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虎妈猫爸》之后,又一聚焦幼升小题材的国产剧《陪你一起长大》开播。
《陪你一起长大》讲述了“家有萌娃”的父母们在面对自家孩子可能无缘家门口的优质公立小学,只能去新办小学上学的情况时,所采取的不同的应对方法,由此折射出父母各异的教育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不过,《陪你一起长大》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四位妈妈面临的育儿问题带出了很多热搜话题,却忽视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关于幼升小的探讨,一定程度上很难带给观众关于“起跑线”问题的深度思考,这也是很多教育题材的国产剧在创作时面临的普遍问题。
当下,教育题材的作品大热,颇有市场。对于创作者而言,话题和热度仅仅是创作时需要考量的一个抓手,并不应该成为衡量创作质量的重要尺度。只有紧紧地抓住创作的核心主线,进而合理的剧情创新,才可以打造出真正能够引起观众广泛情感共鸣的优秀作品,而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中庸之作。
1
四组新手父母
多样态度下的教育探讨
不同于聚焦中高考的《小别离》和《小欢喜》,《陪你一起长大》聚焦了学龄前儿童,通过讲述四个现代家庭育娃的故事,展现了实习期父母们在养娃途中的难题和困惑。
第一集,《陪你一起长大》便抛出了本剧的核心矛盾:优质公办小学招生人数已满,晚迁移户口的孩子将被调剂到新办小学,试图借助家长对于此事的反映呈现不同背景的家庭对于幼升小的态度。
刘涛饰演的职场女性苏醒,平日风风火火,较少关注孩子的学习,但在得知孩子无法进入优质公办小学之后,急的电影都没看就打探各种消息;颖儿饰演的全职太太刘芸芸平日里全方位辅导孩子学习,自家孩子也是众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不过,为了在公立学校读书,刘芸芸一家人亦是各种找关系。
胡可饰演的何景华和老公是二婚,有一儿一女,儿子调皮捣蛋不爱学习,但由于外公外婆经常会在夫妻二人教育孩子时强势干预,导致孩子越来越难以管教;陶昕然饰演的沈晓燕已经离婚,但因为孩子仍和前夫住一起,为了给孩子优质的教育,去学校拉横幅,一天打好几份工。
职场女性、全职太太、二胎妈妈、单亲妈妈,对应的是聪明但贪玩的奚望,文艺小公主顾新月,混世魔王蒋思远和成熟懂事的李非凡,《陪你一起长大》借助着四对背景迥异的家长对于孩子入学问题不同的反映,道出了不同背景的父母面对要不要换学区房,要不要去特长班,要不要争“推优生”等教育问题时不同的看法,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在当代强压环境中的新生代家长对待孩子教育问题的紧张程度。
在此基础上,《陪你一起长大》也借助着不同父母的处理方式相应地探讨了养娃心态的话题,比如,剧中,为孩子上学操碎了心的妈妈苏醒经常弄哭孩子,而陪孩子玩耍的爸爸奚彬在与孩子相处时却永远是欢声笑语;家庭全力支持舞蹈法语样样优秀的新月,没在校园开放日赢过未经过系统培训却能快速还原魔方的李非凡。这样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于高压教育模式的批判,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2
模糊幼升小重点
大写的育儿焦虑
四组家庭,多样育儿态度,《陪你一起长大》以家庭为单位,讲述了父母在育儿时经历的辛酸苦辣,值得肯定。在此基础上,该剧在多线并行的模式中加入了职场矛盾、全职太太、“丧偶式育儿”、姐弟恋、离婚不离家、外地务工人员生存、家庭暴力等诸多社会热点话题,试图拓宽剧情的想象空间,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
目前,该剧已经接连斩获了#平衡事业与家庭有多难#、#妈圈凡尔赛#、#爸爸带娃灾难现场#等数条热搜,不过,由于近年来诸如此类的话题时不时就会出现在热搜上,观众对于这些话题早已司空见惯,感同身受的阈值越来越高,《陪你一起长大》对于这些话题小打小闹的探讨自然很难引起网友广泛的情感共鸣。
该剧上线9天,豆瓣已有3600条短评,豆瓣评分却一直未开。相比之下,同在湖南卫视播出的《理智派生活》上线6天,豆瓣短评仅有912条,却开出了7.4分的好成绩。
在话题先行的创作理念的指导下,《陪你一起长大》在剧中穿插了大量刘芸芸在家做家务、苏醒职场不顺的剧情,乃至于苏醒离职后又因为工作原因和刘芸芸闹得不愉快,估计两人后续会在交流中,理解双方的不易,进而更好地平衡事业和家庭的关系。
过度渲染孩子必须赢在起跑线上,却将重点聚焦到职场女性和全职妈妈,一定程度上很难完成影视作品对于幼升小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现实意义。该剧也被网友评价为“这不是《陪你一起长大》,是《陪你一起焦虑》,感觉把所有柴米油盐的状况拼凑到一块,又没有《虎妈猫爸》精彩”。
其实,这也是很多教育题材影视作品均存在的问题,此前的《少年派》和《带着爸爸去留学》均是亲子、校园、夫妻多线叙事,却呈现出了并行结构下轻重失衡、重心失重、内在推动逻辑混乱等问题。
3
教育题材作品大热
需巧妙平衡话题与剧情
随着新一代年轻人晋升父母,教育成为国民关注度愈来愈重的民生话题。《虎妈猫爸》《小别离》《小欢喜》《陪读妈妈》等剧集从幼升小到小升初,再到中考、高考,全方位勾勒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浮世绘,也证明教育是影视市场长盛不衰的热点题材,颇具市场和话题度。
不过,在经过了《虎妈猫爸》《小别离》《小欢喜》等优质的国产教育题材作品的洗礼后,观众对于此类作品也提出了新要求。
其一是新颖但合理的设定;《小别离》热播后,教育题材的作品大量增加的同时,也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因而,教育题材的作品在创作时,应当尽量挖掘更加细分的领域,只有这样,教育题材的作品才能够拥有差异化的竞争力,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力。
比如,即将播出的《小舍得》将主角设定为一对重组家庭的姐妹,没有所谓的血缘关系,从小就互相看不惯,每次回家都会晒孩子,还会为了孩子的教育资源问题让父亲左右为难,由此引发家庭危机。这样的设定没有强行结合社会热点,而是非常巧妙地借助教育话题,自然而然地探讨了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父女亲情。
其二是话题的深入挖掘;差异化的创作势必会带来受众范围的窄化,如此情况下,很多作品很可能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对话题的广度进行更大范围的挖掘,这样的扩充一定程度上会稀释作品对于教育话题的阐述。教育题材的作品在保证剧集需要的戏剧效果的同时,本质还是探讨教育这一核心命题。
比如,《小欢喜》塑造了三种叙事样本,三类戏剧冲突,却以高考为核心巧妙地将父母子女、亲戚朋友到学校教师,甚至是社会各个群体都一一拉近,不仅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了当代高考众生相,还在不断的观念碰撞中不断提出关于高考这一核心命题的思考。
教育题材的影视剧经历过高光时刻,也曾沉浮囿于高考、留学及陪读等视角的老生常谈,甚至在前两年成为口碑滑坡的代表,无数个事实已然证明,一味地模仿套路向热点凑齐,风险虽小却缺乏惊喜,坚定方向合理创新才是上坡路,虽然难走,却风景无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