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一部《红高粱》染红了国内外电影人的眼,让所有人都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崛起,而这部匆忙送去参赛的作品,也一举拿下了当年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金熊奖。
《红高粱》作为一部跨时代的作品,讨论最多的便是其在中国电影史上,史无前例的电影色彩语言应用,而这样的视听语言,完全掩盖了红高粱故事本身的单薄。
其实,说《红高粱》故事情节单薄也许并不全对,张艺谋对于这个故事的诠释,更多的是藏在他的色彩运用里,尤其是其隐藏最深刻的“故事野性”直击人心。
《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中篇小说,但事实上,经过改编以后,《红高粱》已经几乎看不出原本小说的太多影子,而这,正是张艺谋追求的。
他用全新的视角和色彩语言去看这么一个旧故事,将所有的创作灵感都灌注到那片高粱地里,但那片色彩隐藏下的,到底是怎么样的野性呢?
满眼睛都是活脱脱的生灵
《红高粱》这部电影不长,仅有91分钟,但张艺谋却用了近3分之一的时长去刻画那片野高粱地。拍摄《红高粱》之初,张艺谋就对拍摄组说过:咱这部戏有三个主角,天生一个奇女子,天生一个伟丈夫,加上一块高粱地。
可见,张艺谋也是将那片高粱地放在了和男女主角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的。
作为承载那一代人生命的气象和精神面貌,那片野高粱随风飘扬着的正是生命的灵气和昂扬奔放的气势。
那片高粱地用自己在风中摇曳的姿态,将《红高粱》第三主角的热烈野性贯穿全片。
其实,莫言小说中的那片高粱地,到底是怎么样的,根本就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见过,哪怕是故事中作为画外音存在的那个孙子,也是没见过的。
莫言的小说里,那片高粱地是庄家汉子们种出来的,它们有主,而改编之后,却是野高粱,无主的,这样的它们,给整个故事的底色,平添了不少的神秘性。
而张艺谋更是在采访中提到过当时他们为了打造一片真正的高粱地,在山东种下了百十亩高粱的事。
那些日子,我天天在地里转,给高粱除草浇水。高粱这东西天性喜水,一场雨下过了,你就在地里听,四周围全是乱七八糟的动静,根根高粱都跟生孩子似的,嘴里哼哼着,浑身的骨节全发脆响,眼瞅着一节一节往上蹿。
高粱地里,风一来,满世界的绿色,满耳朵的响动,透出了故事里的男人女人的豁达豪爽。
故事中赋予了那片高粱地一个野性的生长背景,但同时,也让这片高粱地见证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离经叛道”。
一个新娘子和轿夫子在野高粱地野合,这样的刺激不仅仅是故事外的我们感受到的,还有故事里的两个人所感受到的。
当然,和野高粱的野性一样的,还有那批以余占鳌为首的酒坊“野”汉子的血气方刚。
豆瓣上,有些评论特别露骨:
这部片真的看得我春心荡漾……姜文,我嫁给你吧!
我也想尝试一次“高粱地”的激情~
可见,这样火辣辣的而又野性十足的戏码,在张艺谋的镜头里,全都隐藏到那一片郁郁葱葱的野高粱地里了。
男女主气质干净而有味道
在莫言的原文中,九儿应该是一个丰乳肥臀的妹子,剧组在选角的时候,也是按照这样的标准选的,但这样的女人往往失了灵性,和那片野高粱的灵气,似乎是相违背的。
最后确定由巩俐出演,正是因为她气质上那一股说不出的味道和如那片高粱一般的韧劲和纯粹,像极了故事中的女主角——九儿。
电影开篇的便是九儿心如死灰,双目放空面对着镜头的画面,和外面锣鼓喧天的热闹不同的是她内心的清冷和不言不语的悲凉。
耳边仍响着“坐轿不能哭,哭轿吐轿没有好报,盖头不能掀,盖头一掀必生事端”的老话,下一个镜头便是她用力掀开盖头,满目红色中,她神情里几乎掩盖不住的泪意。
面对着甚至还不如一头黑骡子的婚姻,她隐忍着握紧了手中的剪刀,不是自杀,而是自保。
当然,在那一刻,也许九儿对自己婚姻还带着些许的希望,但转眼间,颠轿折腾新娘子的做法,摇摇晃晃的轿子,将她摇回了现实,她抑制不住的隐忍哭着,看起来和那些寻常大哭大闹的女子截然不同,甚至,那一丝倔强仿佛透过轿子也都展现了出来。
当他们路过那片青葱的野高粱,冒牌的强盗拿着一把假枪就让一群汉子俯首帖耳,只有九儿一个女人毫无畏色。
那一刻,是赴死的从容,更是不惧强盗的刚烈。
打倒强盗后,她旁若无人地走回轿子里,轿门帘子似掩非掩,她露出一半的脚仿佛是一种暗示,更是她和余占鳌打破封建思想束缚的开端。
其实,余占鳌这个角色的确定也很有意思。
故事里的“我爷爷”余占鳌是一个想干就干,毫无顾忌,干净的一塌糊涂的人。
因为抬轿子看上了人家的新娘子,他就敢上前握住新娘子的脚,也不怕别人的闲言碎语;
因为看上了人家的新娘子,也不怕酒坊掌柜的是不是有麻风病,就敢在新娘子回门路过野高粱地的时候将人掳走,在高粱地里野合,甚至直接拎着自己的包裹就往新娘子的房里跑,对外宣示主权;
因为强盗三炮掳走了九儿几天,他仍旧能义无反顾地就跑到三炮那里对三炮动刀子。
……
这样的“我爷爷”是干净而纯粹的,一如他们的选角要求,他们选角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功利心,就只是想找长得像的人。
而姜文,正是和“我爷爷”的形象很像。
故事里的“我爷爷”最终仍是秉持着这股说干就干的大胆和无所顾忌,闯入了 九儿的闺房,甚至取代了酒坊掌柜的位置。两个人摒开世俗,无名无分地生活在一起, 并一起经营着酒坊,造出了十八里红的“红高粱酒”。
九儿和余占鳌两个人打破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对儿女情长,自由人生的烙印,还有他们对未来的人格理想。
九儿对自由的追求,对自我的追求,无疑是那个时代超前的想法,她用婚姻换了一头黑骡子,还了父亲的生养恩情,与她父亲的那场对峙和反抗,也为后期她呼吁大家为罗汉报仇埋下了铺垫。
其实以九儿和余占鳌的苟合的做法,在那个时代,哪怕浸猪笼都不为过,可九儿硬生生地将这种生活过成了花儿,她炯炯有神的眼里,虽说看尽了对所有事物的失望,但她的眼睛里,还有着一股倔强不甘和对生命的热烈追求。
电影给人的第一次感受
“我承认《红高粱》是个杂种,属于野路子,艺无定规、技无定法,电影怎么拍都有它的道理。”
“电影是一次过的艺术,我特别看重的,是电影给人的第一次感受。”
张艺谋的话,也印证了他在创作中的“野蛮性”,他的创作完全没有固定的章法,关于他的创作路子,更是让人捉摸不透。
在《红高粱》中,很多人都说《红高粱》大多是红色和绿色的相互衬托作用,但其实我们都忽略了影片中同样重要的金色和暗沉的蓝色。
阳光下、自然光下的金色辉映在一切事物上,让它们都有一种熠熠生辉的质感,和红高粱的红,落日的红,血液的红,和野高粱的绿,都有着一种自然而相得益彰的美妙。
当然了,蓝色也同样是让人惊喜的运用,《红高粱》的蓝,都用在了夜里,冷然的色调,将万物俱静以及人物的镇静安然浑然一体。
日出前,远方透出一点的霞光和凌晨未散的夜气汇合在一起,那一撮撮野高粱在这样的红暗交替的蓝色中野蛮生长着。
夜幕下,十八里坡的黄土地和那些屋子的灯光,在月亮光的投影下,看起来仍旧是暗蓝色的清冷。
深夜里十八里坡的月亮透着皎白的姿态,周围是蓝色的夜空和十八里坡的乱石浑然一体。
全片的火红色是热烈奔放的,而蓝色这个基色下的清冷,傲然却与片子里的火红热烈有着强烈的矛盾冲突。
张艺谋曾经说过自己最喜欢大红色,但他却在红色中夹杂着大量的蓝色,火热的暖色系对上冷然的冷色调,这样的矛盾,意味着什么?
和所有的八九十年代的电影不同,《红高粱》打破了所有中国电影的色彩艺术,以极为震撼的视觉效果和美轮美奂的基色给我们塑造了不一样的大片即视感。
当全世界都在对《红高粱》的大片红色赞不绝口的时候,是否还有人注意到张艺谋透过那些不经意间溜过的夜空的蓝模糊了时间的流逝,隐藏了九儿和群众性格上的克制和冷静?
这怕是张艺谋独立于他人的创作野性吧。
张艺谋很清楚自己的作品会带来什么,他要的第一感受也是异常强烈的。
红高粱的故事是薄弱的,但色彩却是强烈的,它的文化意识是薄弱的,但它的人文精神却是蓬勃野性的。
第一眼看,小兮甚至惊叹,在当时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怎么还能渲染出了这么美的电影色彩, 即便是如今拿出去比对比对,也让难以相信,那会是80年代拍出来的电影。
大概,这也是张艺谋在创作中的前瞻性,这样的一部色彩大戏,放到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