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开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原本大学微言》,里面有这么一个描述:
所谓治世“轮王”的福德,必须同时具备“七宝”(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但在人道上的第一重宝,就是“女宝”,也就是贤良有德的后妃。
、、、、、、
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六史”中,除了周室初期,接连记载着四代的贤德后妃以外,自秦、汉以后,可以称为帝王体制时代较为贤良的后妃,为数实在寥寥无几。以开国创业的那些帝王来说,除了汉光武的阴皇后(阴丽华)和朱元璋的马皇后以外,即如李世民的长孙皇后,还当退居其次才对。尤其是朱明开国的马皇后,她是一个基本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乡村妇女出身,但她的德行,却远远超过历代的贤后之上。
简短的一段话,不仅道出了“治世要领”,也彰显出了马皇后在南怀瑾先生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可谓历代贤后之首。
南怀瑾先生称赞的马皇后,即朱元璋的结发妻子孝慈高皇后马氏,可惜的是,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后,到现在也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实名字,部分史书称为马秀英(以下也简称)。
《明史》称赞她“仁慈有智鉴,勤于内治,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把她比作唐太宗的长孙皇后,说:“家有良妻,犹国之良相”。
那么历史上的马秀英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奇女子呢,是貌赛西施还是才比苏轼?竟然能获得这么多点赞,成为贤后榜流量大女主,还能收获这么多小迷弟。
不幸的童年与“大脚姑娘”的由来
14世纪上半叶,正值元朝末年,人心不稳,社会黑暗。自然灾害频发,河南、江淮一带大旱,赤地千里,而黄河又接连决口,饥民遍野。村镇里,更是盗匪横行,杀人越货的事情时有发生。
马秀英便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生于宿州的一个乡绅家庭,虽然在那个时代大部分家庭都是不怎么喜欢女孩,毕竟不能成长为优质的劳动力。但是父亲马公对于她的到来,还是高兴得不能自已,于是召集了家中的几个伙计,到大街上分发各种吃食与小钱。
这样的好习惯,虽然为马家赢得了好名声,但久了便使家财逐渐流失殆尽,更可悲的是,分娩后不久,小秀英的母亲郑媪就去世了,对此马公也郁闷不已,但是他并没有续娶而是悉心教导自己唯一的女儿。
好在从小马秀英便十分聪慧,悟性很高,能诗会画,尤善史书,妥妥地成为学霸和别人家的孩子,让父亲得到些许安慰。但是马秀英的性格也颇为倔强,在要不要裹脚的问题上跟马公争吵不休,无论父亲怎么劝说,都不愿意,也因此让马秀英成为十里八乡知名的“大脚姑娘”。
虽然家庭逐渐贫寒,但是父女俩也算过得去,就在马秀英憧憬未来的时候,马公因为杀人避仇逃到了外乡,临走前他将马秀英寄养到生死之交郭子兴家,承诺过几个月一定回来,结果客死外地。郭子兴看着这个可怜的小姑娘,又看看她的大脚,心痛不已,于是收为养女。
郭子兴夫妇为了感谢朋友过去的帮助,对马秀英也疼爱有加,郭子兴教她文化知识,夫人张氏则手把手教她针织刺绣。张氏还调侃道,以后别人要是看不上她的大脚,或许会舍不得她的刺绣呢。
在郭子兴府上,马秀英丝毫没有寄人篱下的感觉,她聪明伶俐,十分好学,凡事一经指导,马上知晓,无论何等急事,她总是举止从容,并没有疾言厉色,还有一种温婉的态度。随着年纪的增长,模样也越发端庄,神情也越发秀越,所以郭子兴夫妇很是喜欢,一直想给她找一个好夫婿,使她终身有托。
情定朱元璋开启十五年“军嫂”生涯。
元至正十一年,河患已经连续六年,天灾人祸把广大农民推向死亡的边缘。这年五月,江淮流域终于爆发了以刘福通为首的大规模红巾军起义。郭子兴也是其中的一员,并于第二年率领起义军攻下濠州后,自称元帅,这时候一个濠州钟离人朱元璋前来投奔郭子兴的义军,历史至此重新开始书写。
虽然朱元璋长得略显寒碜,但是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更难得的是贫下中农出身的他从不贪财,浴血奋战得来的战胜品回来就上交,得到的赏赐也是转身就送给身边的“战友”。这些优点让朱元璋很快在部队中获得了好名声,同时也让他成为郭子兴的心腹知己。
郭子兴对于朱元璋是越看越喜欢,而且对自己的事业也将会有非常大的帮助,于是就和夫人张氏一合计,肥水不流外人田,索性就招来给马秀英当姑爷。
元至正十三年,22岁的马秀英和25岁的朱元璋拜堂成亲了。
新郎官心情异常激动,他终于有家了,终于可以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了。
新娘子心情也异常的激动,终于没人说她的大脚嫁不出去了,她也有家了。
然而此时的马秀英更多的是心疼地望着她的夫君,这个做过和尚,又当过乞丐的男人,还眼睁睁看着父母亲饿死的苦命孩子。
此刻开始,她便决定要用一生的柔情去治愈这个被苦水泡大的男人。
婚后的生活,小两口过得非常的惬意,然而随着朱元璋的冉冉升起,伴随而来的是流言蜚语满天飞,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郭子兴虽然器重朱元璋,但他性情暴躁,忌才护短,又好听谗言,迟疑寡断,随着朱元璋在军中势力的渐长,他越发的猜忌。尤其是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不停地挑唆,起初朱元璋只是被怀疑与斥骂,后面干脆直接被监禁起来,不给饭吃。
马秀英知道这个消息后,急得团团转,不敢明着给丈夫送饭,那就只好去偷了。于是趁别人不注意,她抓了两个刚出笼的烧饼塞在胸口里,带来牢房。当朱元璋接过妻子从怀里掏出的饼,还热乎着,刚想咬,发现妻子捂着胸口,神情不对,忙掀开一看,皮肤又红又肿,还起了几个燎泡。看到这一幕,朱元璋是合着眼泪把饼一起吃下去的。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马秀英送完饼,回头又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去孝敬养母张氏,请她帮忙去养父郭子兴那说情。不得不说她是个出色的外交官和谈判官,也懂得利用人性的弱点去打开突破口。郭子兴其实也不想杀朱元璋,只是想杀杀他的锐气,加上张氏不停地吹枕头风,过了一段时间就把他给放了。
元至正十五年,郭子兴病死,《明史·卷一·本纪第一》记载:“三月,郭子兴卒。时刘福通迎立韩山童子林儿于亳,国号宋,建元龙凤。檄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太祖为左右副元帅。”然而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具备相当远见的战略眼光,发出了“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得愤慨。他打算放弃濠州城暂时的安逸,去开辟另外一个新的根据地,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才能不受制于人,才有话语权,。
这是朱元璋人生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点,后面证实确实无比正确,然而当时的马秀英怀孕了,夫妻两也左右为难。但是马秀英拍着朱元璋的肩膀说:没事的,谁说怀着孩子的妇女不能夫唱妇随。你只管打你的仗,你去哪儿,我就跟到哪儿。朱元璋听了,感动不已,于是安心征战天下。都说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有个优秀的女人,朱元璋很幸运,他遇到了。
在往后征战天下的日子里,马秀英不仅在朱元璋的饮食起居上十分的用心,还将朱元璋在战场上能够用到的军令文书、备忘录等等都整理起来,目的就是为了朱元璋有朝一日需要这些东西的时候就能够找到,从来没有出现过疏漏。朱元璋在前方浴血沙场,她就带着全军将士的妻妾一起跟在大军后头,尽心恪守做好“军嫂”的工作。
为了给士兵们足够的吃食,她不但捐出首饰慰劳军队,有时竟然还饿着肚子给别人送饭。
在跟陈友谅的一次战斗中,朱元璋在混战中受伤,无力自保,马秀英全然不顾自己是个女儿身,冲上前去,一把将朱元璋背起就跑,最终扮作村姑的样子逃离险境。我们很难想象当时的情况有多危机,但是无论是谁,对于这样的经历估计都会铭记一生。
母仪天下却以补习班的方式管理后宫
终于,在1368年,朱元璋仰天大笑,建立了大明王朝,登基于应天府(今南京),册立马秀英为皇后。
称帝后,朱元璋不免要广纳妃子。嫔妃中有高丽人,蒙古人,汉人等等,来源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是敌军陈友谅原来的妃子,有的是从元朝旧宫里收来的,有些则是从民间甄选而来的。对此马秀英从来没有醋意,甚至哪个妃子怀孕,她也会特别照顾,或者哪个宫人惹朱元璋不高兴了,她则设法从中调停。
有一次朱元璋非常生气地责备一位宫人,马秀英也假装生气,让人送到宫正司定罪。
朱元璋说:“为什么?”
马皇后说:“作帝王的不因喜怒而随意的赏罚。当您生气的时候,恐怕有所偏重。交付到宫正司,就能判定得比较合理了。也就是说陛下您定人罪也应该交付到有关的部门罢了。”
朱元璋一听,非常的在理,气也就消了。
马秀英虽然贵为皇后,每天仍亲自操办朱元璋的膳食,连皇子皇孙的饭食穿戴,也亲自过问,无微不至。同时她非常勤俭持家、 以身作则,平常穿的衣服,洗了又洗,虽然已经破旧不堪,但是也不愿换新的。后来听了元世祖的察必皇后煮弓弦织帛衣的故事,大受启发。就命人在后宫架起织布机,亲自织些绸衣料、缎被面什么的,然后以皇家献爱心的名义赐给那些年纪大的孤寡老人。而剩余的布料则裁成衣裳,赐给王妃公主,并解释说:“你们生长在富贵家庭,不知纺织的难处,要爱惜财物。”
马秀英在后宫的治理工作上“讲求古训”,并注意借鉴前朝后宫的经验,命女史摘录她们的“家法”。同时在后宫中定下“家规”,然后办学习班,学习宋朝后宫的好家风,先帮大家树立正确的三观。自然而然的,这些妃子们心术正了,她们的子女也不会歪到哪里去了,于是整个朱氏大家族在马秀英的领导下其乐融融。
自古以来,后宫都是尔虞我诈的地方,嫔妃为了争抢皇帝的爱,不是今天给你扎个小人,就是明天给你吃个打胎药,作为皇帝也是头疼不已。然而朱元璋没这个烦恼,因为他的马皇后的确是个管理天才。
朱元璋一生有无数妾室,一生有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二十多个养子,一共62个娃 ,全部都对马秀英尊敬有加。
马秀英跟着朱元璋征战15年,早就没了少女的秀气,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本身长相一般的她此刻已经是“人老珠黄”,但即便妾室再多,朱元璋却依旧视她为瑰宝,还经常夸奖她有唐朝长孙皇后的气质。
一代贤后与独特的帝王夫妻日常
称帝后,虽然朱元璋一直非常勤奋,天下也逐渐安定,百姓祥和。然而他毕竟是草蜢出身,十分仇恨为富不仁和贪赃枉法腐败之徒,为了确保吏治公正清明,遏止腐败,他采用了很多严刑峻法来惩治官吏中的不法之徒,再加上脾气刚烈,稍有不如意就大发雷霆,动不动就杀人。据不完全统计,朱元璋在位期间,杀掉的各类官员达到16万之多。
而此时能够从朱元璋刀下救得了人的,只有马秀英。在《明史中》记载,宋濂因为孙子宋慎在胡惟庸的案件之中有所牵连被连坐,同样也被判死刑。
马秀英觉得宋濂曾经给太子讲经,也就是太子的老师,这样的人都应该以礼相待,何况是天子之家,而且宋濂年迈,一直在家里,应该是不知道这样的情况的。
但是朱元璋觉得并非如此,所以他根本就没有听马秀英的劝告。于是马秀英就在吃饭的时候故意没有给朱元璋上酒肉,朱元璋自当了皇帝之后,一直都是酒肉相伴,一看此时的饭菜非常纳闷。马秀英于是就阴阳怪气地说因为要枉杀宋濂的事情,她要多做福事,所以以后都不要吃酒肉了。
朱元璋听到此处顿时火冒三丈,一脚踹翻了凳子,扬长而去。但是吵归吵,闹归闹,第二天的时候朱元璋就将宋濂赦免了,改戍茂州。由此可以看出,马秀英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
有一年元宵节,朱元璋微服出巡,发现了一副灯谜,上面写着,“女子肩并肩,乘风荡舟去,忽然少一人,却向月边住。”谜底是“好双大脚”。
朱元璋觉得,这根本就是在讽刺自己的皇后,于是大发雷霆,气急败坏地嚷着要惩治刁民,如果查不出是谁这么无聊,不但负责元宵节的官员要遭殃,全城的百姓都要遭殃。
马秀英赶紧劝说道,“妾不嫌自己脚大,陛下也不嫌,别人的嫌弃又有什么关系呢?陛下不是说过,幸亏妾脚大,才能背着陛下死里逃生的吗?”
听到这话,朱元璋虽然不好当场发作,但是气确实没有消掉,这就好比自己的老婆有再多的缺点,也绝不容许一个外人来评判,更何况是一国之后。
回到宫廷后,朱元璋发现马秀英正坐在自己的龙椅上面,不禁怒从中来,大声呵斥道:“这个位置普天之下只有我能坐,谁让你坐着这里的?”
马秀英早就习惯了朱元璋生气起来耸拉着的那张鞋拔子脸,无所谓的对朱元璋说道:“这个位置就算是你的又怎么样?我坐了就是坐了!”
说完之后又将朱元璋拉了过来,两个人一起坐在了这金碧辉煌的龙椅之上。
这一举动反而让朱元璋开心的笑了起来,在别人眼里他们是皇帝皇后,但是在马秀英眼里,朱元璋还是以前那个朱元璋,自己还是和以前一样一点都没有改变。
她问朱元璋:“如今天下的老百姓都安居乐业了吗?”
朱元璋有点莫名其妙说道:“这不是该你问的!”
马秀英不满的说道:“陛下是天下之父,妾为天下之母,子女的安危,做父母的可以不问吗?”
朱元璋懂了,她是在劝他关心老百姓,劝他爱民如子。
这样的劝解能够有效,应该与朱元璋的个人性情有很大的关系。即位后的三十年里,他几乎每天都工作,没有假期,也不讲究调剂精神的文化娱乐。在这种情况下,马秀英的规劝与理解,似乎成了王朝运转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良药。对于这样的生活趣事,朱元璋其实是非常珍惜的。有她在,他便能专心且不知疲倦地工作。
不过,她的陪伴也不是永恒的。
死后天降暴雨被称“马如来”
洪武十五年农历八月,51岁的马秀英病了。朱元璋要给她治病、祈福!可是她觉得自己的时辰到了,不肯服药,她担心吃了药如果还治不好,恐怕连累医生获罪,这是她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去世前,她依偎在朱元璋的怀里说道,“愿陛下求贤纳谏,有始有终;愿子孙个个贤能,居民安居乐业,江山万年不朽。”
说完,她便去世了。朱元璋拉着她的手,放声大哭,非常悲痛。朱元璋以前是个和尚,一直有心向佛,如今便命令设立普渡大斋,亲自烧香祭奠,立下永不立后的誓言。
据说在马秀英下葬当天,街上人头攒动,哭声震天,原本晴朗的天气突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这样一来,自然耽误了下葬的黄道吉日。面对此种情况,痛失皇后、性格暴躁的朱元璋顿时龙颜大怒。这时送葬队伍中有一位名叫宗泐(lè)的和尚站了出来,冒着大雨在众人面前诵诗一首:
雨落天垂泪,雷鸣地举哀。
西方诸佛子,同送马如来。
宗泐对朱元璋解释道,马皇后逝世悲痛的不仅是皇上,上天有感于马皇后的贤德,他们知道今天是为皇后送葬的日子,所以派出这诸佛子用雨水为皇后送最后一程;由此可见,一生贤良的马皇后必然身往西方极乐世界去了;皇上不用责怪这场雨来得不够及时,应当感念上苍的这份恩德,于是送葬队伍也倒地跪拜,感恩马皇后的德行。
宗泐的话让暴怒的朱元璋平静了下来,对着天空,双手合十。他们夫妻二人携手相伴数十载,马秀英陪伴着他,从一个无名小卒坐上皇帝之位,这份夫妻之情对于朱元璋而言,绝对是内心深处最不可撼动的温柔与善良。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与马秀英合葬于明孝陵。
马秀英,一个民间女子,用她的善良,仁慈,大爱,赢得了天下。此后,无论岁月变迁,故事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她终于从肉身中抽离出来,从不善治家的一方豪绅孤女蜕变为人们想象中的那个传奇。就像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写到:
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生如夏花,逝如冬雪;
人生如此,何悔何怨。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侵删。
关注我,了解更多的名人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