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名华
徐良先生的《若水神话》用现代叙事诗的形式,讲述了上古时期以黄帝、炎帝、女枢、昌意、颛顼等人物为核心的神话故事。这部长诗用饱满的激情,以诉之于口耳相传的语言腔调与声气,以行进曲一般的节奏,保持着一种叙事的情节张力,引领读者进入神话故事中,有一种不到终篇就不会歇气、不会停止的一气呵成之感。
整部作品舒卷自如,叙事流畅,可谓滔滔不绝,一泻千里。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伍立杨认为,《若水神话》“对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所涉及的人文地理要素有着深厚的切身体验,诗卷如画卷,一气呵成,而又从容不迫,具有史诗气质”。
《若水神话》上篇主要讲述若水流域的蜀山氏女枢为黄帝征战立功的故事,下篇主要讲述颛顼在若水流域为民除害、同谋害他的水怪洪响斗争的故事。若水,即雅砻江,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青海,流经四川多地,最后于攀枝花市三堆子入金沙江。据专家考究推理,上古时期,雅砻江及其主要支流被统称为若水。若水地区千百年来流传的神话,自然成为《若水神话》中最有魅力的色彩。
神话传说既是《若水神话》的创作主体内容,又给诗人在创作《若水神话》时带来了想象的方式与创作的灵感。传说中的轩辕黄帝擒杀残暴的九黎族蚩尤,会盟釜山、统一华夏,建立不朽功勋。长诗中写道:“天苍苍,地黄黄,天地恩泽佑四方,王恩浩荡,黄帝伟业万古青长。”
《若水神话》充满着对上古文明童话般的瑰丽想象,特别是在上篇,对黄帝和炎帝、蚩尤等之间的战争描绘,有着中华文明童年时期的离奇、神秘色彩。这篇叙事长诗所叙述的,既是民间的记忆,又是中华民族的记忆。这样的神话,自然回应乃至满足了人们对中华民族远古记忆的想象与神往。说《若水神话》是一部史诗,毫不为过。
《若水神话》诞生于新时代文学思潮中。这部个人撰写的“史诗”,将新时代的文化自觉与时代激情融入其中。黄帝是开放的、包容的,他完全可以把炎帝置之于死地,然而,黄帝却能从兄弟血脉感情,从爱惜炎帝在医药和农耕技术方面的才华,让炎帝活下来,为民族的发展出力。黄帝六十四年,炎帝尝百草死,黄帝到炎帝故都随州隆重追悼,追封炎帝为“天帝”。
《若水神话》和新时代的精神共鸣共振共情。如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走向经济强国的同时,也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的认同是最深刻的身份认同。发源、流传于西南地区的若水神话,正是人们在解决温饱奔向小康的时代得到了较好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若水神话》以豪迈的情怀,以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活泼的现代话语,讴歌了构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伟大时代,传颂了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的英雄人物。
颛顼是这部诗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昌意之子颛顼,天资聪颖、神力过人,智胜黑龙洞山怪,腰斩黄水怪洪响,又整治坝上巫风,改制若水婚嫁。颛顼20岁时,平息共工内乱,继黄帝位。7年后,颛顼统一华夏、凤鸟两大族系,被推为天下共主。
一方面,《若水神话》在叙述上古神话时,自然而然地流露着对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文化认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长诗中,黄帝把“这个表示各部族大团结”的新图腾,命名为“龙”。
另一方面,《若水神话》把“和平共处”、开放包容、“一切为了人民”等新时代的理念融入到远古神话的叙事中。如诗中所述,黄帝对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说:“两股水汇成一股,水量就会越来越大,力量也会越来越强。这和治理国家是一样的,只有兄弟同心、上下一致,国家才能越来越强大。”
徐良在若水流域居住了10年(他自谓同时也是“寻根10年”),多年从事“龙”文化的研究和创作,终为我们奉献出这部长篇神话“史诗”。徐良通过《若水神话》这部诗作,既开掘了中华文明的宝库(若水一带民间流传的神话),又以新的文学创造抒发了新时代强国富民的壮志豪情。
【作者简介】
郭名华,四川作家研究中心主任。文学博士,毕业于上海大学。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副教授。中国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长期致力于小说评论工作,在小说创作、小说评论等方面著有300余万字,在《学术月刊》《中国文学批评》《小说评论》《当代文坛》《文学报》《中国艺术报》《四川日报》等学术杂志和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等50余篇,出版有学术专著《安昌河小说研究》等。获得沙汀文艺奖一等奖、绵阳市涪城区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绵阳市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2020年获得绵阳市评协“先进评论工作者”称号。
书名:《若水神话》
作者:徐良
出版社: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