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其中所体现的各种精神已经融入中华人民的血脉之中,理清神话的历史,对于了解文学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神话早在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已经在远古先民之间广泛流传,神话以故事为外壳,内里则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远古先民为什么创作出这么多神话故事?
首先,通过讲述神话故事能够维系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是他们聚集在一起生活的证据;其次,远古先民对世界没有科学的认识,通过讲述神话能够把个人融入氏族之中。最后,讲述神话故事是他们抒发感情的渠道。
最开始神话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保存和流传,此外还会记录在石壁之上,等到文字产生才被好好记录。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儒家对神话的排斥,神话并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保存神话较为完善的是《山海经》。此外,在《诗经》的一些篇章中也能看到神话的身影,《楚辞》中保留的神话较多。诸子散文里记载神话较多的书,首推《庄子》,此外《淮南子》中记载的神话数量 十分可观。中国古代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中国神话分类和其中蕴含的精神
中国古代神话可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创世神话的代表是盘古开天辟地、始祖神话的代表是女娲补天、洪水神话的代表是大禹治水、战争神话的的代表是炎黄大战、发明创造神话则以仓颉造字为代表。
以大禹治水为例,远古先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许多神话体现出了他们的忧患意识;嫦娥奔月和后羿射日等神话,体现出厚生爱民的意识;共工触山、夸父逐日等神话体现了反抗精神。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上古神话呈现出以己观物和以己感物的思维特征,许多神话人物都是远古先民以人类形象为模子想象出来的;这种思维是具体且形象的,远古先民把心中所想和身边的人和事联系在一起,并不能加以提炼,形成抽象思维;最后,这些神话是他们内心情感体验的隐喻和象征。
神话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后人的删削和改造,首先是把神话历史化,也就是把神话传说当成真实的历史事件看待,然后把其中不符合心意的内容删除;其次是对神话加以改造,对它进行歪曲的解释,让神话为自己服务。
人们对于神话的改造还发展出了另一种路径,即把神话改造成仙话,主要内容离不开修炼场成仙。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1.神话作为后世文学的素材;2.神话原型被直接应用在文学作品中。前者主要取材神话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后者主要借鉴神话故事中的各种精神。
本文主要借鉴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想要学习更多文学知识,请关注小明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