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飞是个有温情的人,但他坚持认为自己欣赏残酷。奇怪的是,二者在他身上好像并不相悖。一如他笔下民国时繁华柔软的上海,鲜血与死亡却稀松平常。他凭着对文字的天赋和执拗,瞬间改变了既定的潦草杂乱的生活。误打误撞地进入编剧圈后,从《旗袍》开始,短短几年,《旗袍2》《大西南剿匪记》《从将军到士兵》《太平公主秘史》《铁面歌女》《代号十三钗》《隋唐英雄》《花红花火》《麻雀》,一部又一部作品在屏幕上逐一呈现。他已然深陷其中无法抽身,这当中,属谍战剧陷得最深。海飞说这种感觉就像喝一盅温温的绍兴黄酒,几口下去,灯光柔美起来,眼神迷离惬意,微醺的悠然自得,正是时候。
“《麻雀》是这个系列中的一个重要作品,它不光展现那个时候惊心动魄的革命往事,也传达了这样一种‘惟祖国与信仰不可辜负’的精神。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对于谍战剧,海飞喜欢内敛与沉稳,喜欢不动声色的慢,喜欢那种暗流涌动的惊心动魄。2011年的《旗袍》想必大家还记忆犹新,海飞坦言那是一部精湛的展现人性复杂的谍战作品,“它有一个十分结构牢固的故事框架,以及复杂而干净的人物关系。信仰无疑是这个剧的灵魂,这种看似没有由头的坚持,动力来自于内心的最深处,于无声处,荡气回肠。”
五年后,还是海飞,还是谍战剧,还是上海滩,还是和极司菲尔路76号有关,看似相似的一切,其中蕴藏着不同,它叫《麻雀》。这是一场海飞精心设计的触及人性深处的信仰大救赎,会有旧上海明媚而苍凉的阳光直射进来,平静的缓缓的节凑,“陈深”的剃头刀偶尔能反射出刺眼的余光,一切波澜不惊。然而若无其事的寻常背后,是无尽的暗流涌动、惊心动魄、你死我活。宰相、麻雀、医生,这些幽灵一样的代号们,他们或沉默、或轻佻、或端庄的暗战在汪伪时代的上海天空下,他们从容赴死的那一刻统统明白,民族已经到了存亡时刻,我辈只能奋不顾身。
在这部作品中,海飞用了“麻雀”二字作为名字。在他看来,尽管麻雀在飞禽中是属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种,但是他觉得“麻雀”两字里,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它普通而平凡的像共产党人,前赴后继。麻雀,是能叫得响亮的。所谓‘一切潜伏都是人性的潜伏’,所以这必须是一种不起眼的暗流涌动的符号。作为一部谍战剧,《麻雀》最为贴切。”
“这是一部概念感很足的谍战剧,是有自己独特的‘海飞烙印’的。”
而《麻雀》也是由一部中篇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从四万字的小说到将近七十万字的剧本,海飞说这里面有大量的内容需要扩充。“如今回头看,我发现《麻雀》的剧本虽然增加了不少的容量,最重要的是增加了十多个惊心动魄事件。各种烧脑的桥段,各种惊心动魄的设计都需要整体把握和创造。我本人又特别喜欢追求新和鲜,总是在避免重复,所以,《麻雀》剧本的创作确实花费了我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我常常在码字特别顺畅的时候,按捺住小小的激动,停下来小酌一会儿。我甚至可以想象观众看到一些精彩桥段时那种痛快的感觉。”
如今回忆起当时的创作经历,海飞依旧很兴奋,好似那段时光又重新回到眼前。海飞接着说道:“但是大的格局和走向,以及最基本的人设,和中篇小说原著几乎没有走样!这意味着,《麻雀》的小说提供了一个十分牢固的,并且有利于剧情生发、发展的人物设定和故事框架。所以,在改编剧本的时候,就会相对的‘水倒渠成’。这或许与我小说家和编剧的双重身份有关,所以写的小说基本上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大纲。我相信这和别的可供影视剧改编的小说有很大不同。”
“上海仅仅是一个故事的发生地,也就是说舞台。我相信有一天我的创造力会减弱,但肯定不是因为我经常写上海而减弱。有时候,上海仅是一个符号,和故事本身的精彩程度有关系,但关系不是特别大。”
无论是热播过的《旗袍》《旗袍2》《代号十三钗》,还是已经或即将被改编为影视剧的小说《麻雀》《捕风者》,海飞总是把作品设定在上海,这也足见他对上海的情有独钟。
回忆起在上海逗留过的童年,海飞始终有一种无法出戏的情感。“当我在三维电子地图查到曾生活过的龙江路75弄早就成了一片林立的高楼时,我不愿站在高楼的面前,甚至觉得自己像个失魂落魄的流浪汉。所以我要做一些补偿,要把上海写进我的故事里,做一次文艺创作上的主宰。”
海飞说,他喜欢《上海滩》的歌词,“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而在浪奔浪流里,他发现了一个特殊的时期,就是汪伪政权时期。那是一个特别奇怪的年代,是一个漂浮着的年代,也是上海的“孤岛”时期。“这个年代和我现在身处的焦虑的时代,略有相同之处。沦陷后的上海仍有着她沧桑的美丽。精致的呢子大衣,旋转的舞厅,高档的咖啡馆,有人的地方就有欢娱。我觉得那时的人们,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场电影。那时的麻雀也是,它栖在屋檐上时,一定望着这座沧桑而繁华的城市百感交集。”
于是,海飞变成了旧上海茶馆里,一个老到的说书人。他的眼神扫过听客,醒木的声音响了起来,接着是他滔滔不绝的南方口音。他说《旗袍》里的关露萍,身姿曼妙,穿着名贵的九凤旗袍款款走来,好似浣纱女西施,一身抵得百万雄兵。他说《麻雀》里的陈深,爱人死时他装作不认识;同志死时他装作无所谓,那么敢爱,爱得热烈;那么敢死,死得从容。他还说千千万万个与汪伪特工机关之间展开各种殊死较量的甲乙丙丁,在旧上海迷情温柔的气味里前赴后继,永垂不朽。
“在我看来,文学与影视一直都是相互依存着一路前行的,犹如不离不弃的生死兄弟。”
“左手小说,右手剧本”是很多人对海飞的评价,他也乐此不疲的游走于这两者之间。“其实,我是写小说出身,并且十分热爱写小说。”海飞说着,“我常沉浸在小说语言的细腻和粗犷中,感谢这个世界到底还有一个能叫我自由驰骋的天地。在写剧本以前我就写过大量的小说,我想我会继续,在我眼里,好的小说是可以跨越年代和生死的,它经得起回望和把玩。并且,写小说也是为了更好地为剧本创作做准备,而写剧本,也是为了给写小说做经验积累,教我做一个更好的说书人。”2016年,海飞的小说《长亭镇》《秋风渡》陆续登陆上《十月》《人民文学》《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等知名文学刊物,而《惊蛰》已经完成。看上去,海飞在影视剧创作的同时,也难舍他浓得化不开的“小说情节”。
看过海飞谍战作品的人都会深刻的感觉到,他的作品不是写谍,而是在写人丰富的内心。海飞坦言所有的小说与影视作品,其实都是在写人丰富的内心,不然也不可能被读者和观众所接受。“我觉得自从有了人类,那些爱恨情仇就一直在生长和延续着,从未改变。包括世俗功利,包括迎来送往,包括爱恨情仇。我一直认为,人生的美好是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而且短暂的,所以我们期待各种事件的发生,然后经历。这和许多人渴望旅游没什么两样,四处奔走是因为我们其实从来都不可能有来生。正因为人有许多的欲望,所以人的内心会越来越丰富。”
对于每一位作家都寻求的创作灵感,海飞说他所有的故事都是层出不穷的,只要你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不那么枯竭。很多时候,时间、地点、人物仅仅就是一个大舞台。所有的核心就是故事本身有多么精彩。“其实我们面前是一个个不同的故事,而讲述故事者的精彩与否,影响到了这个故事是否成立。也就是说,我们面前放满了石头,你怎么样去发现一块玉,要凭你的眼光。故事万变不离其宗,讲得最精彩,也不能忘了我们首要的是讲人性。而灵感,其实不存在。不过是你无数次的想象,探寻,努力工作中其中一个剧本方向而已。”
从《旗袍》到《麻雀》,五年一梦,是海飞延续至今的谍战长梦,或者说是他经久不息、乐此不疲的最美好的编剧时光。而接下来,关于上海旧警察故事,关于石库门故事,关于重重谍影,或者涉案剧,传奇剧,都将会是《麻雀》之后的一个又一个延续。既惊心动魄,又温文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