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禁的长安城,寂静的里巷,往回巡逻的士兵,跃上高墙的黑影,窗纸上摇曳的人影,射灭灯烛的冷箭,寒光闪闪的短刀,转瞬即逝的搏斗,以及,血淋淋的人头……
这是武侠小说的情节吗?不,这是真实的大唐历史。
一、聂隐娘故事背后的历史原因
侯孝贤的电影《刺客聂隐娘》讲述了一个身怀绝技的女刺客为了天下苍生而放弃刺杀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的故事,故事的内核跟张艺谋的《英雄》的差不多,都是为了“天下”二字而放弃个人的恩怨和理想。
其实这种故事内核看似高大上,其实太套路化和假大空,有点庸俗了。天下那么大,我哪能管得过来?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好莱坞的套路,在自己玩爽的前提下顺便把世界拯救了,这才TM的过瘾。
但电影只是电影,我们不必较真。
《刺客聂隐娘》整部电影画面唯美,镜头精致,但是节奏缓慢,故事略显拖沓。如果您喜欢港版武侠电影,这部电影估计会让您失望。但是如果您看过原著小说的话,您会发现,小说的情节绝对精彩。
《刺客聂隐娘》剧照
这部电影取材于唐代裴铏所著《传奇》中的《聂隐娘》一篇,小说中虚构了一个魏博镇的大将叫聂锋,聂锋有个女儿叫聂隐娘,魏博镇是中晚唐时期一个重要的割据藩镇。聂隐娘10岁的时候遇到一个上门化缘的尼姑,尼姑一眼就看出来这个小姑娘骨骼清奇,是百年难得一见的练武奇才,于是想收她为徒,但是被聂锋拒绝。
尼姑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尼姑很负责任的告诉聂锋:“你就算把小姑娘藏在铁柜中,我也会把她偷走”
当天夜里,聂隐娘失踪了。
五年后,聂隐娘学成回家,已经成为了一个能够飞檐走壁,杀虎豹鹰隼如探囊取物一般的盖世女侠。
聂隐娘的兵器是一把三寸长的羊角匕首,老尼姑曾经对她的后脑做过一种特殊的手术,这把羊角匕首平时就藏在她脑后,随抽随用。她可以用这把匕首在闹市中神不知鬼不觉的取人首级,收入囊中,然后用药化为一摊血水,这威力有点像《鹿鼎记》中的化骨绵掌。
人一旦有了特殊的能力之后,就很难再过平常人的生活。回到家的聂隐娘再也不是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官宦人家的大小姐了,她经常夜晚出去,清晨回家。
对于她这种反常行为,父亲聂锋不敢干涉,只好由她去。
聂锋表示: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数年后,聂隐娘被魏博节度使派去刺杀陈许节度使刘昌裔,后来聂隐娘被刘昌裔的大度所折服,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帮他杀了第二拨刺客,同样身怀绝技的精精儿和空空儿。
是夜明烛,半宵之后,果有二幡子一红一白,飘飘然如相击于床四隅。良久,见一人自空而踣,身首异处。隐娘亦出曰:“精精儿已毙。”拽出于堂之下,以药化为水,毛发不存矣。
——摘自唐.裴铏《聂隐娘》
有人说历史经常被小说化,而小说之中往往隐藏着历史。
聂隐娘所处的唐德宗贞元年间,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逐渐成为朝廷无力改变的事实,只好听之任之,只要形式上臣服朝廷就好,至于节度使世袭啦、听调不听宣啦、擅自扩充军事实力啦……只好由他去吧。
当时朝廷与藩镇之间、藩镇与藩镇之间经常发生军事冲突,除了战场上真刀真枪的开战之外,节度使们还热衷于收罗身怀绝技的刺客,经常派他们去执行刺杀活动,如果用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能解决问题,何必冒着损兵折将的风险上战场呢?
这就是唐朝中后期暗杀成风的社会原因。
当然,唐朝人对暗杀的迷恋不是安史之乱之后突然形成的,他们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
二、玄武门之变背后的暗杀事件
玄武门之变前夕,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且不可调和。双方都在卯足了劲儿往前跑,就差最后的冲刺了。
为了削弱秦王府的势力,李建成打算挖李世民的墙脚,目标就是李世民手下第一得力干将尉迟敬德。
这尉迟敬德可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就算您不是历史专业的人,您也应该对他很熟悉,只是您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每年的除夕那天,我们都讲究辞旧迎新,其中一个必备项目就是撕掉旧的春联和门神,贴上新的,这叫“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常见的武将门神主要有两对:关羽和张飞,秦琼和敬德,或者是秦叔宝和尉迟恭。其实无论是敬德还是尉迟恭指的都是一个人——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的门神形象
在文学形象和民间传说中,秦琼的地位都高于尉迟敬德,所以在两幅门神的站位上也是秦琼在上手,尉迟敬德在下手。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尉迟敬德的地位要高于秦琼。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尉迟敬德综合排名第七,武将中排名第二,如果去掉李孝恭这个关系户的话,尉迟敬德在武将中排名第一,而秦琼则排末席。
本篇文章的主角不是秦琼,我们继续说尉迟敬德。
李建成和李元吉为了挖李世民墙脚,给尉迟敬德送去了一车金银器物,并修书一封,表达交好之意。不过,他们这种主动示好的行为在尉迟敬德那里吃了闭门羹。
二人求之不得,由爱生恨,于是打算派刺客杀掉尉迟敬德。
但是保密工作做得不太好,刺杀行动被尉迟敬德提前知道了。其实,当时太子集团和秦王集团在各个战线都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其中就有情报战,李世民在太子集团内部安插的有内鬼。
对这次暗杀行动,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很简略,只有短短的23个字:
敬德知其计,乃重门洞开,安卧不动,贼频至其庭,终不敢入。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字数虽少,但信息量其实很大,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
唐朝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太阳下山之后,所有城门和坊门一律关闭,唐朝的里坊您可以理解为封闭式小区。别说喝酒撸串,就是从里坊的门缝里往外看看,被巡逻的士兵抓到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在街上闲溜达如果被抓到,后果更为严重。
尉迟敬德的宅邸在长安城西部的长寿坊,跟长安县办公场所在同一座里坊,那里是重点巡逻区域。
当天深夜,在一队巡逻士兵刚刚走过长寿坊之后,一条黑影“嗖”的一声跳上了高墙。他趴在墙上观察了一下坊内的建筑布局,然后悄无声息的跳进墙内,几个纵跃就来到了尉迟敬德家门前。
但是眼前的情景让他大吃一惊,尉迟敬德家门户大开,他本人正躺在房间里呼呼大睡,鼾声如雷。
刺客蹑手蹑脚的走进尉迟敬德院里,手里拿着寒光闪闪的短刀,心中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这尉迟敬德可不是一般人,那是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如果一击不成,自己肯定会死无葬身之地。更何况这场景过于可疑,房间内很有可能有天罗地网等着他。
刺客犹豫良久,最终还是没敢进门,只好翻墙而出。
到了长寿坊外面,刺客又觉得不甘心,还想再尝试一次,于是再次跃进长寿坊,进到尉迟敬德院里,还是没敢下手。
就这样,刺客在矛盾心情的支配下来来往往的出入长寿坊好几次,最后还是放弃了,太子集团的刺杀行动失败了。
三、武则天的绯闻男友明崇俨被刺
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五月初夏,正谏大夫明崇俨遇刺于洛阳寓所,满朝哗然。
按理说四品朝廷命官的非正常死亡说不应该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效应,但是这件案子的关键问题在于明崇俨的身份——他是武则天的绯闻男友。
明崇俨是河南偃师人,精通医术和方术,长相帅气,深得唐高宗和武则天宠幸。坊间传闻,明崇俨和武则天有不正当男女关系,并且后人有好事者猜测,在武则天一生所经历的男人中,明崇俨可能是唯一一个让她产生爱情的人。
武则天对唐高宗更多的可能是责任和义务,而后来的薛怀义、张昌宗、张易之之流只是她的养生顾问兼药渣而已。
明崇俨的死是一桩疑案,直到现在都没有查到凶手,唐朝官方认定明崇俨是被流盗所杀,但是武则天可不这样认为,她更愿意相信明崇俨是被太子李贤所杀。
武则天共生育了四子二女,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长女安定思公主,次女太平公主。她这四个儿子地位都很显赫,不是太子就是皇帝,其中李弘、李贤做过太子,李显、李旦做过皇帝。李显是中国历史上最独特的皇帝,他的父亲是皇帝,母亲是皇帝,哥哥是皇帝,儿子也是皇帝,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家,别无分店。
上元二年(674年)四月,太子李弘不明不白的死于洛阳合璧宫,李贤被立为太子。此时的武则天已经在朝廷站稳了脚跟,她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腕铲除了政敌。此时的唐高宗已经病的很严重了,没有精力处理政事,武则天大权独揽,已经有了称帝之心。
既然未来想称帝,她自然不希望一个有主见有能力的皇位继承人成为道路上的绊脚石。据说太子李弘就是被武则天用毒酒毒杀的,这种猜测被司马光写进了《资治通鉴》里。
继任的太子的李贤日子同样不好过,武则天经常通过各种方式不停敲打这个跟她不一心的儿子,其中就包括让明崇俨看面相,从而断定李贤不适合继承大统。
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李贤既恐惧又愤怒,他写了一首《黄台瓜歌》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尤尚可,四摘抱蔓归。
这首诗隐秘的揭示了武则天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不惜杀害自己亲生子女的事实。算上李贤,武则天的六个子女被她杀了一半,安定思公主刚出生没多久就被她亲手掐死,嫁祸给王皇后,从而让自己登上了皇后的宝座。再后来李弘被她毒杀,李贤被她逼死。
李贤通过这首诗控诉自己的母亲:“母后啊,母后,你难道要把儿女们全都杀光吗?最终你只能成为孤家寡人啊!”
李贤猜透了前头和结局,却无力改变。
心上人明崇俨死了,武则天打算让儿子来陪葬。
当然,这种说法太小说化,但是武则天利用明崇俨的死来除掉李贤的操作流程却是一目了然。
她先是指使人在太子府的马棚里搜到一百副盔甲,从而认定太子谋反。然后在审讯太子府一干人等的时候,太子的一个亲信又招认是太子派他去刺杀的明崇俨。
数罪并罚,太子李贤被废为庶人,被贬到巴州,严加看管。三年后,武则天指使左金吾卫大将军丘神绩到巴州杀掉了李贤。
四、皇上派人刺杀太监
这个题目有点让人不解,皇上想杀掉一个宦官还得派人暗杀?这是什么世道?
这就是唐朝!
这是一个小人得志,恶贯满盈之后反被杀的故事。
被杀的宦官叫李辅国。
李辅国原名李静忠,少年时候被阉割成为一个不完整的男人。他刚入宫的时候是高力士的奴仆,一直到四十多岁职业生涯都没有大的起色。
如果没有特殊的人生际遇,估计他的一生也会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天宝十五载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在马嵬驿事变之后,逃跑大军一分为二,唐玄宗继续往四川逃,而太子李亨则跑向北方的灵武。
安史之乱让李辅国成了风口的猪。
太子李亨逃往灵武的时候,李辅国追随太子一起北上灵武。不仅如此,据说与皇上分兵北上灵武的计策就是李辅国向李亨建议的,通过这件事,李辅国获得了李亨的空前信任和重视。
到了灵武之后,李辅国劝李亨继位,以安定人心。
李亨就是历史上的唐肃宗,他继位之后,封李辅国为太子家令,加封元帅府行军司马。
此时的李辅国被唐肃宗视为心腹。
心腹这种“头衔”虽然不是官职,但比官职更压人压人。
周星驰电影《鹿鼎记》中,多隆初见韦小宝时一脸鄙夷,当皇上向他介绍说“这是韦小宝,是朕的心腹”,多隆就立即换了一副面孔,变化之快,表情之生动,让人捧腹大笑。
至德二载(757年),郭子仪带兵收复两京,唐肃宗回到阔别已久的长安城。坐稳了皇位之后,唐肃宗封李辅国为殿中监,开府仪同三司,李辅国成了帝国从一品的高官。
仗着唐肃宗对他的信任,李辅国气焰越来越嚣张。
李辅国的一生成绩斐然,他杀过两名皇子,拥立过两个皇帝(唐肃宗和唐代宗),他的最高光时刻则是在唐肃宗病重的时候。
当时李辅国带兵进入长生殿,在唐肃宗的床前抓着头发把自己的政敌张皇后拖出去杀掉。唐肃宗由于惊吓过度,很快就死掉了。所以有理由认为,唐肃宗是被李辅国吓死的。
同时,坊间传闻,唐玄宗也是被李辅国害死的。这个只是猜测,缺乏有力的证据,但是李辅国跟唐玄宗的死是脱不了干系的。
晚年身为太上皇的唐玄宗本来在兴庆宫好吃好喝的安度晚年,但是有一天李辅国带兵以近乎威胁的方式把他请进太极宫甘露殿,并取消一切退休待遇,形同软禁,唐玄宗在郁郁寡欢中度过了自己凄惨的晚年生活,最终比唐肃宗早死了半个月。
唐肃宗死后,李辅国拥立李豫继位。
唐代宗李豫坐稳皇位之后,开始着手除掉李辅国。
他先是重用另一个宦官程元振分化李辅国的势力,然后一步一步的罢免他兼任的一系列重要官职,最后让他收拾东西回家养老了。
宝应元年(762年)十月的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一名刺客在夜色的掩护之下潜入李辅国的府邸,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反抗,刺客从容的砍下了李辅国的头颅和一条手臂,扔进了厕所里。
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谁是这件事的幕后主使,但是,资治通鉴上的一段记载几乎就是赤裸裸的暗示这场谋杀案的犯罪嫌疑人就是唐代宗李豫。
上在东宫,以李辅国专横,心甚不平,及嗣位,以辅国有杀张后之功,不欲显诛之。壬戌夜,盗入其第,窃辅国之首及一臂而去。敕有司捕盗,遣中使存问其家,为刻木首葬之,仍赠太傅。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八》
五、刺杀高潮——堂堂宰相当街被杀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初三凌晨,宰相武元衡在随从的护卫下骑马走出靖安坊东门,打算去上朝。
平时,这条上朝的路他闭着眼都能走到。
出了靖安坊之后,他只需要沿着启夏门大街往北走,跨过八座里坊,然后往东一拐,再跨过一座里坊,就能到达大明宫的南大门——丹凤门。
但是,今天对他来说,这条路他再也走不到头了。
此时的天还没亮,武元衡骑在马上还在回想自己昨天晚上写的一首诗:
夜久喧暂息,池台惟月明。
无因驻清景,日出事还生。
最近朝政复杂,朝廷和地方节度使的关系有点紧张,很可能要对藩镇用兵了。如果天一直不亮该多好,我就可以安心的欣赏长夜的美景。太阳一出来,就得面对纷繁复杂的朝政……
武元衡正在回味之中,只听得道路两边的槐树上有人高喊:“灭烛!”,紧跟着从树冠中嗖嗖射出几支冷箭,把随从们的灯笼全部打灭。
武元衡大吃一惊,拨马往回就跑,随从们也乱作一团。
街道两边的树上“蹭蹭”跳下几个手拿利刃的黑衣人,他们动作敏捷,武艺高强,武元衡的随从们根本不是对手,很快就被杀的四散奔逃。
一个刺客跃到武元衡的马前,牵着马往前走了几步,然后手起刀落,砍掉了武元衡的脑袋。
武元衡被杀的同时,他的亲密战友,另一名宰相裴度在当天上朝的路上也遇到刺客。
比起武元衡来,裴度的运气稍微好一些。他当天戴了一顶厚厚的毡帽,刺客一刀砍在毡帽上,裴度从马上掉了下来,滚到路边的排水沟里。此时,巡逻的士兵正在赶来救援,刺客没有时间检查裴度有没有死,就匆匆逃走了,裴度侥幸捡回一条命。
一般情况下,官方史书对暗杀这种事描写的都很简略,武元衡遇刺事件是史书上少见的情节详实,细节生动的刺杀描写。
两位宰相当街遇刺,一死一伤,这在朝廷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更为令人震惊的是,嚣张的刺客还在金吾卫和朝廷各大衙门留下字条:毋急捕我,我先杀汝。
武元衡的死虽然不知道凶手是谁,但是朝廷上下都心知肚明,杀手肯定是藩镇派来的。因为性格执拗的武元衡在藩镇问题上不做丝毫让步,极力支持唐宪宗削藩。藩镇杀掉武元衡,既能解心头之恨,又能削弱朝廷中削藩派的力量。
武元衡死后,好朋友兼情敌白居易第一个上书朝廷,要求严惩凶手,为宰相报仇,为朝廷立威。但是白居易的耿直上书被政敌以“不是本职工作”为由参奏了一本,导致他被贬为江州司马。
朝廷中的和事佬们还建议唐宪宗罢免裴度,来争取藩镇的谅解,被唐宪宗拒绝。
唐宪宗重用裴度,展开削藩行动。
后来查明,杀害武元衡的刺客是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派来的。
元和十二年(817年),裴度率军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随军出征的还有韩愈。当年十月,唐邓节度使李愬雪夜入蔡州,活捉吴元济,淮西之乱平定。
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朝廷派多路大军围攻李师道,大兵压境之下,叛军内部发生叛乱,李师道被杀,叛乱被平定。
武元衡和裴度不是仅有的两个被刺杀的宰相,唐文宗时期的宰相李石同样在上朝的路上遇刺,只不过,这次是刺杀未遂。
武元衡死后,朝廷下令金吾卫保护宰相上朝。
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宰相李训发动甘露之变,想把宦官集团一网打尽,但最终被宦官逆袭,引起宦官集团的疯狂报复。宦官们通过在长安城的血腥屠杀,让文官集团彻底歇了菜,金吾卫保护宰相上朝的待遇也被一并取消。
大唐朝廷一时间万马齐喑,在那风雨如晦的日子里,宰相李石仍能秉持一颗忠诚善良的心与宦官集团据理力争,这引起宦官的仇恨。
甘露之变发生之后,昭义节度使刘从谏曾经威胁过宦官:如果再敢滥杀无辜,我就发兵长安清君侧。所以,虽然宦官们恨李石,也不敢明目张胆的杀了,但又不甘心就这样放过李石,所以就采取了暗杀的形式。
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李石上朝的路上突然中箭,但是没有射中要害部位。虽然只是身体上受了点轻伤,但是吓得不轻。
李石赶忙调转马头往家跑,刺客在后面穷追不舍。追到家门口,刺客已然追到,举刀便砍。李石的马奋力一跃,跳回家中,但是马尾巴被砍掉了,李石这才捡回一条命。
对于李石来说,老命虽然保住了,但是就算给他喝云南白药,也无法弥补他心灵上的创伤。
遇刺事件过后,李石数次上表辞官,唐文宗只好让他离开京城,远离是非之地,去当荆南节度使。
李石也彻底歇菜了。
六、诡秘莫测的“飞天夜叉”
如果您喜欢看金庸的小说和徐克的电影,您一定会对那些极具飘逸和灵动的轻功画面印象深刻。如果我说,唐朝时有人会这种飞檐走壁的功夫,您相信吗?
如果不信,您可以看一本叫《酉阳杂俎》的书,那是唐朝人段成式写的,这人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个被当街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是他的外公。
段成式在书中写道:“或言刺客,飞天夜叉术也”。
在书中,他写了一个飞天夜叉的故事:
段成式的朋友韩晋公在浙西时,曾经参加瓦罐寺举行的一场无遮大会。无遮大会一般是官员或者富商为了祈福或还愿在寺院举办的佛家盛典,之所以叫无遮,意思是老百姓不分阶层地位都可以参加。
那次无遮大会期间,主办方请了一个少年做助兴表演。只见那少年先扔一个杯盖出去,然后纵身跃向空中,脚踩了一下杯盖,身体再次腾跃。
如果您不擅长想象,你可以回想一下周星驰电影《功夫》里男主角被蛤蟆功顶上天的那个画面。
身体腾空之后,那少年在屋檐和树枝之间闪转腾挪,飞檐走壁,无声无息,如鬼似魅,在场的人看得寒毛直竖。
《聂隐娘》的作者裴铏还有一篇著名的“武侠小说”叫《昆仑奴》,故事中描写了一个叫磨勒的黑人奴仆帮助自己的主人崔生抱得美人归的故事。
昆仑奴佣
昆仑奴夜入高墙,毙恶犬,背着崔生和崔生的心上人红绡逃出高官的深宅大院,宅院的护卫丝毫没有发觉。后来高官派兵追捕,磨勒手执匕首,像飞鸟一样在高墙之间跳跃翻飞,杀人如探囊取物,最后展开轻功在漫天箭雨中成功脱身。
比起金庸的小说,这些情节毫不逊色。但是,作者裴铏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那个时候文学家的知识储备和想象力跟现在根本没法比。
任何小说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影子,无论是段成式还是裴铏,他们笔下的“飞天夜叉”们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正是当时暗杀成风的社会风气对他们耳濡目染,最终形成他们笔下精彩的武侠故事。
一千多年前,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大诗人李白在《侠客行》中写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比李白晚出生七十多年的贾岛也写道: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连文绉绉的诗人都开始舞刀弄剑了,大唐的浪漫主义和尚武风气已经深入骨髓。正是在这种浪漫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唐朝人才创造了一个梦一般光辉灿烂的大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