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县大队和区小队全部投入战斗。其中区小队竟然坚守阵地四个小时,阻击日军前进,为主力赢得了时间。区小队真的这么厉害,能顶住日军四个小时的猛烈进攻?
区小队只是地方武装,不是主力部队。攻打平安县城由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组成,其中主力部队是李云龙的独立团,而地方武装包括县大队和区小队。地方武装和主力部队战斗力不同,显然独立团强于县大队和区小队,也许县大队和区小队战斗力也存在差异,前者可能强于后者。由此剧中三支武装力量战斗力应该是独立团>县大队>区小队。战斗力离不开人和武器装备,这两个是基础。独立团当时已经扩充为八个营,人数差不多上万了,邢副团长曾对李云龙说“你都快当师长了”,可见独立团已经接近一个师的兵力。但是县大队和区小队人数肯定没有这么多人,县大队相当于营级建制,人数一般几百人,而区小队只是排级建制,人数几十人,有的时候可能还不到这个数,剧中的永宁县区小队大概是二三十人,符合排级标准。武器装备上,独立团有机关枪、山炮,还有意大利炮,但是地方武装的武器非常简陋。剧中透露区小队只有土枪土炮,这种土枪一般是燧发枪,非常原始,多出现在17世纪中叶,显然已经非常落后。土炮也是如此,区小队跟日军同归于尽时,才点燃,似乎射程有限,威力不大,所以只能这样使用。由此可见区小队不管在人数,还是武器装备上,都非常弱,而他们面对的日军又有怎样的实力了?
事后楚云飞的参谋长分析,“此次褐阳沟之战我们跟吉野联队打了个平手”,而且还提到了八路军的地方武装,正是永宁县区小队。由此,这次战斗发生在褐阳沟,参战部队由八路军独立团和地方武装,还包括楚云飞的358团。他们共同抗击日军的吉野联队。该联队隶属于敌41旅团,41旅团属于野战部队,不是普通的戒备部队,战斗力颇为强悍。日军的联队相当于一个团,甚至于加强团,人数三四千。楚云飞的358团在褐阳沟的八路军都阵亡后,跟其交手,才打了个平手。要知道358团人数接近五千,装备精良,而且还有炮营,这么厉害的部队跟日军受损的吉野联队交手,仍然只打了个平手,由此可见日军联队有多厉害。然而如此强悍的日军在区小队面前,硬是花了四个小时才拿下阵地,区小队为何如此强悍?
其一,区小队以逸待劳,日军劳师以远。在日军尚未来之前,独立团六连连长布置作战任务,他安排县大队和区小队守南面高地,而六连守北面高地,只等北边这里轻重机关枪一响,南边就扔手榴弹。这说明当时他们早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形,把控住了两个重要的高地,而这里是日军必经之路。尽管武器和人数不如人家,但是地形优势可以缩小双方的差距。丁伟的新一团在跟日军交火时,硬碰硬也没法玩,所以才要求部下放弃阵地,依托有利地形展开行动,从而成功阻击了日军的进攻。地形是区小队的护身符,由于他们是当地人,所以对地形特别熟悉,占据高地,所以能居高临下展开进攻,而日军此时处于仰攻,处于不利位置,所以一时半会难以拿下阵地。再加上区小队已经在此守候多时,以逸待劳,而日军长途奔波,可谓劳师以远,所以占了不少优势。除此之外,他们事先已经布好了阵地,可能已经在重要地段埋上了地雷,这些都延缓了日军的进攻,因此他们才能阻击日军四个小时。
其二,此刻已经进入抗战末期,日军的实力有所下降,跟以前没法比,我军的实力比以前有所提升。比如李云龙的独立团,不管在人数,还是装备上,都比以前强多了,主力部队如此,地方武装可能也差不多。不过再怎么提升,区小队也没法跟日军野战部队比。当时情况紧急,为了营救困在平安县城的山本部队,日军准备并不是太充分,以轻装步兵为主,有些重要装备没有带,所以战斗力相对而言下降了不少。日军的目标是奔赴平安县城救人,而不是要进攻区小队,跟他们交火并不是其目标,所以并不想恋战,只想快速推进,进城救人。上面可能催的比较紧,再加上跟区小队交战时,一时不顺,所以乱了章法,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因此指挥失误,漏洞百出,于是越乱越打,越打越乱,再加上事先准备不充分,临时行动,所以一时半会没有拿下两个高地。两个高地的人相互配合,这边轻重机枪扫射,那边手榴弹伺候,日军当时说不定真的六神无主了。不过双方的实力悬殊太大,再加上日军摸清了门道,所以在耗费四个小时后,还是占领了区小队的阵地,八个小时后拿下了两个高地。
强敌面前,精气神非常重要,区小队所有成员都不怕死,甚至在布置作战任务时,想打主力。正因为如此,他们在阵地上坚守了四个小时,真正做到了人在阵地在,人亡阵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