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6日讯(记者万旭明)“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电报机敲出的这一句话,让观众们记了很多年。63年后,这部经典之作再次在大银幕上与观众见面,从黑白变为了彩色。为了重温经典,不少武汉观众早早赶到电影院,感叹“它经受住了时光的考验”。
时隔63年,先烈们的精神依然闪耀
6日上午9点不到,杨先生就赶到电影院,为了观看国内首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1958年上映的经典谍战片,由林金编剧、王苹执导,孙道临、袁霞主演,以李白烈士的事迹为原型,讲述了中共党员李侠潜伏在敌占区,为革命事业奉献出生命的故事。
今年正值建党100周年,也是孙道临诞辰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携手中国电影资料馆,历时7个月精心修复了这部经典之作。该项目负责人介绍,《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新中国第一部讲述党的隐蔽战线英雄人物的影片,为后来的国产谍战片创作打了个样板。而电影将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融于平常的家庭生活中,塑造了李侠这一乐观坚毅、临危不惧、勇于奉献的共产党员形象,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时隔63年,这部影片再次感动了杨先生和一众武汉影迷。“影片经受住了时光的考验,依旧感人,生动的细节、鲜活的人物、精湛的表演。”当年37岁的孙道临,和那一批优秀的演员们,更是依旧光彩照人。画面之外,“先烈们的精神也在电影里代代相传”。
AI技术让黑白影像焕彩
在张艺谋电影《一秒钟》里,人们手动修复电影胶片的场景,令观众们啧啧称奇。而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为63年前的黑白电影“着色”更令人好奇。
据项目修复团队负责人介绍,经典电影的修复一般分成物理修复、数字修复和艺术修复等三个阶段。而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在前三阶段完成之后,还要再通过AI和人工上色技术将黑白影像转换为彩色影像。
为了做好这次修复,修复团队把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机交互式AI上色与传统修复手法相结合,对影片原有黑白影像进行逐帧修复与着色,为这部红色经典注入了新鲜活力。
其中,AI上色主要依托AI数据库来完成,通过神经网络前期上千万张图片的训练,AI生成的色彩已经比较接近原始的颜色。但因为AI上色技术根据图像中元素的数据量决定,当数据量较少时,上色后会出现颜色偏差,这就需要人工修改。
电影修复也讲究“修旧如旧”
“看之前很担心,修复、着色会不会把经典电影弄走了形,变成个四不像。”观看彩色版《永不消逝的电波》后,武汉观众周先生说道:“彩色看起来更生动、更鲜活,但是并不过度,电影传递出来的情绪,依然跟当年一样。”
据介绍,电影修复的最高原则是“修旧如旧”。为此,修复团队做了不少严谨考证。例如,和平饭店、延安宝塔等景点,都依据当年的彩色影像还原色彩。和平饭店场景中的一个花瓶,为了确定它到底是青花瓷还是珐琅彩,则需要实地考察。
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军服的颜色都不统一。为了确定李侠所穿军服的颜色,修复师们更是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还专程去军事博物馆看相关军服文物。最后确定,片尾李侠发出电报时,所穿军服与当时解放上海的多数解放军一样,是绿色的。而接收电报的同志,穿着后方的灰蓝色军服。此外,作为老红军,李侠军服的领口原本有红领章,尽管后来拆掉了,但印记依然存在,修复着色时也会还原这一细节。
【编辑:邓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