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小成本电影的异军突起,国外3D大片的强势冲击,再加上独立电影的暗流涌动,无疑给国内电影市场营造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
首先,是一系列的“杜拉拉“产品,从书刊,话剧,电影,电视剧一直到广告植入,完全是精打细算的。电影本来的成本是3000万,后来光植入广告费的赞助就有2000万,这样成本以下降到了1000万,而与影片巨大的票房收入相比,这就不值一提, 影片上映第一天的票房就达到了850万!
照此说来,”杜拉拉“已然成为了一个”品牌“,一个巨大的商业资金链条,在源源不断的制作价值了,而且,投资方从一开始就没有把“杜拉拉”当成一个皇帝女儿,而是让她成为一个吸金的工具了。杜拉拉图书的销售额就已达“将近一亿”了,话剧全国巡回演出,票房已过3000万,并且植入了各大名牌的广告,而电视剧已经做好的大捞一把广告费的准备了。
再回到电影本身,夸张一点的说,《杜拉拉升职记》就是一个加长的有剧情的广告联播了。显然,观众们对这一点是十分厌恶的。可是借用一下胡坤的话:“所有爱看书的人都不免去看一下同名的电视剧或电影,好不好看,重要么?”影片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广告,以至于观众甚至形成了慧眼识广告的习惯了,各大国际服装品牌的纷纷加盟 ,让电影制片方转的盆满钵溢。能把生意做成这样,也亏了制片方下了很大决心啊,一开始就没打算评论界的认可,他们想得到的,只有钱。
这样的一种商业操作,可以称之为“做局”,用监制张一白的话说。的确,商业运作一直贯穿始终,从小说的改编,演员的表演,植入各种道具服饰,最后是影片的宣传都贯彻了“一切向钱看”的宗旨。这种做局,就死一个“卖”的过程,他把电影的市场看的清清楚楚,不管你导演多大牌,拍出来的电影没人看是不行的,到头来还不是自己负责。并且他把那些所谓的评论家的话没有当回事,这样一部商业电影注定不会得到他们的认可与支持,所以不如下狠心商业到底。这样,做局是选择了商业的成功,既然有了选择就有了失去,不过名声上的失败总比评论上的批评来的温柔点,因为一旦商业败走麦城,导演最终也会受到各方面的批评啊。
徐静蕾作为一代“玉女”,这次来了个彻底打转型,变成了“欲女”。不过从表演上看,徐静蕾的确是大不如前了,这归咎于影片本身的限制还有演员自身的退化。同时,这也是影片的一个卖点,徐静蕾与黄立行的一段床戏成为了本片的最大看点,再加上充斥着名牌与豪华跑车的奢华生活,定会大大吸引处于创业期或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人的眼球了,而得到了社会主流力量的票房,又何愁不会赚钱呢!
再来说影片的广告出现的问题,就是植入广告太过僵硬,大幅的广告画面,从头到尾的立顿红茶,联想的招牌从室外一直延伸到每个人的小本本,还有马自达,已经有一辆马自达了,又来了一辆马自达。可笑的是“益达“,先是放在车窗左边,一会又是右边,最后又没有了,这段戏是王伟和玫瑰在车上,难不成两个人来回的嚼?还有就是,杜拉拉10分钟下来换了上百套衣服,而且全是国际一线名牌,每一套都赶上她好几个月的工资,这些钱哪来的呢?
电影的商品特性大大的被强化了,这部电影展现给大家的就是一个购物指南了。可是,谁又能说它不好呢,有本事,自己也去拍个卖钱的来,国内电影市场,就需要这样的作品不是的来给市场升升温,这样国内电影才不至于太冷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