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高哥。个人原创主要分享一些企业与门店商业模式落地的实践内容,如果对你有用,记得关注我[作揖]
父亲携女儿在机场外送别决然赴死的儿子
这是一部难得的引人深思的电视连续剧。
从剧情来看,与大量的谍战神剧相比,《父亲的身份》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主角也和普通人一样中枪了也要倒下、对敌也有败局、上班也被架空、女儿成长的代价还超大,但其不失为一部难得的电视连续剧。
从剧务来看,《父亲的身份》甚至于是相当糟糕,停机坪上那架只能算得上是模型的死飞机、美军那些纯粹与军人职业素养无关的群众演员,甚至于联络官那除了颜值外拙劣的演技。但是,其仍不失为一部上佳的电视连续剧。
好在哪?
好在人生商业模式刻画的细腻与真实。
我们的人生离不开自己商业模式的影响力,你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父亲俞北平的人生有那个时代的悲哀与角色定位的无奈,却只能算得上是一位技能与技巧汇集于一身的技术性人才。搞情报可以,间谍技术也不错,对子女更是凝聚了身为父亲的那份深埋在心间的大爱无疆。但是,他最后也只能黯然离场,将破坏毁城和营救小女的重任留给了联络官,而优秀的联络官也只能在艰难完成任务后与敌人同归于尽。此时,父亲俞北平也仅仅是陪同妻子登机离去(我们不去猜测后面还有什么伏笔)。
是的,俞北平确实是黯然离场,黯然到儿子去决然赴死也无能为力。为什么?他这个技术性的人才承担了远超出他能力范围的重任。除了信念使然,做青城特派员、调查局主任到最后丢官去职他都没得选,这既是时代的悲哀也是他做为一个人的人生商业模式的惨败。
小女青春叛逆,他用郭沫若的书来跟女儿讲述了红皮与蓝皮的革命性与艺术性不同的价值呈现,想让女儿“将你坚信的那些东西放在心里就好”。技巧和角度无懈可击,但人生的模式仅仅有技巧还是不够的,结局他显然也不成功。剧情往后面走,他想要女儿的对象“要善良、正直,哪怕有点幼稚都可以”这番最质朴的期盼最后也没能实现,女儿在她爱恋的先生死后那翻翻然醒悟已经来得太迟,并且脱离了他的掌控。
在青城调查局,他可以用技术手段来降服情报处长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为已所用,但他确实感化不了太多的人,与内心刚毅、心狠手辣的副手郑翊相比,他确实可以说弱到爆。外表冰冷的郑翊在南京、在青城笼络人才的能力可以说让俞北平拍马都太不上。剧情中俞北平是被架空到最后黯然离去,而郑翊在大厦将倾前身边仍有那一大票誓死相从的跟随者便可见一斑。很显然,俞北平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感染力、领导力都不够,对岗位资源的利用率算是非常之低下。
在家里,老头子徐文正引用的那句“国家天下”是非常有道理的,大约就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意思。可惜的是,我们的俞主角同样也没处理好这件事:深夜不归,在外有儿女难言,对家里女儿的教育显然也不够,导致后院起火的事件频频发生。夫人的私人侦探事件,女儿情报接收窃密等事件更是深层次地影响了他岗位职责的发挥。
从表象看,那是大时代和身份的制约,俞北平已经做到了他所能做能的极致。但是,从商业模式的维度来看,我们可以试着去再优化一下俞主角那艰难的人生商业模式。
如果有足够的情商,以平等自由的人生信条作为卖点、以身居高位作为依托,他的身边可以有一大票誓死追随的部众,制衡竞争对手的资源足以支撑打法多到游刃有余,或许他可更轻松一些;
如果有堪以任用的人才团队,再辅以必要的风险防范系统,他可以运筹帷幄,在对敌斗争的第一线不必事事亲身涉险(那胸口的一枪差不多要了老命),将精力集中到用合适的人去将技术运用到合适的领域,或许可以做到极致,或许胜算确实可以更大一些;
如果先家后国平天下,有稳定的亲人团队与老丈人资源的支撑,女儿支持、夫人分忧,可以后院不起火,可能让老丈人有几线希望不必拿一条命来换回毁城命令签发与换取家人活下去的希望。
若这些都不成,那定位变一变。比如俞北平这种技能型的干部可以在国防二厅中做技术攻关的大佬、窃取更高层次的机密;再比如到青城,给他配置一名运筹帷幄的上级,让他可以术业有专攻,将类似于像老丈人这种大人物的资源链接给更适合的经理人去运营,将类似于像郑翊这样难緾的对手交给某个事业部去化解。
或许,可以这样去重新定位俞北平成功的人生商业模式。
那个时代、那种环境之艰难让我们对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们致以深深的敬意。本文从模式的角度来讲这些,可以是戏说,也或者可以引发我们对商业、对人生更深层的思考和认知。
这,或许就是《父亲的身份》价值之所在。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