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一批小伙子和姑娘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他们中,有的人很幸运,在战争胜利后,返回祖国的怀抱。但是他们中还有很多人,永远的把自己留在了那片土地。
就在一个月前,第七批117位在韩中国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归祖国的怀抱,祖国以最高礼仪,迎接烈士回家。
在过去几十年,也许是因为这场战争涉及到中韩关系,中朝关系和中美关系,所以在影视创作方面,关于他的作品,一直是个敏感地带。我能回忆起的只有六十多年前的作品《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但今天,他貌似解禁了,所以我们才有了这部献礼电影,《金刚川》。
三月立项,八月开机,10月23号就要上映,而且还是战争片,这个时间实在是太紧迫了,让人不由得担心起来,这政治任务会不会演变成一部烂片?
但值得庆幸的是,导演组是管虎,郭帆和路阳,演员组是吴京,张译和邓超。这样的制作阵容,就算有失水准也不至于太差。
《金刚川》的时代背景是:1953年,为了配合板门店的谈判,抗美援朝来到了夏季反击战役阶段。金刚川是金城附近的一条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大部队和物资都需要通过它上面的一座桥输送到前线。影片的故事就是通过这座桥展开的。
一开始我听到这个题材是比较担心的。因为就修桥而言,它似乎很难有戏剧张力,缺少戏剧张力就难以打动观众。但是看完影片后,我发现我错了,我的着眼点是桥,而导演们的着眼点是,人。
对啊,战争电影首先它是电影而不是纪录片,除了对历史的借鉴和呈现,更应该挖掘人性的共性,那是作为先辈的他们和作为后人的我们所拥有的共鸣。它可以是对和平的渴望,可以是对祖国的热爱,可以是对死亡的恐惧,也可以是对死亡的无畏!
影片采用三个视角来呈现这场战斗,最后归于,桥。
这个结构很容易让人想起同为战争片的《敦刻尔克》。但不同的是,它没有像《敦刻尔克》那样安排不同的时间流,三个视角的时长安排是差不多的。它也没有刻意隐藏的伏笔,每处铺垫都清清楚楚,所以在一定程度,它缺少了《敦刻尔克》在最后把几条线收拢后恍然大悟的快感。甚至于它还害怕有观众会看不明白,特意加了代表时间节点的红字来说明剧情,所以我觉得导演组并不希望在剧情结构上玩太多花样,对不同人物不同视角的内心呈现才是他们想要的表达。
第一部分:步兵。
高连长带领的步兵,正在向金刚川前进。他手下的战士刘浩十分想去金城拿下胜利,实现对战友的承诺。
但是美军火力实在太强大,他们被安排为帮助工兵连修桥。
即使刘浩内心不情愿,军令也必须服从,战斗不一定是去到金城前线和敌人以命相博,修桥一样是战斗,可是这会儿他还不明白。
行军在山林间,他们遭到了轰炸。
这段让我想起了《敦刻尔克》的海滩,他们只能听到飞机的轰鸣声,战士们脸颊上的汗水,眼神中的警惕,无不透露着紧张和恐惧,看得我不由得跟随他们摒住呼吸。
夜晚,他们遭遇了延时炸弹,高连长阵亡的时候,还在说着“快修桥”,此时刘浩才明白了修桥的意义,毅然扛起木头向桥跑去,他将带着战友未尽的任务继续奋战。
第二部分:对手。
当时美国是除苏联外全世界最强的国家,他们的装备之强大,国力之昌盛,完全撑得起他们的傲慢。
但是正应了刘慈欣那句“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除了傲慢,电影里还把美国的牛仔精神作为对这位对手的尊重。
战斗机飞行员希尔和战友在金刚川巡航,那座桥已经被他们轰炸过数次,但是每次它都能被很快修好。
在一次巡航中,同行的战友被我军的高射炮打中并牺牲了。
这里我猜希尔的那位战友说不定也是像关磊和张飞那样的关系,所以他才这么执着于要为他报仇。
希尔带上自己的牛仔帽,脱离队伍飞回金刚川,在空中和地面的仇人决战。
这是美式个人英雄主义和我们集体英雄主义的对决。
第三个部分:高炮连。
如果前两个视角是引线的话,那第三个视角就是燃点,彻底把观众的情绪点燃。
美军飞行员希尔失去了自己的挚友,同时摧毁我军高射炮机动力量是他的任务,而对于张飞而言,又何尝不是呢,他失去了自己的好战友好师傅,同时也需要用高射炮来掩护大部队过河。他们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正面对决。
我相信真实的战场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场景的,但是这种浪漫的设计,却能勾起我们对于英雄主义的想象。
一开始张飞这个角色其实是唯唯诺诺的。但是到最后却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导演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了对这个人物的心理成长曲线。不得不说,张译的演技实在是太赞了。这部分的结尾成了他个人的独角戏。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埋葬关连长后,为了掩护大部队,他自杀式地把高射炮周围点上火,吸引敌机火力。
第一次对决,战友被轰击得只剩血肉,不见尸首。由于太过血腥,周围观众看得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第二次对决,他拖着一条腿和一只手臂,打光所有炮弹,也打落了敌机。
“长坂坡前...救赵云,喝退曹操...百万兵,姓...张...名飞...字...翼德,万古流...芳...莽!!撞!!人!!哪!!!!”
这个时代的我们也许难以想象那时的战士为什么会这么坚韧!而真实的情况,只比影片更惨烈。
直到孙占元力竭时,警卫员才发现他的脸色不对,没有一点血色,仔细一看才发现,孙占元的的作战服早已被鲜血染红,双腿被炸断,右腿膝盖已经露出骨碴,自膝盖以下仅有一层皮肉相连,伤势十分严重,但即便这样,孙占元依旧消灭了八名美军。
最后来到第四部分:桥。
在美军投下燃烧弹后,周边已经是一片焦土。
我当时还在想最后要用什么方式让大部队通过。这个方式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他们用的竟然是,人桥。配合影片的音乐,一直没有流泪的我,瞬间鼻子酸了。
这个浪漫而悲壮的设计其实是有原型的。
敌人为了切断我军后勤运输保障线,白天不断派出飞机轰炸桥梁、道路。“运送物资的大桥和道路全部被敌机炸毁,为了保障战场上物资供应不受影响,我所在的部队决定晚上搭桥保障运输。”王宏贤说,天黑后,四个连队通力合作,分工明确,抱着树桩的战士很快下水,将树桩竖立起来,其他战士迅速铺上木板,一座座简易桥梁很快被搭建起来。
“这样用战士身体和木桩搭建的桥梁,运送物资整整持续了一年多时间。”据王宏贤回忆,整个冬天也都在下水搭桥,冰冷的河水刺痛着战士们的双腿,双手双脚被冻裂是常事,但战士们还是将树桩做成的桥墩子抱得稳稳的,确保汽车顺利通过,将物资运达前线战场。
除了远的,也有近的。
1998年,解放军战士们跳入大洪水中,用自己的身躯把自己连成堤坝以阻断洪水。据说当时有好多照片是不允许外传的,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为有的人永远的留在了江水里。
这里十分推荐央视纪录片《为了和平》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里面详细记录了这场战争的前后经过。
现在我们知道这场战争最后赢了,但是很难体会它对于当时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当一个经历了20多年战争的国家,在满目苍痍的情况下,去向全世界最强的国家发起挑战,这需要多大的决心和魄力。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还有很多国外的强权势力盯着我们,而这场战争,让他们彻底明白了,中国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中国。
影片的最后,镜头将天地翻转,彼时的战场已经变为现在美丽的模样。不禁让我想起毛主席的那首诗: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