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李鸿龄院|市政府中国(shoushizhongguo)所谓的“大女主剧”绝对以女主人公为第一视角,以女主人公为核心人物,以女主人公的个人命运转换,成长的故事为叙事体,女主人公或
以古装剧居多的大女主戏,展示了各类女性的传奇经历,提出对社会、历史、人性、情感、规则等的别样审视、思考、追寻、反省。在本文里,笔者整理了40部古装大女主戏,并以之为样本,依托CSM媒介研究相关数据,侧重研究其播出和收视特色,本文还特别采用了comScore与微博的跨屏数据,对比这些剧集在不同终端的传播特征。
“这个女人不一般”的人设特点
什么样的女子能担纲大女主戏的主角?笔者统计了1995年以来卫视频道播出的40部古装大女主戏,观察女主角出身,乃真真是“非凡夫俗子也!”其拼搏奋斗之后的最终社会地位均是身居高位的上位者,尤其是来自“宫里的女人们”——女帝剧5部、太后/皇后/嫔妃17部、公主剧4部、女官剧4部,此外还有女将剧4部、女仙/巫剧3部、女医剧2部、女商剧1部。
这些大女主一部分来自真实的历史人物,我国古代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女性几乎都被一网打尽:武则天、太平公主、阴丽华、卫子夫、窦漪房、大玉儿、穆桂英、花木兰、班淑、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等。
甚至周莹、芈月、谭允贤、陆令萱(剧中名是陆贞)、奢香、徐长今等知名度不甚高,但在各领域做出极致成就的女子,也一一被请上荧屏,由此被普罗大众知晓。也有一部分虚构的女性,如洛晴川、甄嬛、白娉婷、白浅、凤卿尘、花千骨等,均非凡妇俗女。
笔者认为强大的人设是保证收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女主戏多为励志剧,那些女性人物身上都倾注了当代创作者的审美和三观,几乎集天下所有优点为一体,不仅貌美如花,而且富有人格魅力,精神独立,坚强坚韧,有强烈自我感,充满对命运的抗争意识,纵然历经坎坷,却不甘受人摆布,最终功成名就,代入感强,隐秘满足了当代观众“投射自我”在虚拟中追求完美的精神需求。
热门网文IP成为最大剧本来源
近年来,大量网络“女强”题材小说成为大女主戏的剧本来源。笔者统计的古装大女主戏中,原创剧本拍摄成的剧集仅占1/3,拥有IP的约有15部占近40%。
IP剧的开发是一个逐步而迅速的过程,那些获得影视版权开发的IP小说迅速在后续几年开花结果,并在2017年出现播出小高潮:源自风弄的《孤芳不自赏》、改编自沧溟水《大唐后妃传之珍珠传奇》的《大唐荣耀》、源自唐七公子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来自潇湘冬儿《11处特工皇妃》的《楚乔传》、改编于十四夜的《醉玲珑》……
IP代表着粉丝流量,代表着潜在的收视价值,这正是资本嗅到的味道。据悉,目前在拍或已杀青,排队等待上映的大女主戏也多以热门IP小说为主。曾经一炮而红的网红作者身价倍增,成为市场中的金字招牌。
例如,改编为《如懿传》的《后宫•如懿传甄嬛传》的原作者流潋紫,改编为《独步天下》的《秀丽江山之长歌行》的原作者李歆,以及正在拍摄中的改编于《天下归元》的《扶摇》和《凰权•弈天下》的作者卢菁等。
落在历史深处的时代烙印
古装大女主戏有一定的历史纵深感。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父权社会,女子要做出成就堪比登天,能孕育出这些钟灵俊秀女性们的社会环境值得考究。几乎历朝历代都能产生青史留名的女性,而以唐朝为最。笔者统计的大女主戏约三分之一的故事发生在唐朝。讲述女皇武则天生平的电视剧不下五部,演绎角度、风格品质各不相同。
“遍观中国历史,从来没有哪个时代,有如此多的女性同时投入激烈的政治角逐。武则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儿,韦皇后,安乐公主,一群女子如飞蛾扑火般前仆后继。大唐王朝,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红妆时代,正是这群风起云涌、投身政坛的红妆奇女子,孕育了一个上承贞观,下启开元的大唐中兴时代”。
发生在两汉期间的大女主戏相对较多,王昭君、卫子夫、阴丽华、班淑都成为相关电视剧的大女主。
东汉瓦解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俗称大乱世,思想自由开放,文化复杂多元,门阀士族从兴盛到衰弱,普通观众对这段历史认知度较低(除了三国故事、花木兰的故事),在我国电视剧市场中也缺乏相关重量级的标志性作品,反而成为诸多大女主戏天马行空、脑洞大开的故事大背景,代表作有《楚乔传》《锦绣未央》《陆贞传奇》《兰陵王妃》等。
独孤阀是当时外戚最多的家族,描写“一门三皇后”的《独孤传奇》目前还未开机、《独孤皇后》正在拍摄中、《独孤天下》已杀青。
此外,发生在清朝的大女主戏也不少,包括《步步惊心》《宫锁珠帘》《龙珠传奇之无间道》《孝庄秘史》《甄嬛传》等剧。以春秋、战国、秦为背景的有《芈月传》《秦时丽人明月心》《西施秘史》,以明朝为背景的有《大长今》《女医明妃传》《奢香夫人》,而《穆桂英挂帅》则发生在北宋年间、反映宋辽征战。
《那年花开月正圆》的故事背景则是在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还有些架空剧朝代并不明确,包括《孤芳不自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醉玲珑》等,成为编剧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
大平台、大容量、大阵容的播出特点
1、强势卫视频道成为主要播出平台
大女主戏如今已成卫视频道争夺的焦点产品之一,通常需重金购买,强势卫视频道成为主要收购大户。已播剧中,以湖南卫视数量为最,占约40%的比例;其次是上海东方卫视,至少播出8部,安徽卫视播出7部,北京卫视、中央台八套、江苏卫视各自播出至少4部,浙江卫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福建卫视、河南卫视和山东卫视各播出至少2部,天津卫视、深圳卫视、江西卫视、云南卫视和湖北卫视也至少播出1部。
2、大女主戏平均每部长达49集
大女主戏通常会刻画一个女性“从摇篮到坟墓”波澜起伏的一生,所需篇幅较长,大容量不可避免。影视公司购买大IP版权往往不惜重金,拉长篇幅自然有利于成本回收,因此近年来有越拍越长的趋势。
笔者统计的大女主戏平均每部长达49集(审批发行时的集数),最长的《武媚娘传奇》有82集,《芈月传》81集,《甄嬛传》76集,《那年花开月正圆》74集,《孤芳不自赏》《龙珠传奇之无间道》《大唐荣耀》也均不低于60集。
3、各阶段当红女星争相出演
大女主戏以大女主为中心,表演空间大,更能凸显主演的演技,吸引了影视圈内各个阶段当红女演员:孙俪、林心如、周迅(70后花旦),范冰冰、赵丽颖、杨幂、刘诗诗(80后花旦),关晓彤、杨紫(90后花旦)。
已播大女主戏中,孙俪、赵丽颖、刘诗诗、林心如、杨幂主演数量较多,各参演三部。范冰冰、迪丽热巴、唐嫣等人尽管仅有一部大女主戏播出,但影响力却不可小觑,未来也有更多剧目等待上市。周迅尽管在《大明宫词》中戏份不如归亚蕾和陈红,表现却相当惊艳,她主演的《如懿传》已成为2018年最值得期待的大剧之一。
收视特点:成长性良好的“粉红铁拳”
1、成长性良好,一半走出上升型趋势
大女主戏的成长性如何?有没有上升潜力?笔者发现,一半大女主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平稳型和震荡型各占1/5,下滑型较少。笔者认为,大女主戏不乏权谋与智斗,阴谋与阳谋,爱情与背叛,人物命运跌宕起伏,情节紧张精彩,更容易吸引观众持续“沉迷”下去。
收视上升型方面,《甄嬛传》《锦绣未央》《芈月传》《穆桂英传奇》《花木兰传奇》《女医明妃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那年花开月正圆》《陆贞传奇》《奢香夫人》《唐宫美人天下》《大唐荣耀》《班淑传奇》《美人心计》《西施秘史》《武媚娘传奇》等剧,呈现出逐集强劲攀升的态势,低开高走或高开高走,增势喜人。
节奏紧凑、演技再现、制作精良的优秀剧目,篇幅长反而更容易形成一种收视黏性。《芈月传》在北京、上海俩卫视首播,开局即有2.5%的总收视率,第22集即突破5%,第56集突破6.5%,第68集突破7%,整部剧虽然长达80多集,却始终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
同样的特征也出现在《那年花开月正圆》《甄嬛传》《武媚娘传奇》等长篇作品上,凸显出制作团队对于全剧颇强的驾驭技巧和编剧能力。
有些剧集如《宫锁珠帘》《楚乔传》《花千骨》《宫》《孤芳不自赏》《卫子夫》等,虽然整体收视上扬,但震荡幅度较大,甚至出现了后继乏力、收视下滑之颓势。
收视平稳型方面,《倾世皇妃》《秦时丽人明月心》《步步惊心》《杨贵妃秘史》《武则天秘史》《太平公主秘史》等剧收视曲线走势整体稳定,有的剧集会出现较大的收视波动,例如,《倾世皇妃》第29集和最后两集结局,收视线急剧拉升,但之前一直走势稳定。
收视下滑型方面,这类剧不多,笔者统计的范围内仅出现两例:《龙珠传奇之无间道》和《醉玲珑》,这两部剧属于典型的低开低走型,后续走势波动剧烈。
2、竞争性突出,七成剧集总收视率超1%
大女主戏收视效果如何?笔者统计的卫视首播的大女主戏中,有TVPRIS收视数据的有34部,其中七成剧(24部)首播收视率不低于1%,堪称古装剧中的“战斗机”。
首播总收视率超过2%的大女主戏有15部剧(超过四成)。北京卫视上海东方卫视联播的《芈月传》在TVPRIS100城的总收视率超过5%,成为超级大剧。江苏卫视和上海东方卫视联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联袂创下3.98%的总收视率,成为2017年度最热门大剧。
2011年安徽卫视、福建卫视、河南卫视和山东卫视四家卫视联播的《美人心计》、2012年山东卫视、天津卫视、安徽卫视和河南卫视四星联播的《穆桂英挂帅》、2014年湖南卫视亮相的《武媚娘传奇》,总收视率都超过了3%。
《卫子夫》《锦绣未央》《唐宫美人天下》《甄嬛传》《宫》《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宫锁珠帘》《女医明妃传》《陆贞传奇》《花千骨》等剧,总收视率也均超过了2%。
此外,这些剧集中总收视率不低于1%的有9部(占26%)。《奢香夫人》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2011年11月10日播出后,收视喜人,获得1.77%的收视率。《楚乔传》2017年6月5日起在湖南卫视22点档播出后获得1.77%的高收视率,成为当年最耀眼的暑期剧。
《倾世皇妃》《花木兰传奇》分别在湖南卫视和中央台一套播出后,收视率分别达到1.73%、1.62%。处于1%阵营的还有《步步惊心》《孤芳不自赏》《武则天秘史》《杨贵妃秘史》和《大唐荣耀》等。
有10部剧总收视率不及1%,包括《西施秘史》《解忧公主》《太平公主秘史》《秦时丽人明月心》《醉玲珑》《班淑传奇》《秀丽江山之长歌行》《兰陵王妃》《龙珠传奇之无间道》和《王昭君》等。这其中既有平台实力的差异、时段编排因素,也有需要反思的电视剧质量问题。
这些大女主戏有26部(超过六成)采用了独播方式,有13部在22:00后的深夜时段播出。值得一提的是,湖南卫视战斗力超群,有11部独播的大女主戏收视率均超过了1%,占“1%俱乐部”的四成多,其中包括22:00档播出的《宫》《宫锁珠帘》《花千骨》《楚乔传》《倾世皇妃》《武则天秘史》和《杨贵妃秘史》等剧。
从整个市场的排名来看,大女主戏竞争力亦可圈可点。有12部剧在卫视首播期间单频道同时段收视率排名第一:主要有《宫》《步步惊心》《楚乔传》《宫锁珠帘》《花千骨》《锦绣未央》《陆贞传奇》《芈月传》《那年花开月正圆》《倾世皇妃》《武媚娘传奇》和《武则天秘史》等。
《孤芳不自赏》《芈月传》《那年花开月正圆》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四部剧单频道同时段收视率最高排名第二;《花木兰传奇》《锦绣未央》《美人心计》这三部剧单频道同时段收视率最高排名第三。
观众画像:女性是忠实拥趸
女性观众一直是我国电视剧市场乃至整个电视市场的收视主力。和其他宏大叙事、严肃刚硬的题材不同,大女主戏的女主角以柔性而不屈的生命体验,燃亮了荧屏下女性的精神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情感贴近、心灵抚慰的作用,因而,女性观众是大女主戏观众群的“中流砥柱”。
笔者统计的大女主戏数据显示,无论是晚间黄金时段,还是22:00档次黄时段,除了《穆桂英挂帅》男女观众占比持平外,其他所有剧集的女性观众都占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远远超过了男性观众。
晚间首播档《陆贞传奇》《美人心计》《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甄嬛传》《孤芳不自赏》《芈月传》《武媚娘传奇》,22:00档《步步惊心》《倾世皇妃》《太平公主秘史》《杨贵妃秘史》《武则天秘史》《宫锁珠帘》《楚乔传》《花千骨》等剧,女性观众比例均超过了60%。晚间首播档《陆贞传奇》女性观众比重最高,占64%;22:00档《步步惊心》女性观众比例接近70%。
从年龄结构上看,25-54岁(60后-80后为主)的青年和中年观众成为大女主戏的观众主力。具体到不同剧目,年龄结构有所不同。例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秀丽江山之长歌行》《女医明妃传》《武媚娘传奇》《芈月传》《卫子夫》《唐宫美人天下》《花千骨》《步步惊心》《武则天秘史》等剧,以25-34岁为主的80后观众构成最高。
《那年花开月正圆》《解忧公主》《甄嬛传》《穆桂英挂帅》和《班淑传奇》等剧,以45-54岁为主的60后观众比例最高;《陆贞传奇》《美人心计》《醉玲珑》《杨贵妃秘史》和《倾世皇妃》,以35-44岁为主的70后居多;《花木兰传奇》和《奢香夫人》这两剧则是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最大。
从学历结构来看,大部分大女主戏的主流观众是初高中学历。也有一部分剧(约占1/5)观众是大学及以上的高学历居多,包括《醉玲珑》《龙珠传奇之无间道》《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大唐荣耀》《锦绣未央》《秀丽江山之长歌行》和《芈月传》等。
这样的观众结构分布,固然与电视剧本身的内容风格、女主演差异有关,也和平台一贯的受众定位有关。比如,央视所播的两部大女主戏老年人占比就相对较高。
四终端多维度跨屏传播效果
1、首播与时移相促进,多数剧不堪回首
近年来,观众的收视行为正从单一的“直播收视”模式过渡为“直播+点播、回看”的混合收视模式,时移收视率形成更多的相对于直播收视率的增量价值。笔者发现,首播收视率高的剧通常能带动尚未未收看人群的兴趣,刺激其点播回看的欲望,故而时移收视率也较高。
例如,时移收视率最高的大女主戏是《楚乔传》,2017/7/1-2017/8/1期间在CSM52城市时移数据达到1.11%,时移占比乃各剧之冠(时移收视与直播收视的比值相当于60:100),这也显示了该剧对观众有强烈点播回看吸引力。而该剧尽管身处22:00点档,但仍在TVPRIS100城获得1.77%的首播收视率!
首播收视效果更好的《那年花开月正圆》和《锦绣未央》,时移收视率也处于时移收视范畴的较高水平。《女医明妃传》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首播收视率不如前两剧,其时移收视率也相对更低些。
有些剧集固然收视率高,但口碑差,人们主动回看动力不足,例如《孤芳不自赏》虽然首播收视率均超过了1%,但时移收视率却非常低。
相比之下,一些剧集的首播与时移收视率都不高,例如《班淑传奇》《解忧公主》《秦时丽人明月心》《龙珠传奇之无间道》《醉玲珑》和《秀丽江山之长歌行》等。
2、观众规模:电视仍是最大众的传播媒体
从四部剧首播期间在电视、时移、PC和微博这四类终端的观众规模来看,电视仍然是人数最多、体量最大的媒体。就全国电视观众规模数据而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超过5.14亿,《那年花开月正圆》有4.89亿,《锦绣未央》有4.16亿,《楚乔传》超过3.1亿。
PC端观众规模较电视远远不及,但潜力不可小觑。PC端人数最多的是《楚乔传》,超过1.6亿,达到了电视人数的一半之多;《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超过3900万,《那年花开月正圆》和《锦绣未央》在3100-3200万左右,这三部剧PC端人数约占电视人数的6-8%左右。
时移收视观众人数规模较大的是《那年花开月正圆》,CSM52城近1400万,《楚乔传》(2017/7/1-8/1)超过1000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约650万,《锦绣未央》在CSM15城时移观众人数也突破了650万。
微博成为评价电视剧的重要平台,提及人数越多、提及次数越高,表明该剧的话题性越足。《楚乔传》热议度最高,累计提及人数达到237万,提及次数超过1100万次。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紧随其后,累计提及人数超过200万,提及次数超过1550万次。《那年花开月正圆》虽然在电视上风光无限,但微博提及人数仅156万,远逊于前两部剧,提及次数不足300万次。《锦绣未央》在四部剧中提及人数最少,仅60万人,提及次数不足200万次。
3、电视/PC走势上扬,时移/微博余温犹存
从这四部剧的跨屏观众/用户规模分天走势上看,不同剧目、不同终端的人数规模曲线波动规律不尽相同:电视端与PC端均呈现出逐步上扬的趋势,开始观众对电视剧认知度低,然而随着剧情展开,每天首播的观众规模逐渐增加。
时移数据显示电视剧从开始播出至全剧终结,观众规模也成节节攀升的整体趋势,首播结束后,尽管观众规模较之首播期间会整体萎缩,但观众的回看、点播行为并未结束,反而还会持续10天左右。
例如《锦绣未央》2016年12月9日电视播放结束后,次日还有110万人通过时移收看该剧,随后几日观众断崖式下滑,但一直到12月21日,时移观众还留存8万多人。
网民在微博上对电视剧的评价讨论人数走势,也会随着剧目收官而人数缩减,但呈现出迭代高、转移快的特征,这个热度基本保持2-4天就结束了,大家会丧失对该剧的讨论兴趣,转向其他最新话题,不及时移收视那么持久。
《楚乔传》首播结束后,湖南卫视白天做了重播,其微博讨论热度又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锦绣未央》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首播期间微博用户走势基本呈现上升态势,而《楚乔传》则开始就“炙手可热”,第一天反而全剧人数提及人数最多,随后急速下滑、震荡,收官当天又冲上高峰。
《那年花开月正圆》则出现了双高峰模式(9月7日和9月26日),网友围绕吴聘之死和周莹智斗胡咏梅的激烈情节,展开热烈讨论。
4、观众/用户:女性、年轻人、高学历
不同终端的观众/用户结构差别较大(电视端观众分析请见前文)。从性别比例上看,女性观众在时移数据中占绝对主导,四部剧的女性观众均超过60%;在PC端女性观众虽然仍占上风,但男女性别比例相对差别不如电视和时移那么明显,《楚乔传》反而男性观众比重极高,占约60%;微博用户有三部剧以女性为主,《锦绣未央》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女性比重超过70%,可谓绝对“大女用户剧”,《楚乔传》则男性用户远超女性。
在年龄结构上,25-35岁的80后比例相对突出,PC端较之时移更显年轻。而微博用户的15-24岁的90后比例极为突出,均超过了30%,《锦绣未央》更是直逼44%!在学历方面,时移和微博用户均以大学及以上的高学历人群为主。
口碑评价与收视效果
大女主戏播出后的口碑评价如何?笔者选取了2016年以来的12部大女主戏,统计其微博电视指数,发现有9部剧口碑评价以中立为主,《女医明妃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龙珠传奇之无间道》和《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立评价比例均不低于70%,可见观众对大女主戏大多保持中立客观评价的态度,强烈爱憎的态度并不显著。
口碑评价与收视率高低并不呈正相关关系。例如:收视率近4%的《那年花开月正圆》口碑以中立为主,收视率约0.6%的《秀丽江山之长歌行》和《醉玲珑》正面口碑值却均超过50%。然而,对于一部有明显瑕疵的电视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例如深陷“抠图”风波的《孤芳不自赏》负面口碑值高达39%,是诸剧中评价最低的。
在评价的内容上,除去电视剧名称,参演女主角基本会名列词频前茅,若是拥有流量粉丝的当红明星,或者该剧在强势卫视平台播出,会增加该剧热议度,例如《锦绣未央》中的“唐嫣”,《楚乔传》中的“赵丽颖”、《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的“孙俪”“陈晓”等。
表达对该剧标志物及情感的词频也较高,由此可以一窥博友的态度——《楚乔传》“喜欢”“期待”“爱心”,《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桃花、“爱你“喜欢”,《那年花开月正圆》“喜欢”、“流泪”、“财富”,《锦绣未央》“心疼、“阴险”、“李未央反击”,等词提及频率较高。
冷思考及小结
大女主戏乃是这两年最热门剧集类型,收视效果相对较好,成长态势基本良好,正处于上升通道和大繁荣期,广告开发价值不菲。其热播是多方市场博弈和选择的结果,如果没有特别的政策管控,热度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然而大女主戏的弊端也被迅速暴露出来,市场急功近利,创作模式同质化、庸俗化、套路化、粗糙化,清一色大制作+大场面+大阵容+大篇幅。尤其是爆款之后,市场会出现大量质地一般的类似剧目,令人耳目一新的打动人心的作品不多。
反映在数据上主要体现为扎堆上映、集中化播出,你方唱罢我登场,颇有种“急速作死、透支消费、过期不灵”的焦灼浮躁心态。
从观众收视心理而言,不少大女主戏情节拖沓,人设简单,对女性独立精神的反映停浮于表面,商业化逻辑明显,智商下线,“披着大女主的外衣”,内核却是玛丽苏或傻白甜,看多了自然会产生审美疲劳。
然而大女主戏牵动了市场上巨大的投入,作为茶余饭后可有可无式的消遣,毕竟聊胜于无,这一点从口碑评价多以中立为主可见一斑。
笔者认为真正的大女主戏应该依托女主角自身精神成长来取胜,她们不仅仅拥有男性的爱情爱慕爱怜,更是拥有广阔而豁达、独特而恣意、不屈而丰富的成长经历和人生体验。
还有一大波大女主戏在路上:《赢天下》《扶摇》《独孤皇后》《独孤传奇》《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芸汐传》《蔓蔓青萝》《延禧攻略》《大明皇妃孙若微传》和《香蜜沉沉烬如霜》……均是以女性为中心,大IP+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貌似热闹,然而是否创新出彩,是否能够播出、以什么方式播出,收视效果如何,尚未可知。
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长按二维码,关注节目一线,获得更多一线干货
合作请联系 微信:Ventisland
投稿请发至 邮箱:jiemuyixian@vip.163.com
原创稿件转载请务必联系授权。如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后台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