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回家#中秋国庆8天假,回家才是王道!
张居正的名字,人们耳熟能详,一个声名显赫的历史文化名人。他所进行的改革,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由于得到了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全力支持,成效卓著,一举扭转了持续走下坡路的颓靡政局,而彪炳于史册。并且尽心竭力教育万历小皇帝,为改革培养“接班人”。
这是人们通常对他的了解。人们往往忽略了很重要的环节:他死后,皇帝翻脸不认人,说 他“专权乱政”、“谋国不忠”,不仅废除了新政,万历还对他的老师进行血腥清算:抄家、饿死10多口人、逼迫张居正后人自杀、充军。政治嗅觉特别灵敏的官僚随声附和,乘机落井下石,诬蔑张居正“残害忠良,荼毒海内”,扬言:“即斩棺断尸尚有余罪”。为大明王朝鞠躬尽瘁的一代名臣,从高耸的云端跌落下来,竟然成了社稷罪人,这是为什么?背后究竟有什么玄机?“权威震主,祸萌骖乘。”这八个字是当时人提供的答案。功高震主的权臣总是能引起皇帝的猜疑与内心的不安。张居正的悲剧绝不是他一个人的,也是整个大明官僚系统的悲剧,也是皇帝的悲剧,都被体制所捆绑。张居正做出的改革都是正确和有效的,为挽救大明王朝的颓势做出了贡献。那又怎么样呢?因为张居正的行为触动了文官集团的党争机制,你的功业挡不住党同伐异的熊熊烈焰,你必然要步高拱的后尘。
你裁汰冗官是好事吧,就有人弹劾你擅作威福;你的万历新政不错吧,以张四维为首的反对派才不会管你是不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生,照样反对你,在背后给你捅刀子。你父亲死了,不回乡丁忧守制皇帝挺你是吧,咱满朝文官眼里不揉沙子,照样弹劾你。这里给大家稍作解释在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称为丁忧。张居正死去闭眼那一刻,反对派弹冠相庆,比过年还高兴,老家伙终于死了。然后反对派开始做文章了,墙倒众人推,于是一封封弹劾奏章到了皇帝手里。到底有没有真凭实据不好说,咱们是风闻言事的,听说有,就上奏。三人成虎,这样的话说的人多了,恐怕万历皇帝内心再坚定也要动摇的。再说万历皇帝对张居正,心里恐怕也是早就憋了一口气,老家伙忍你很久了。以前你总是压着我。现在轮到我收拾你了。我可没有公报私仇,是你自己不争气,怪不得我,有很多人弹劾你。那就先褫夺你的太师封号!这使我想起了秦始皇给吕不韦的诏书:“你是我哪门子亲戚?要我叫你仲父,你有什么功劳,配封为文信侯,享受十万户的食邑。”后来对张居正的清算在持续升温,后来他的几个儿子被充军流放,家产被全部没收,还被万历皇帝全部搬进了皇宫,就差没有开棺鞭尸了!我想张居正应该会有一点政治警觉的,或许他来不及防范,或者死的太突然,总之没有做好降落的准备动作就重重的摔倒了。一代权臣的坠落是一出悲剧,但愿这出悲剧们为人们敲响警钟,结束这种恶性的政治生态吧。
我想,从教育角度来说,一世精明的张居正也许没有考虑到如下因素:一是他的学生是个极其特殊的学生。人常说,“无情最是帝王家”,小万历虽然年龄很小,但却是一只真正的虎狼崽伴君如伴虎,“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不仅仅是传说中的故事,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是存在的;二是封建“家长式”的强势教育。小万历被张居正和李太后强势压制,小时候读错一个字都要被张居正大声呵斥,被吓得战战兢兢。学习书法的爱好也被张居正以帝王不能有特别爱好的名义强制取消。万历小时候被严格管制,淘气、玩耍、嬉戏都不行,稍微做点错事就被告状、处罚,甚至被威胁到皇位;三是忽视了小万历的心理健康。小万历天资很聪明,但长期在焦虑、高压、紧张的状态下,被完全塑造成了一个心理畸形的儿童,阳奉阴违,表面应承,做讨好之类的动作,但内心里其实恨得牙根发痒,形成了严重的阴暗心理;四是逆反心理。小万历长大后肯定这么想:你不让我做什么,我偏要做什么,看你能怎么样?虽然张居正一再告诫,皇帝要勤政,但长大后小万历却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比他的嘉靖爷爷还懒惰,28年不上朝,成了著名的“怠工”皇帝!曾听过即将退休的老同志这样佛系的心声,孩子们也都长大自立了,对待子女和年轻同事,就别那么苛刻了,有严有宽、有张有驰。年轻人和子女们的事,能不管就不管吧,只要不太出格,就让他们干吧!有句老话叫“欺老不欺少”,后生可畏。激流勇退,很多的时候并不是一件坏事。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万历的身上是不是能看到一点现在被家长强加着上各种补习班的孩子的影子呢?,孩子有他自己的爱好和想法,那毕竟是他自己的人生,有何苦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呢?这或许就是我们能从张居正的悲惨经历上得到的一点教训吧。再看明朝另外一位首辅申时行,他的遭遇却是截然不同的。申时行虽不是万历五位启蒙老师之一,但他所担任的功课最多,任课时间也最久,因而万历皇帝总称他为“先生”而不称为“卿”,申行时与万历皇帝的关系可见一斑。但张居正血淋淋的教训在先,万历已经长大,对政事开始有了自己的决断。为掩锋芒,以避免步前任后尘,申时行有着自己的打算。万历与文官集团闹僵,常年罢工。申时行以张居正死后被清算为鉴,且深知无力改变政治现状,于是常年游走与皇帝和朝臣之间,打圆场,说好话,大和稀泥。申在任虽无太大建树,却维持着微妙的平衡。明朝的官员当官的本事不行,但吵架个个都是先进标兵。所以申时行专注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怎么调和各级官员的争议。他成了调解员,而不是帝国技术官。申时行讲究以德服人,以德量人。评判一个官员的最高标准,是道德是否完善,而不是技术是否先进。调解的标准,也不是谁的论点更合理,而是论者的道德是否高尚。事实上,所有的现代国家同样有这样的问题,过于关注道德,而忽视能力。于是,这位万历十五年的内阁首辅,陷入道德的泥潭,他或许是最好的内阁首辅,同样也是最坏的内阁首辅。
有史学家认为申时行应对帝国的沉沦负一定责任,然而一代猛人张居正亦无法力挽狂澜,何况是他呢,能从中和稀泥那也是不容易的事了。初任首辅之际,且不论万历于张居正事件是否恢复过来。申时行自己已经在尝试着不去太多接触皇帝。申时行没有主动性,这是他的一种思考,一种为切身利益的思考。“枪打出头鸟”,他是明白的。而在他被迫下台之后,群臣联名上书要求皇帝立常洛为太子时,他又主动向皇帝禀明自己实属未曾参与。他已经下台,只有皇帝可以作为靠山,此时得罪谁也不能得罪皇帝了。凡此种种,都是自保的慎思熟虑,何其精致的算盘!申时行处世方法是无可厚非的,申时行是怀有私心的,并没有完全体现出一个首辅应有的担当和牺牲,正如他不愿意承认自己身先士卒的角色使命去 劝诫皇帝早立常洛为太子。他不为传统道义绑架,不去做一个臣子的死忠。但他也不是反抗,而是在自我利益与文官势力的对抗下,他选择了绥靖和妥协以保全自我。万事考虑周到,于人无怨,无可厚非。相反,申时行在这条道路还算成功的,不像前几届那样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他的精致与利己,于他自己是有意义的。申时行虽然在宫中充当和事佬,态度温和,被其他人看不起,但他自己却一直对自己的选择毫不后悔,反而自认为是极其高明的做法,在张居正的前车之鉴下,申时行已经悟出了宫中的规则和事发的本质,跟制度有关,但也可以说是性格决定命运,张居正无视“贪官”的既得利益安全感,那必然遭到口诛笔伐,况且他生前也并不像海瑞一般做到了绝对的道德典范。申时行在口是心非的文官集团和皇帝之间做和事佬,在皇上面前替百官周全,在百官面前替皇帝说话,相比张居正的结局,他的方案也算是成功了吧。两任首辅 接二连三的挫杀了皇帝励精图治的信心和锐气,他二人一南一北的行事方式与个人性格,使得帝国注定灭亡的进程,于无形中被一步步推进。他们或许是最好的内阁首辅,或许也是最坏的内阁首辅。只 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罢了… 明朝最大问题就是官僚集团本身。今天我们处于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与人构成的社会仍有前朝的影子,我们在一个系统中,论亲疏总是多于论公平,注重彼此的派系、团体。这些方面,我们与三百多年前的古人相比并没有多少变化。或许如何在体制中生存从古至今都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的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