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死机2》都看了吧?
期望有多大,崩盘就有多劲:
第一季9.2,第二季直扑6.8。
最近还有能打的科幻剧么?
肉叔还真给大家物色到一部。
亚马逊出品,豆瓣开分8.0,卡司随拎一个都是演技派:
摩根·弗里曼、安妮·海瑟薇、海伦·米伦、安东尼·麦凯......
这剧有个最大特色:
独角戏,每集单靠一个角色扛起剧情。
听这设定,感觉像催眠神器?
这么想的人就亏大了——
你将错过一次身临剧场般的,沉浸式科幻体验。
芸芸众生
Solos
七个独立故事。
每个都是不超过三十分钟的小体量。
先说肉叔心水之一的第一集。
主角利娅(安妮·海瑟薇 饰),是一名三十来岁的物理学家。
整天埋头在暗不见天日的地下室,研究时空穿越。
研究已经搞了好几年,实验做了10620次。
统统失败。
刚开始,利娅满腔热血。
扬名立万,拿诺贝尔奖,打破物理学研究领域的性别壁垒......
都幻想过。
但,中途发生了一个变故。
让她做研究的初衷,渐渐变了味。
利娅想利用时空穿越,逃到距离现在五年后的未来。
为啥非得是五年?
和刚才提到的变故有关,利娅的母亲不幸患上运动神经元病。
五年,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按照医生的预判,这个数字是她母亲仅剩的寿命年限。
说白了。
利娅想撂挑子,两手一甩走人。
不孝吗?倒也谈不上。
当年变故发生后,利娅放弃学业搬回家,昼夜不停地照顾母亲。
无数的检查、手术和临终祈祷,日子过得是度日如年。
我需要她成为过去
这样我才有未来
这就罢了。
母亲的状况非但没有好转,还越来越糟。
中国人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这句话与其说是对子女的指责,不如说讲的是一种生活的无奈。
再血浓于水的爱。
也禁不起实实在在、而又无休无止的身心俱损。
利娅无法“解决”母亲的重病。
她做了个无情的选择:自救。
机会来了。
没想到,第10621次,竟然实验成功。
利娅和五年后的自己通上讯号。
这一通,带来的全是好消息。
未来的利娅是如此的完美。
不仅看上去精气神倍儿棒,事业也一飞冲天......
真就拿到了诺贝尔奖。
再拿现状拎出来对比,就一个“惨”字:
脾气暴躁、蓬头垢面、一事无成。
加倍的凄凉。
此情此景,换作你,怎么选?
留下照顾母亲?
还是按下略过痛苦的切换键?
利娅恨不得立马扛起行李出发。
从未来的自己那,她拿到五年后的时空坐标。
输入、启动、等待穿越——
这就HAPPY ENDING了?
不,反转才刚刚开始。
利娅没穿越到未来,她还在这破地下室。
更加吊诡的事情发生了。
一副更年轻的面孔出现在面前的屏幕上——
过去的利娅。
坐标输入错误?
不,这就是个错误的坐标。
一个小细节。
当利娅和未来的自己对话时,母亲打来了电话。
注意背后未来利娅的表情——
前一秒笑眯眯,后一秒立马神情大变。
来者不善。
倒回去复盘。
10620次实验都告吹,怎么偏偏10621次就能成功?
是上万次失败终于滴水穿石,还是有更强劲的“对手”捣鬼?
这人,会不会就是未来的利娅?
果不其然。
为了阻止穿越,未来的利娅在其间玩了把小诡计。
动机是啥?
肉叔就不剧透了,内里玄妙给各位留个鲜。
看到这。
你大概已经觉出这剧的不同。
比起《爱死机》系列,它的路数更接近《黑镜》系列。
全剧不见五花八门的科幻元素。
科幻只是一层轻巧的外壳,是吸睛的戏法。
剧中的未来元素
但它又还不同于《黑镜》系列对科技与人类关系的思索。
在《芸芸众生》这。
科幻是点睛的妙笔,存在是为它的内核服务——
与角色共情的情感体验。
这体验的立意不大,无非是一些个体共通的情绪困境:
逃避、恐惧、麻痹、自我否定……
问题来了。
独角的设定,天然令人把它和单一联想到一块。
这剧如何玩出花样,打破观众的固有印象,让观剧过程变成沉浸式的情感体验?
咱们慢慢说。
市面上,这类剧集并非独此一家,但绝对算稀有。
最近的一部。
是去年大火、赵薇监制的女性独白剧《听见她说》。
每集由一名演员出演。
借由角色的独白,探讨容貌焦虑、大龄单身、物化女性等等题目。
至今在探讨女性话题时,仍旧是各路媒体的宠儿。
其实。
它翻拍自英国BBC在2018年出品的《她说:女性人生瞬间》。
说到BBC就有意思了。
它几乎称得上是独白剧的重要产户。
除了《她说》。
还有《酷儿们》《新喋喋人生》......
大部分观众耳熟能详的独白剧,都从它那儿产出。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独白。
演员没有对戏的对象,他们直接对准摄影机镜头讲述。
《新喋喋人生》
换句话来说,观众就是他们讲述的对象。
观看这类独白剧时。
对观众来说,观感好比在看一个老友喋喋不休地向自己讲故事。
亲切。
所以更易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
但它也有个毛病。
独白讲得好,是故事。
要讲得不好,便成了自言自语的情绪发泄。
《听见她说》 第一集,更像是自言自语的情绪发泄
好与不好怎么区分?
关键在演员对角色的把控。
《芸芸众生》不同。
它没有采用独白剧的形式,而更像是单人的剧场演出。
与观众的互动,省去,更加单一。
说得通俗一些,这种单一也要求——
演员必须与角色合二为一,成为角色本身。
才能完美演绎角色的内心世界。
对演员能力的考验,丝毫不输于独白剧。
就拿第三集来举例。
这集讲述了一名叫做佩吉的老妇人,她在六岁时丧失双亲。
自那时起便带着心理创伤度日,难以自愈。
她年轻时姿色不俗。
遇到真爱时,却不敢放手去爱。
最终抱憾终身。
老年时。
也因无人依靠,常常被社会无视。
在她71岁的某天,电视上的一则招募广告吸引了她:
招募老年人大胆探索
前往宇宙可探知的最远边际,前往无人踏足的星辰大海
第一次。
她感受到“被需要”的滋味。
这是奥德赛航天公司筹划的隔离研究。
报名成功后。
参与计划的人将各自踏上独立的宇宙飞船,去往太空。
但,永不返程。
说难听点,不就是自掘坟墓吗?
佩吉知悉,但她仍然义无反顾地递交了报名表。
生命终结之前,要为自己勇敢无畏一次。
但代价难免高昂了些。
这集充斥着大量的长镜头。
而且,整整三十分钟几乎全是怼脸杀的近景特写。
演员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在荧幕上展露无疑。
一丝不对劲,足以导致观众脱戏。
佩吉的扮演者,是“女王”海伦·米伦。
在这,她又一次贡献出绝佳演技。
完美演绎了这一脆弱失落、而又豁达幽默的角色。
细心观察会发现。
剧中每一集都是不变换的单一场景。
而且。
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闭塞的室内空间。
第一集,是不见天日的地下室。
第二集,是安静的会客厅。
第三集,是封闭的太空飞船。
第四集更绝,是逃不出的森林别墅。
发现没?
独角的设定、不变化的场景、闭塞的室内......
在《芸芸众生》里,有股把单一形式用到尽处的意味。
肉叔认为,这是制作团队故意而为之。
当然,不排除预算问题
它有两层用意。
第一层是功能性的。
当眼花缭乱的元素消失,观众的反应是什么?
把目光投向剧的核心——角色的台词和肢体语言上。
换而言之。
这是连接角色和观众的一种有效方式。
吸引注意力—进入故事情境—引发情绪共振。
从而,使观众获得沉浸式的情感体验。
密闭空间、单一元素、强烈的色彩对比,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角色身上
第二层是它藏在其中的隐喻。
想想看。
在闭塞空间里的孤独个体,像不像疫情下人类的普遍状态?
因为居家办公等等隔离措施。
大部分人经历了一段独处的日子。
从前我们或许能以忙碌为借口,逃避对独处的恐惧。
但这一次,不得不学习面对。
想过吗?
当你恐惧独处。
其实恐惧的是未经人设包装过的自己。
如果我随心所欲
那我还是否......依然有用
这个自己。
或许不够善良、不够无私、不够慷慨......
但也许,只有接纳这些阴暗面的存在。
才能完整认识自身。
想从母亲的重病中脱身,逃向未来的利娅。
通过未来、过去的两个自己,看清她真实的内心。
故事结尾。
她在逃避、承受、终结三个选项中,作出抉择。
剧中的每个人物。
也都在与自我的交锋中,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说来。
《芸芸众生》其实是借由故事,向观众的灵魂深处抛出拷问——
正在看剧的你呢?
能否面对真实的内心,对自己坦诚?
编辑:蛋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