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变漂亮,
你做过哪些事?
大多数人可能会用护肤品保养
或定期做皮肤护理,
也有些人会选择医美整容。
截止到2021年,
我国医美市场规模
已经达到了2274亿元,
并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与此同时,
医美整容低龄化趋势加速,
有数据显示,
我国有800万人做过整形,
30岁以下的占比约为80%,
其中高中生和大学生成为主体,
甚至有初中生和小学生也加入其中。
每到寒暑假,
大批学生会走进整形医院尝试“改头换面”。
医美行业迎来“风口”,
对低龄化群体来说却是个“深坑”。
他们为何愿为打造“盛世美颜”买单?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
通过整形提高颜值无需苛责。
但爱美虽好,
切勿太急。
青少年群体还在生长发育阶段,
皮肤、肌肉、骨骼未完全成熟,
过早进行整形不仅伤“身”,
也会伤“心”。
医美本质上属于医学范畴,
存在一定风险性。
一旦盲目跟风,
或图便宜、或去了不正规的机构
造成医疗事故,
“美丽的代价”可不止损失金钱,
肉体伤痛将伴随终身,
届时带来的自卑和不适感,
可能远远大于手术之前。
同时,
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
心理尚未完全成熟,
审美观也未成形,
随着年龄的增长,
有朝一日有了新的审美偏好,
不再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
则后悔晚矣。
“形象好”可以帮人在交往中留下好印象,
可低龄群体的主要任务是
健康成长和好好学习。
提早“触网”的他们,
受到一些网络上成人化观念的影响,
其中一些人产生了容貌焦虑,
觉得自己不够漂亮,很吃亏。
同时,
一些社交媒体纵容过度使用滤镜,
还充斥着未成年人整形经验分享,
形成一定“氛围组”效应;
一些医美商家为了谋利
利用这种情绪放大“容貌焦虑”,
在手术整形和生活美容之间打擦边球。
有的商家喊出了
“整容要趁早”
“做不了学霸,那就做校花”
“可做可不做的一定要做,
不能做的创造条件也要做”的广告语,
配以“整一送一”、“一元医美”的医美套餐,
诱惑青少年“入坑”。
针对这种乱象,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
去年发布了《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
对医美广告加以规范。
上海市近日修订了未成年人保护条例,
对未成年人医美消费作出了明确限制,
规定“未经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
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医疗美容服务”。
这为其他地区的乱象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最需要“整形”的是
“颜值即正义”的功利思维。
它造成对“美”理解的窄化和单一化,
对青少年造成误导,
对此,
全社会都应成为“主刀医生”。
“腹有诗书气自华”,
能力和内涵让人散发魅力。
徒有外表,
没有内涵,
也是单薄的。
与其花时间去过度纠结颜值问题,
不如把钱投资在提升学识上,
内外兼修,
涵养气质,
提升对美的认知,
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再引导青少年塑造正确观念,
毕竟青少年医疗美容的经费主要来自家长。
家庭和社会形成共振,
才能让孩子们避免过早、无意义“挨刀”。
这个现象你怎么看,
评论区说一下?
壬寅年 正月廿九
2022-03-01
转自:央视网
来源: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