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结束不久,1956年3月,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作出了发展我国导弹、火箭事业的重大决定。同年8月,中国政府又作出了从苏联引进导弹技术的决定。10月,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苏联对我方技术援助出现松动,我方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向苏联提出引进导弹技术和装备的要求。1957年7月,苏方答复支持我方,同意我方派团赴苏谈判。同年9月,聂荣臻、陈赓、宋任穷等同志率中国代表团去苏联谈判,历时35天,双方于10月15日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联在火箭和航空等新技术方面援助中国的协定。
聂荣臻元帅
此前,副总参谋长杨成武曾率团参观苏军在远东军区的军事演习,被苏联防空军的一种最先进的萨姆—2型地空导弹所吸引,这种导弹可以射击24000米以下的目标。于是,我方在协定中明确,苏联援助中国萨姆—2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我国称之为“543”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萨姆2
苏方派来专家组帮助中国组建地空导弹部队,由一个“543”建制营的官兵前来培训中国空军一个地空导弹营使用、维修武器系统。1958年6月,苏联专家组抵达北京。10月6日,北京原空军高级防空学校小礼堂,举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地空导弹第一营成立典礼。空军司令刘亚楼到会讲话,宣布“中国空军地空导弹第一营正式成立”。之后,我国又从苏联进口了几套地空导弹,并相继成立了二营、三营。
空军领导组建地空导弹部队,坚持选拔优秀干部,建成“种子”部队。同时注意专业继承性:地空导弹营的营长,由高炮团或雷达团的团长担任,其常年执行防空作战任务,对空中敌情的活动规律比较了解,改用地空导弹装备的训练,这些老团级干部能很快适应;制导雷达从雷达部队和高炮部队挑选雷达专业人员;导弹发射从高炮专业选干部。因专业技术基本对口,官兵在训练中很快掌握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原理构造和维护方法。经4个月训练,全体官兵在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中获得了平均优秀的成绩。
1959年4月19日,为检验学习、训练成果,在苏联专家帮助下,中国空军地空导弹第一营进行实弹射击演习,命中靶标。引导技师是莫西林。打靶完毕,以斯廖斯基营长为首的苏联防空军某“543”导弹营全体官兵撤回苏联。
为加强对地空导弹部队的组织领导,1959年4月中旬,空军首长指示,成立地空导弹系统临时办公室,办公室有空军高射炮兵指挥部副司令员杨文安、作战处副处长申解民、秘书李志顺、空军司令部装备计划处处长陈宇星、空军训练部防空训练处处长牛德山和第15航校翻译邢万金6位同志,在空军副司令员成钧直接领导下集中办公。
成钧司令员和高炮二师领导合影
1959年5月3日,空军党委决定成立空军技术部,负责统一研究和领导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的组建、装备计划、技术训练、战斗使用和技术保障等工作。经报总参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技术部于7月1日正式成立。空军技术部部长由成钧副司令员兼任,朱虚之任政委,杨文安、吴恺、王定烈任副部长。
(转自《炎黄春秋》刊载的《新中国地空导弹部队的高空搏击》,作者:田在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