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4 17:01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吴佳妮 通讯员 王佶敏
还记得小时候看的胶片电影吗?伴随着凉风,放映机卷着胶片发出“哒哒哒”的声音,露天支起的幕布上闪动着的悲欢离合,成为夏日里难得的消遣。
5月24日,“纪念杭州胶片电影110周年”戊戌春季——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学术周暨拱墅区“影像大运河”系列活动在杭州大运河畔启幕,老照片、老电影、老物件,都将带大家玩一场百年穿越。
杭州第一场电影在运河畔放映
杭州胶片电影百年纪念活动放在拱墅,有其渊源。
110年前,清末时期,杭州拱宸桥畔由原先一片庐墓与桑田错杂的旷野之地,变成为号称“小上海”的洋场,名伶汇聚茶园竞开。
当中,一家名为“阳春”的茶园,是英国人司点文生开的。这家茶园,最大的优势便是电影。当时电影还不叫电影,叫“电光影戏”,也叫“电灯画戏”。
1908年5月,阳春茶园在《杭州白话报》上刊登了大幅广告,广告中说:“本园主人司点文生为始创电灯画戏之伟人也,独出心裁制造电光快镜,奇怪悦目、动静如生、有必画新、无影不备、非常声价、中外驰名,其余影戏均望尘不及。”
广告还称,阳春茶园的影片数量之多达“数百幅,日日更换、无美不搜……所演各戏中外皆有,嬉笑怒骂宛如生人,与杭人所听之留声机器迥不相同”。
传说这个广告一打出,杭州一度出现了万人空巷的景况,所谓“上到江干,下到湖墅”,人们竞相涌向拱宸桥,一睹这个从未见过的新鲜玩意儿。
这是在杭州放映的第一场露天胶片电影,此后百年间,电影作为一双隐秘的眼睛,见证着时代的更迭变迁。
杭州城内,茶余饭后,空阔敞亮的方寸之间,一块褶皱发黄的幕布,一台锈迹斑驳的放映机,成为一代人最津津乐道的休闲消遣。
胶片电影是记忆也是珍贵史料
活动中,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一楼成为临时展厅,展出“城市之光,运河记忆——电影器材影像及老电影海报画展”,百余件老照片、老物件勾起无数人的回忆。
展厅中间,一字排开的10余台西湖牌电视机,让59岁的管美英很兴奋。“我家的第一台电视机就是西湖的。”
管阿姨老家在金华武义,对她来说,展厅里熟悉的不仅是电视机,还有各式各样的放映机。
“大概2000年的时候,儿子考上了大学,我一高兴就叫了个电影队到村里,连续放了两天的电影。”管阿姨笑着说,“电影队带来放电影的东西,就和这个一模一样。”
胶片电影,在管阿姨那代人心中,地位不一般。年少时和闺蜜聚会,青春时和男友约会,看电影都是最时髦的选择。
“到县城看场电影,来回要走32公里路,但一点都不累。”管阿姨说,“去的时候无限憧憬,回来时再回味下剧情,32公里路哧溜一下就过去了。”
在现场,工作人员还给大家放映了一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胶片电影,这是中国美院的前身——浙江美术学院拍摄的人物画的教学片。影片中,已故的浙派工笔画大师宋中元执笔教学,一旁来自中国美院的嘉宾也惊叹连连:“我们资料库里也找不到这样年代久远的教学影片了!”
“胶片封存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胶片的收藏者、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周建明说,“这也是老胶片的意义,它是最生动的史料。”
一周时间带你百年穿越
电影,是最能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适合每一个人。
从5月24日起至31日的一周时间,拱墅区运河广场、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都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
在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电影器材影像及老电影海报画展将持续至31日。
五场“城市文化与视觉生产”系列学术讲座,可以让你读懂影像中的文化韵味和背后故事。
如果想轻松一刻,那么不妨在傍晚看一场露天电影,《三毛流浪记》《闪闪的红星》《奢香夫人》等经典老片,将带你重回青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