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20世纪初,当时的布达佩斯一片文艺复兴的景象。正值奥匈帝国的鼎盛时期,这座文化之都也成为了欧洲新文艺运动的中心。整座城市闪烁着魅力与荣耀,显得那般迷人而令人向往。以多瑙河为界,这座双子城分为了布达和佩斯两个部分,塞切尼链桥和安德拉什大街下方的地铁线则在当时以领先于时代的方式成为了令人着迷的景致。当然,这座城市还错落着无数美丽的建筑。
作为城市的一大文化中心,纽约咖啡馆就坐落在整座城市最中心的大环路上。一眼望过去,整座建筑由复杂的图样、装饰和雕像所修饰,显得优雅而华丽,走进馆内,眼前也是一副富丽堂皇的景象。一顶又一顶的枝形吊灯氤氲着室内,大理石柱子上也雕琢着无数复杂的花纹。
正是在这个当时处于城市化进程的都市中心,那些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们纷纷涌向这座咖啡馆中,寻找着灵感,并创作出一个个伟大的作品。他们在这里共进晚餐,享受美妙的音乐,将潦草的笔记、草图演变为杰作。
年轻时的费伦茨-莫尔纳也是其中一员。他常常坐在咖啡馆里点上一碗鱼汤,有时候可能还会多点上一份饺子,然后一手拿着雪茄,一手拿着笔进行写作。当他在1909年创作戏剧《里里奥姆(Liliom)》时,他肯定不会想到自己的作品有朝一日会对足球世界里最著名的歌曲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时的利物浦刚刚成立不久。我们不得而知莫尔纳是否自己曾意识到或是有意让自己的作品《里里奥姆》对利物浦这家俱乐部造成影响,但不管怎样,这部讲述了一位匈牙利劫匪因抢劫而自杀的戏剧催生了红军队歌《你永远不会独行》。
(图)纽约咖啡馆曾是很多艺术家创作的绝佳地点
莫尔纳的这部戏剧起初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里里奥姆》在诞生之初便遭遇了重重困难。1909年的布达佩斯十分繁荣,因此人们当时并不怎么欣赏莫尔纳的这部讲述一位工薪阶级的盗贼为了养育自己新生的女儿而冒险抢劫的故事。在繁华的布达佩斯,人们无法对莫尔纳笔下那阴郁、沉重的世界产生什么共鸣。实际上,《里里奥姆》的首次公映简直是灾难的:剧评人们对于莫尔纳的剧作予以极大的批评。
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遭遇这样的挫折之后就会戛然而止,但莫尔纳却坚信自己的作品是具有宝贵价值的,他随后继续努力着推动这部戏剧在欧洲的演出。可以说倘若没有他力图让《里里奥姆》获得成功,那么《你永远不会独行》这首脍炙人口的球迷歌曲可能就无法诞生了。从华沙到布拉格,从维也纳到柏林,莫尔纳游历欧洲各地来向观众们呈上自己的这部作品。渐渐地,《里里奥姆》开始受到人们的喜爱。
可叹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5年的战乱和《特里亚农条约》的制定,即便是布达佩斯的那些观众们也能因为贫苦、艰难的生活而对莫尔纳的作品感同身受了。战后的布达佩斯渐渐与《里里奥姆》中那个沉闷、压抑的世界所靠拢。即便西欧地区,战争的爆发也造成了相当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1939年,《里里奥姆》第一次在伦敦进行公演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图)莫尔纳与红军队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一战结束后,艺术家们便不再将布达佩斯选择为自己心仪的朝圣地了,他们纷纷逾越大西洋来到另一块大陆上的美利坚,决定在这个相对更为安全、平和的地方发展、创作。莫尔纳也是其中之一,为了逃避纳粹政权以及希特勒的恐怖统治,他在当时逃离了匈牙利。
当1940年莫尔纳迁至美国生活时,他已经是一位62岁、显出疲态的老人了。他将自己的新家定在了位于纽约曼哈顿中心的广场饭店。在人生最后的12年时间里,莫尔纳一直都居住在这里。此后的他几乎没有离开自己的居所,宁愿如一名厌世者一般独自度日。
在听到自己的那些犹太朋友在集中营的可怕经历后,莫尔纳感到无比沮丧。也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利用出售自己的作品的英文版权而赚钱。这就是《天上人间(Carousel)》的由来,《里里奥姆》这部戏剧非常适合以百老汇音乐剧的方式演绎。
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默斯坦当时准备寻找一部可以改编为音乐剧的剧本,在不经意之间,他们发现了《里里奥姆》。阴郁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两人,于是他们从莫尔纳手中购买了这部戏剧的版权。
(图)在罗杰斯(左)和汉默斯顿(右)的创作下,《你永远不会独行》诞生了
罗杰斯和汉默斯顿将这部剧的名字改为《天上人间》。罗杰斯为该剧写了曲,而汉默斯顿则作了词。我们熟悉的《你永远不会独行》正是出自于两人的创作。
在这部音乐剧中,《你永远不会独行》这首歌曲响起过两次,其歌词和旋律都蕴含着激励她勇敢向前的感情。
这首歌第一次响起发生在主角比利-比格罗因抢劫计划败露而自杀后,在其妻子朱莉-乔丹悲伤万分时,由朱莉的表姐内蒂为了安慰、鼓励她而演唱。而在本剧的最后,比格利的女儿成功完成学业,这首歌亦随之再次响起,表达了激励女儿对抗抑郁的情感;在音乐的烘托下,比格利也升上了天堂,迎接属于他的审判。
《你永远不会独行》所蕴含的不畏困难、坚持向前的精神激励了那个时代的很多著名歌星,比如说猫王、约翰尼-卡什、弗兰克-西纳特拉等。但这这首歌真正在利物浦当地流传开来已经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事情了。
(图)格里和带头人乐队令《你永远不会独行》的旋律在英伦传唱
当时正值披头士浪潮最火热的时期,而希拉-布莱克也迈上了通向传奇巨星的道路。可以说整座城市都处于文化氛围的高峰。利物浦一时间成为了音乐之都——到处都是美妙的旋律。然而《你永远无法独行》这首为红军球迷所传唱的歌曲并非是由这两位时代巨星所引入的。真正将这首歌在英伦传唱的是在英国工业城市布特尔的一支当时还没多少名气的乐队格里和带头人(Gerry and the Pacemakers)。
格里和带头人并没有披头士和布莱克那么出名,不过凭借着这首《你永远不会独行》,他们也如这两颗英伦明星一样,在英国的歌曲排行榜上独占鳌头数周之久。这支乐队因这首歌曲所获得的成功其影响范围之大甚至触及到了遥远的美国,他们随后也应邀在美国进行了自己的巡回演唱会。在这次美利坚之旅的过程中,乐队也登上了著名电视节目埃德-沙利文秀,利物浦俱乐部也在同时期正式将这首歌定位为自己的队歌。
虽然这首歌当时已经开始逐渐为红军球迷所传唱,但真正将这首歌与利物浦俱乐部联系在一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这是因为那支由比尔-香克利执教的球队在偶然的机会下前往美国参加友谊赛,凑巧的是,他们也在同一时期登上了埃德-沙利文秀的舞台。球队与乐队齐聚一堂,也正是在演播室里,格里和带头人乐队的主唱马斯登第一次在香克利面前演唱了这首歌曲。
(图)香克利原本对于流行音乐并不感冒
在乐队做好演出准备的时候,香克利本人本来是叉着胳膊,一副冷面的模样。他根本不关注这种在他看来如同垃圾一般的流行音乐。他的生活完全关于足球;他宁愿让乐队的成员们预测下赛季球队夺冠的机会有多大,或是聊一聊利物浦要不要引进一名新的右后卫。尽管如此,香克利还是在叹了口气后坐了下来,聆听马斯登的演唱。而看到了自己心爱的球队以及崇拜的主帅的马斯登则是一脸兴奋的样子。
当马斯登与乐队开始演唱后,香克利原本棱角分明的严肃面庞渐渐平滑起来,他一贯坚毅的表情柔软了下来,眼里闪烁出光芒,笑容也开始浮现出来。当乐队最后唱出那句“你永远不会独行”时,香克利简直欣喜若狂。他看向马斯登,喊道:“格里啊,我给了你们一支足球队,而你们给了我们这样一首歌。”
那个时期的利物浦球迷已经拥有非凡的声势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香克利的号召下,球场的看台上总会此起彼伏地响起一首首曲调,如乐团一样。上万名球迷肩并肩地演唱着诸如披头士的主打歌等当时最流行的歌曲来激励自己心爱的球队。
一位BBC记者在回忆这些利物浦球迷时表示,他从来都没有没有见过那样的球迷,其散发出闻所未闻的那种勇猛和激情。红军球迷们用歌声威慑着来访的对手,并激励着自家的球员们能够在球场上奔跑得更快、更远。
(图)上世纪60年代的利物浦球迷亦有着十足的声势
如同香克利的反应一样,红军的球迷们也很快开始演唱起《你永远都不会独行》。前半部分忧郁的基调和悲伤的歌词,再加上后半部分令人振奋的旋律,这样的歌曲让利物浦当地人感同身受。而这一切都源于《天上人间》所描绘的那个充斥着贫穷与不幸的世界。
上世纪60年代早期,尽管利物浦这座城市在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失业率却也非常高。可以说整座城市都处于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曾经让这座重镇焕发生机的工业渐渐衰退,剩余的绝大多数工作岗位都与重体力劳动相关,比如说煤矿的开采及加工等。
《天上人间》所描绘的世界也是类似的:故事发生地美国处于大萧条时期,一个失业的人为了养活自己的家人不得已走上了违法之路。在剧中,这首歌是献给与其阴阳两隔已久的女儿和妻子,旨在激励愁容不展的两人能够坚持向前,迈过困难的岁月。而这份困难与艰苦也是利物浦人在当时所需要面对的。
由于当时的大部分贸易都转移至英国南部,这令陷入贫困的利物浦在当时仿若被遗弃了,这座城市出现了社会服务的缺失问题,港口也不再投入使用。
1981年,民众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最终催生了托克斯特骚乱,有450名警察因此受伤,并有500人被逮捕。这次骚乱的起因是一个黑人社区抗议警方的虐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骚乱逐渐升级,甚至变得疯狂起来。利物浦当地人开始袭击警察和政客,表达着他们在撒切尔政府忽视和虐待下的感受——政府在当时关闭了当地的诸多工厂。
(图)托克斯特骚乱是利物浦衰败的缩影,那个时期的利物浦仿若遗忘之城
当骚乱停止时,人们的诉求并没有得到解决。在《斯卡曼报告》中,调查人员对骚乱的起因得出了结论,即这是由于贫穷以及不满的情绪所催生的,但政府方面却在平息当地人情感方面没有任何作为。在这种生活氛围下,足球为民众提供了一个可以朝圣并暂时逃离现实、忘记生活烦恼的出口。《你永远不会独行》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最适合球迷们的歌曲。
从某种角度上讲,红军队史与这首歌的歌词也很是相衬。有数不尽的经典比赛曾响起过这首催人奋进的歌曲,球员们的竞技精神也在一个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中显露无疑,尤其是在欧冠的史册中。
在1977-84年间,利物浦曾4度加冕欧洲冠军杯,其中不乏1981年的皇马和1984年的罗马等强敌。而在近年来,红军也因其在欧冠赛事中的神奇逆转而被球迷们铭记,这不仅仅只有伊斯坦布尔奇迹。
2005年5月25日,在利物浦面对AC米兰的欧冠决赛中,球队在半场结束时以0-3的比分落后,红军球员们埋着头小跑至更衣室。当时没人认为他们还拥有哪怕一点点的夺冠机会。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场比赛的结果已然盖棺定论。
(图)面对球队大比分落后的情况,利物浦的球迷们依旧坚定地支持、鼓励着球队
但是在阿塔图克球场的看台上,红军的球迷们高举着印有利物浦队徽的围巾和旗帜。那一天的伊斯坦布尔炎热无比,但球迷们的热情甚至压过了高温,他们齐声高唱起了自己球队那著名的队歌。《你永远不会独行》的歌声响彻全场,甚至在球员通道内也能听得到。事后,卡拉格在自传中这样描述了那个时刻:“那旋律听起来缓慢、忧伤,如赞美诗一般。可以肯定的是,球迷们在为我们祈祷、助力。”
歌声的力量彰显了球迷们对于球队的巨大支持,它也最终帮助红军一转颓势,赢得了一场足以写进足坛历史的胜利,成就了一段了不起的佳话。
最近几年,利物浦亦曾创造过类似的奇迹。2016年,球队在1-3落后多特蒙德的情况下奋起直追,最终凭借比赛第91分钟的进球逆转对手。无独有偶,在2019年的欧冠联赛中,利物浦在首回合0-3落后的不利局势下又一次感受到了球迷山呼海啸般的支持声,球队最终也成功实现逆转,击溃了巴塞罗那,从而连续两年进入到欧冠决赛。
但《你永远不会独行》的歌声不仅仅只是在球队最辉煌的岁月和最值得铭记的比赛中才会响起;在俱乐部的至暗时刻,球迷们同样也会高歌,比如说著名的希尔斯堡惨案。这一惨案震惊了整家俱乐部乃至整座城市。
面对波及整座城市的悲剧与困境,可以说利物浦人用歌声表现出了颇为壮观的团结,《你永远不会独行》不仅仅只是一首歌曲那么简单,它意味着更多。
在惨案发生的一个月之后,利物浦在足总杯决赛迎来了同城死敌埃弗顿,而希尔斯堡惨案仍然历历在目,在每个人的心中都鲜活地回荡着。整座城市都在为此而哀悼,但仍然有数万名红军球迷赶赴伦敦现场观看、支持自己的球队。那一天,拥挤温布利大球场满是埃弗顿和利物浦的球迷,而两支球队在赛前携手一同歌唱起《你永远不会独行》。在绿茵场上,受邀演唱的马斯登深情地唱起了这首激励了无数人的歌曲,而看台上的球迷们也高声地合唱起来。一时间,两队的球迷们也放下了同城死敌间的对立情绪,他们有的流着泪,有的相互拥抱,以同样的心情缅怀惨案的受害者。
在希尔斯堡惨案发生后,这首歌曲有了全新的意义。如今,当《你永远不会独行》的歌声响彻球场时,它不仅仅只为球员而唱,同样也是歌颂那些失去了生命的球迷们。它让人们时刻铭记着那场惨案,那一幕悲剧与不幸永远不会被大家遗忘。
这首歌已经成为了为受害争取正义,改变官方曾经的错误结论的一种抗争符号。
对于利物浦而言,《你永远不会独行》不仅仅是一首队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悲伤的基调和振奋人心的歌词已经成为了俱乐部及球迷精神的一种诠释。其歌词展现了一种值得人们争相效仿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态度。在苦难的时代中,它给予人们灵感和希望。而在美好的日子里,它为人们纪念那些苦难岁月里的荣耀。
《你永远不会独行》的歌声团结的了利物浦人也激励了球场上的球员们缔造奇迹。其蕴含着颇为深远的主题,因此不难想见它已经成为了利物浦俱乐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会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所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