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我国乡土电影,那首屈一指的必然是《红高粱》。这部电影剧本来自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执导拍摄。整部影片进行了大胆的色彩运用,使用夸张的红色来做为画面的主色调,以此来起到提升影片张力,增强人物形象的作用。这样的画面设计是前所未有的,令人心神激愤的色彩获得了国内外点评人员的一致好评,《红高粱》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电影,从此宣告着中国电影正式踏上国际舞台。
有这样特殊的影史地位,再加上剧情故事来源于最基础的乡土人情,《红高粱》成为十分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电影。再加上电影的故事主题来自于抗战时期,人民群众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战争的厌恶,使得本片在上映时一票难求。据说当时的票价只有几毛钱,可由于观影的人太多,竟被炒到了五块、十块一张,由此可见当时的观众数量之多。今年的十月份,《红高粱》复映,进入影院的反倒是零零后居多,这是令人欣慰的事,说明那种根植于我国人民心中的狂野生命力,还没有脱离生长的土壤。
而影片的选角也出现过不少插曲,做为编剧之一的莫言,对片中“九儿”这一角色十分的重视,因为一个好的九儿才能成为这片黄土地上的精神丰碑。而九儿一角在挑选时发现了正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二年级的巩俐。经过和原定的史可的多次对比,终于敲定了巩俐做为九儿的演员。当时莫言第一次见到巩俐时,发现这个还在读书的学生与那个性格红火的九儿形象差别甚大,表示不很满意。
但当一组镜头下来,自信多彩的巩俐彻底震撼了莫言,获得了他的认可。《红高粱》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十八里坡的黄土地上,在这片土地上,不知什么时候长出了一篇几百亩的野高粱地。这是上天给予十八里坡人的馈赠,人们吃它们,靠它们酿酒,靠它们去供奉世世代代信仰的酒神。这里的人生的粗野,长的豪放,几个大汉就能震的土地嗡嗡作响,尤其是抬花轿的时候。影片的开头是九儿坐在花轿上,她的爹娘因为一头骡子的彩礼,把九儿嫁给了患有麻风病的酒庄老板。在接亲的路上,抬轿的轿夫要颠轿,意图将新娘子那份矜持和大胆颠去,露出娇羞的一面。
可从九儿上轿之后竟一言不发,不管怎么颠,也不管轿夫怎么逗趣,九儿始终没有任何反应。方圆百里有名的轿夫余占鳌试探性的往轿子里窥了一眼,却只看到轿中新娘子美目含笑回望他。这一望,把余占鳌的心都看化了。新娘子硬气,轿夫们也不再为难。可在路上,一行人遇到了土匪劫道,讽刺的是,刚刚嘴里叫嚣的几个壮汉,碰到劫匪却跪伏在地上不敢吱声。
唯有余占鳌,趁劫匪尾随九儿进入高粱地的时候,飞扑起来将劫匪按在地上,众人连忙压上去将劫匪活生生打死。余占鳌无疑是符合九儿的标准的,他壮实,敢想敢做,充满了令人压抑的爆发力。这样的一位壮汉的形象刻画,为此后的杀掉酒谱上柜的做了铺垫。余占鳌也是暴躁的脾气,在九儿回家探亲的时候,他又孤身一人躲在高粱地里,将九儿拖入田中,做了那事。
后来九儿被土匪头子劫持,又是他混入土匪的阵地,将九儿救出。这样一个充满了男性荷尔蒙气息的男子,如何不让九儿心醉?一同随着九儿行走的,还有那首流传甚广的歌:“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啊,往前走,莫回呀头。”整部电影中的男性角色都是粗犷、豪放的形象,在这片规则和律法都难以管理的土地上,雄性的力量和强大是生存的基本。
这也说明了当地人对雄性和生殖的“神力”崇拜。而余占鳌则是其中最为抢眼的一个,所以无论他怎样冲动,不论做的事有多过分,都能够得到九儿的原谅和赞赏。九儿对余占鳌的感情已经不再是普通的男女之情,而是上升到了女性对男性魅力的崇拜。说来奇怪,中国人内部摩擦时有发生,可一旦外敌入侵,又立刻能够拧成一股绳。
这片黄土地上的人,没谁愿意服谁,可当那群丧尽天良的日本人到来的时候, 人们又团结的像是兄弟姐妹一般。杀牛的师傅们被抓住了,日本人竟逼他将同伴的皮想扒牛皮一样扒下来。师傅受不了这种逼迫,拿刀反抗,被日本人开枪打死。
十八里坡的人听说这消息,群情激奋。他们取出酿好的老酒,歃血为盟,誓死要将日本人赶出去。这群壮汉像是天神附体一般,骄傲地唱着自己的酒神歌,祭祀着庇佑他们的酒神。然后跟随余占鳌前去抗击日本人。九儿负责给与日本人周旋的众人送饭,在途中被日本人的机枪扫射致死。而余占鳌等人也在最后,加入了红军,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生力量。
陕北淳朴的民歌贯穿影片始终,为影片的情节推进与感情渲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歌曲,也作为人们沟通神灵的一种象征性的方法。酒酿好了,要唱酒神歌;看着九儿回家,要唱“妹妹大胆的往前走”;九儿死了,她的儿子在夕阳下唱追念她的歌。
在歌里生活,在歌里抗争,也在歌里死亡。这也许就是符合黄土地人们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