音的设计,道具的设计,都很细致,就不一一说了。
三是几乎没有多余的画面。《狙击手》的每一个情节基本都是有用的,有些在当时看着有些莫名其妙的情节,在后来都派上了用场。比如亮亮突然让孩子躺在自己身边,比如为什么明知道是陷阱还要救亮亮,比如大永两次使用勺子以及刘文武班长临行前把勺子送给大永。
四是演员的表演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狙击手》启用了大量新人演员,除了张译和章宇,其他都是新面孔,其中有很多人甚至是首次演电影,而且张译只有2次出场,算是友情客串。但是这群年轻人的表现很出色,每个角色都很鲜活,各有特点,连全程“躺戏”的亮亮都把人物塑造的很好。
除了主角团,对于反派团队的塑造同样精彩。他们并不像某些电影的反派一样被降智处理,相反,他们很狡猾,很强悍,虽然最后我们取得了胜利,但也是惨胜。只有强劲的反派才更能突出主角团的英武。另外,这群外国演员虽然在电影里是只会几句蹩脚中文的外国人,但在现实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中文都不错,比如反派团的队长约翰的扮演者曹操,就是一个中国通,讲一口流利的北京话,也是个老演员了。
五是感情自然,没有刻意煽情。大永爱哭,章宇饰演的刘文武总是呵斥大永不许哭,让他把眼泪憋住,但他自己却总是红了眼眶,偷偷转头抹泪。电影也跟刘文武一样,它没有在每一个战士牺牲时都来一波回忆杀煽情,而是把情感压抑到了最后,这样产生的爆发才更打动人。最后刘文武大吼“我还在,你娃还在,五班还在”,以及张译喊出每一个战士名字那段,我的眼泪真是绷不住了。
不过,我还有一些关于电影的其他想法。一个是特效有些重复了,每次那个子弹特效一出来,我就知道肯定要打中敌人了。
二是关于救亮亮的动机可以早一点讲,虽然影片后面交代了一定要救亮亮的原因,但在影片的前大半段时间里,我一直对要不要用这么大牺牲救一个侦察兵感到疑惑。我觉得如果在影片初段,用5分钟交代一下亮亮的遭遇,并且在章宇领到任务时,用一两分钟让张译告诉章宇任务的重要性,让观众能够得到同步信息会好一些。当然这都是我个人的想法。
《狙击手》讲的是1952年冬到1953年初的“冷枪冷炮”运动。大家可以去搜一下这场运动的资料,真的是彰显了志愿军的聪明才智和集思广益。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冷枪冷炮”运动一共歼敌5.2万人,不亚于发动一次战役。
在“冷枪冷炮”运动里,我军涌现出一大批神枪手神炮手,比如被称为“上甘岭狙神”的张桃芳,在仅仅经过两个月的训练,用肉眼机瞄的情况下,在32天里用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并且他曾经用射程600米的步枪,连续2枪击杀800米外的敌人。后来,张桃芳还报名参加了战斗机飞行员的选拔,并成功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战斗力飞行员。还有邹习祥,用206发子弹击毙203个敌人,还被金日成接见。这真是爽文都不敢写的剧情。
谁说我国没有超级英雄?解放军战士就是我们的超级英雄。
比较可惜的是,从春节档开始,《狙击手》就只有不到10%的排片,票房也是5部电影里最低的。就冲着张艺谋导演这些年的高产,以及昨天晚上精彩的冬奥会开幕式,我们是不是应该去贡献一张电影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