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是薛家的谎言,在茫茫大士化身的癞头和尚眼里连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爱情都是冤孽,掺杂了世俗功利的姻缘更是孽债。
“金玉良缘”其更深层的含义是商贾(金)和权贵(玉)的勾结,这也不是薛姨妈的原创,薛宝钗父亲就是靠“金玉良缘”发家的。
薛姨妈她只是抄袭利用了一下,想要继续靠攀附权贵。薛姨妈编故事并且负责宣传,薛宝钗负责执行,连丫鬟莺儿也要当托儿,负责打边鼓,唱双簧。
但是她们多年的苦心经营,被呆霸王薛蟠一句话就轻易戳穿,薛蟠说:“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
薛蟠是个“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净说大实话,薛蟠说“金玉良缘”是薛姨妈跟他说的,绝口不提癞头和尚,足以证明“金玉良缘”的源头就是薛姨妈。
而且薛姨妈编故事的水平实在太烂了,居然用茫茫大士化身的癞头和尚来做幌子,编造出金锁和吉利话的谎言,更加显得拙劣且漏洞百出。因为《红楼梦》中一僧一道既不是管姻缘的月老,也不是送祝福的圣诞老人,而是想要度化众人早日得道的神仙导师。
他们不会在明知道宝玉结局的情况下,去故意干涉薛宝钗的姻缘,把她往火坑里推,也不可能用黄金这样的俗物,更不会送给什么吉利话,祝福她和宝玉“不离不弃”。
简单来说就是:一僧一道都和薛宝钗没什么深仇大恨,犯不着为了打击报复她专门挖一个“金玉良缘”的坑,损人不利己的败坏自己的修行。
薛蟠只知“金玉良缘”不知癞头和尚,薛姨妈谎言拙劣,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不管是按照薛姨妈说的“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还是莺儿说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句话“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在这一场谎言中和尚永远都是“金玉良缘”的缔造者。
按照薛家的设计,剧情大概是这样的:薛宝钗小时候,来了一个癞头和尚,给了她一把黄金长命锁,还送了她一句吉利话“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还告诉薛姨妈薛姨父说:“这个女孩子长大了要嫁给一个有玉的男人做丈夫”。
如果真的是这样,薛家正常会怎么做呢?通常有两种情况:
其一,就是不信,觉得和尚瞎扯。毕竟薛姨父培养宝钗读书知礼,将来是要选秀进宫,或者嫁给高门望族提携兄弟娘家的,难道机会来了,会因为对方没有玉就放弃吗?那不可能。
其二,就是深信不疑。宝钗比宝玉应该大了不止两岁,姑且按两岁来算,她小时候宝玉还没出生。但是薛姨父还活着,他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女儿非同凡响,是天命之女。
将来这个有玉的女婿,没准就是皇帝,毕竟皇帝是有玉玺的。再不济也是个王孙公子,贵族后裔,因为在古代传统文化中,“金”代表富,“玉”代表“贵”的意思,薛家有百万财富,宝钗将来匹配的带玉的男子必然也不是寒门穷酸。
也就是说“玉”不仅可以指代实体的“通灵玉”,还可以指代贵族的男子,或者有功名地位的人。
比如《水浒传》中鲁智深圆寂前的一首偈子写道:“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金玉指代的就是富贵荣华,鲁智深了悟得到,把金玉都视作是束缚捆绑。
从薛家后来的做法来看,假设金锁和预言都是和尚说的,薛家是深信不疑的。否则不会让宝钗天天带着沉甸甸的金锁,上面还特意錾上了那八个字。
就连宝钗本人都是很相信的,要知道她可是不爱富丽闲妆,花儿粉儿,住着雪洞般屋子的姑娘。可是却天天带着一个俗气的大金锁,这其实也很讽刺。
那么既然薛家这么在乎“金玉良缘”,那么这个给宝钗送金锁送预言的和尚自然也经常被提到,薛家人肯定是无人不知的。薛蟠作为宝钗的大哥,是父母之外,对宝钗的婚姻有决定权的人。他肯定对这件事很清楚,根本不需要等薛姨妈告诉他。
在三十四回,薛蟠因为宝钗护着宝玉误会他的时候,他想要用“金玉良缘”的事情来怼宝钗,他应该这么说:“那个癞头和尚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知道自己将来非他不嫁,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然而并没有,事实就是薛蟠半个字没提到癞头和尚,好像完全不知道这码事,也不知道癞头和尚这个人。他只说是薛姨妈告诉他“金玉良缘”的事情。这就很不正常了,薛姨妈对跟王夫人等人宣传也就罢了,怎么还跟自己儿子也要亲自通知?
以薛蟠薛家长子的身份,又比宝钗大几岁,更比莺儿还要大许多。嘴巴大又爱八卦,此时又想要怼宝钗急了眼,不可能知道癞头和尚的事情不说,只说是薛姨妈告诉他“金玉良缘”的事情。
而且后来宝玉魔魇的时候,癞头和尚再次出现。如果说薛姨妈作为女眷没有看到,那么薛蟠当时也是在场的,他要是听说或者见过癞头和尚,肯定不会毫无反应。
但是作者没有给过一个字的描写,就算当场不好意思说,事后母子三人在家也没有半句提到这个癞头和尚。
这更加充分地说明“金玉良缘”根本与癞头和尚毫无关系,薛家人根本没见过癞头和尚,这不过是一个谎言。
“金玉良缘”是薛姨妈在宝钗选秀失败后,受到了宝玉衔玉而生、“冷香丸”的来历、林黛玉年幼差点被度化出家、以及风月传奇才子佳人戏文中的情节,混合编造出来的一个庸俗拙劣的谎言,想要谋取和宝玉联姻,永久的抱住贾府的大腿,保持自己的荣华富贵。
《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最初就是从薛姨妈嘴里说出来的,她的原话是这样的: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
《红楼梦》中衔玉而生的只有贾宝玉一个男人,薛家的“司马昭之心”十分明显。如果不是还想赖在贾府求庇护,如果不是阶层身份差异太大怕贾母贾政不同意,估计早就直接提亲了。
那些为宝钗辩护,认为她看不上宝玉,不图谋“金玉良缘”的读者们,那么请问你们认为薛姨妈所谓的“有玉的”人是贾琏吗?
毕竟书中除了宝玉之外,就只有贾琏带着九龙玉佩了。可是贾琏已经结婚了,但是贾琏王熙凤夫妇都很瞧不起薛蟠,宝钗也不能去做二房,贾琏被揍得爬不起来,薛家问都不问。
只有宝玉,不仅薛姨妈对他关怀备至,宝钗也对他颇有情意,十分肯下功夫和他培养感情,不管寒天暑热都去宝玉屋里十分勤快,笼络收买他的大丫鬟和心腹小厮,连不入流的三等小丫鬟都十分熟悉;就连薛蟠也在刻意的结交笼络宝玉,有了好吃的专门单请宝玉。
如果说宝钗对宝玉没想法,可能宝钗自己都不信,她看不上宝玉没关系,她自信可以改造宝玉成为自己想要的丈夫,所以才不厌其烦的规劝宝玉读书科举,仕途经济。只要宝玉是荣国公府的贵公子,就算他一辈子没出息,她也是想要嫁的。
所谓“金玉良缘”从来也不只是指金锁和通灵玉,而是指薛家和贾家,是商贾和权贵的结合。
因为她更在乎的明显是宝玉妻子的身份,是宝玉背后贾家的势力,这对她才是真正的东风。可以“借”着来“送”她上青云,从底层的商贾乡绅之女平步跨越为高高在上的贵族少夫人,庇护哥哥薛蟠,提携薛家的产业都不在话下。
退一万步讲,如果真的是癞头和尚给的金锁和预言,可宝钗真的看不上宝玉,薛家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家破落了根本攀不上贾宝玉。他们完全可以从“玉”的引申意义上去理解,求着王夫人和贾母,以及王子腾家帮忙,尽可能给宝钗找一家门第好的一点的婆家。
只要是贵族世家,就算是没落了,或者是庶子,也算是王孙公子,相比有钱没官职的薛家已经十分尊贵了,也算是一桩“金玉良缘”。
可是薛姨妈并没有这么做,从宝钗十四五岁进贾府,到八十回结束都快二十了,迎春出嫁,湘云订婚,探春都有官媒婆来提亲了,可是宝钗的婚事依然没有定论。
她们在打什么主意,难道不是很明显么?贾母说宝玉不该早娶,差不多二十岁也就不算早娶了,宝钗再耗上两年,俨然是高配版傅秋芳,为了攀附权势,高不成,低不就,耽误成大龄剩女。
薛姨妈在贾府搞得这一个“金玉良缘”毫无新意,十分拙劣并且没体面。就连王夫人也没有公开表态支持回应,贾母、贾政、王熙凤等更是完全不当回事,从来未见提起过,更别提支持。
但是,从林黛玉和贾宝玉因此争吵闹矛盾的情况来看,“金玉良缘”的传播范围还是很广的,贾府的下人们大概也都知道。所以平时他们如何看待薛宝钗母女就可想而知了,怪不得宝钗要费尽心血地去打点众人,给自己树立端庄有礼的形象。
否则,以贾府的下人们“一颗富贵心,两只体面眼”的势利,还不知道私下里把薛家母女议论得如何不堪。毕竟薛姨妈一个寡妇带着一对成年儿女常年住在姐姐姐夫家就不妥当,而且女方上赶着男方议论婚嫁,更是很掉价的行为,而男方的父母长辈都不理睬回应就更加丢脸了。
薛宝钗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笼络所有的下人。就连大观园搞承包,那些婆子们也都不领她的情。因为这些老人精都很清楚,自己的主子是姓贾,不是姓薛的。所以夏婆子才会在莺儿采花折柳的时候半点情面都不留,骂得格外难听。
又因为贾府的下人们和史家、王家也都是联络有亲的,参考史湘云带着婆子们来贾府,她吩咐众人“你们不必跟着,只管瞧你们的朋友亲戚去,留下翠缕伏侍就是了。”众人听了,自去寻姑觅嫂。
可以进一步推测,“金玉良缘”这个传言很可能被当做一个笑话一般被传来传去,京城的达官贵人家里也有可能听说过。所以薛宝钗才会在后期几次出去参加王子腾家的宴会,又拜见南安太妃、北静王妃等,见了许多王公贵族的夫人,明明她看上去自身条件那么好,却无人问津。
没落商贾之家出身,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限制,但是背后有贾家和王家,薛宝琴都能沾光和梅翰林的儿子联姻。薛宝钗就算嫁不了尊贵的嫡子,庶子总还是配得上的。
可惜,一旦人家稍微一打听,知道了薛家在贾府搞什么“金玉良缘”的事情,就会觉得薛姨妈母女心机深沉,贪心不足,不顾体面。再加上薛蟠的人命案子,薛宝钗想不剩下都很难。
薛姨妈自作聪明地搞出“金玉良缘”属于弄巧成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白白把优质资源薛宝钗给浪费了,甚至还降低了她的身价。
《红楼梦》中一僧一道只会度人救人,不会做媒,更不会缺德作孽
《红楼梦》中开场以神仙身份出现的“一僧一道”分别是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他们在凡间的化身是癞头和尚和跛足道士,特征是十分明显的。
癞头就是癞痢头,俗称秃疮,头癣,一片一片的,和尚是光头,长了癞痢自然非常明显,以至于直接被称为“癞头和尚”,跛足道士就很好理解,就是脚跛,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
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
这两位神仙在凡间的化身充分向我们展现了啥叫做“色即是空”“空相无分别”,越是成仙得道的高人,越不在意外表象,他们肆意谈笑,游戏三界之中。
在书中,这一僧一道不仅把顽石引入凡间,更是要帮助宝玉、黛玉等一干下凡历劫的神仙渡劫,他们每次出现都是在救人、度人。
英莲三岁,僧道想要度她出家,可惜甄士隐不舍得,英莲被拐被卖,给薛蟠做妾,被夏金桂欺负死,一生命运坎坷悲惨;
甄士隐失去女儿,家财散尽,晚景凄凉,生不如死。僧道一起出现唱了一首好了歌,把甄士隐度化出家;
黛玉三岁,癞头和尚要度她出家,林如海夫妇不肯,和尚只好留下警示,要一辈子不能见外亲也不许哭,才能平安过一生。黛玉父母双亡,寄居贾府,辛酸还泪,抑郁悲苦早逝;
贾瑞生病,跛足道人送来风月宝鉴,叮嘱他只能照反面,不能看正面,三天包管能好起来。是贾瑞自己不听话,不知悔改,枉送了小命。
宝玉被赵姨娘买通马道婆施魔魇,差点儿活不了,又是癞头和尚前来帮忙持诵通灵玉,救活了宝玉和王熙凤;
尤三姐死后,柳湘莲混沌痛苦,又是跛足道人前来点化他,大彻大悟,飘然出家而去。
《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扮演的是书中人物的救赎者的形象,他们是真正的上帝视角,从一开始就认为石头是个蠢物,痴情风月都是冤孽,书中的痴男怨女也都是“一干风流孽鬼”。
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
在已经成仙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看来,神瑛侍者、绛珠仙子,以及一起下凡历劫的神仙,都是境界不够,需要进一步深造的。《红楼梦》中男男女女所痴迷的情爱,或者功名利禄,荣耀浮华,都是“相”,是虚妄。
他们作为已经得道的人,跟着下凡来是充当的精神导师的工作,目的就是“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
一僧一道在凡间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少,因为从修行的角度上讲,历劫修炼全靠自己,只有转变自己的世俗欲望和认识,才能真正了悟解脱 。面对神瑛侍者、绛珠仙子等一干风流冤家,一僧一道只能适时地给提醒或者点拨一下,并不能用超能力去改变他们的命运,也不能擅自去改变历劫难易程度。
否则就不能算是功德了,而是作弊,所有人的历劫也将变得毫无意义。
比如一僧一道度化英莲和黛玉,其实都是虚晃一枪,走个形式,明知道她们的父母是不可能同意的,所以他们只能给出建议和预言,也就离开了,这其实是一种形式上的试探,考验他们历劫的心志是否坚定。
或者他们也会在主角遭遇重大困难的时候,出手帮助一下。比如宝玉魔魇,眼看要领盒饭,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历劫就要失败,癞头和尚就来救他,但是他也没有用自己的法力直接去治好贾宝玉,而是唤醒了通灵玉,让通灵玉治好了贾宝玉。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一僧一道的身份注定他们只能度人救人,目的也是为自己积累功德,招收新徒弟。
那么薛宝钗何德何能,竟然让他们操心起姻缘大事来?而且“金玉良缘”结局注定悲剧,岂不是等于在客观地给宝钗和宝玉制造冤孽?
所谓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祝福也没有实现,结局宝钗被宝玉离弃守寡,还很可能在雪地里凄惨冻死。
这完全不符合一僧一道在《红楼梦》中的神乎其神,救苦救难,度脱冤孽的形象。请记住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上帝视角的,知道所有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他们明知道宝玉的结局,也知道所有人的结局。完全没有必要专门给薛宝钗去送一把金锁,捏造一个注定悲剧的“金玉良缘”,说一句自己打脸的吉利话。
这种客观制造冤孽的行为,不仅不会帮助宝玉得道,还会让他们“度脱众人,积累功德”的目的被毁灭,他们俩才不会这么闲的难受,为了一个不是主角的女子,做败德损人又自己打脸的事情,落得末了白忙活一顿,图啥呀?
更可笑的薛姨妈这个没文化的,仿照才子佳人风月戏码的三流套路,造出一个“金玉良缘”。毫无新意不说,还蹩脚地把“茫茫大士”化身的癞头和尚和庸俗不堪的“金项圈”“黄金锁”联系在一起。
这种黄白之物,在张道士那种神棍骗子的眼里还是法器,是宝物。但是癞头和尚、跛足道人这种真正超脱的神仙,早就达到超脱的境界,黄金白银对他们来说和普通的顽石枯草没什么区别。
荣国府和北静王都认为是奇珍异宝的通灵玉,在他们眼里都不过是顽石,是蠢物,何况是更加世俗的黄金锁。
仙界上绛珠仙子对神瑛侍者那一片纤尘不染的缠绵痴情,他们都看作是风流冤孽。尘世中包含着追名逐利之心的富贵金玉,更是不能入眼的烟尘粪土一般,“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在他们眼中红粉佳人不过骷髅而已,这些痴情男女不过都是“情痴色鬼,贤愚不肖”,都是业障还差不多,哪里是什么“良缘”?
这样来看,莺儿说的“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这句话就格外搞笑,一僧一道背负着度化众人的责任,他们不会管薛宝钗的姻缘造化,更也不可能把她往火坑里推,败坏自己的德行和修为,无端毁掉度化众人的一场功德。
金器、银器、玉器在癞头和尚眼里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庸俗蠢物而已。“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癞头和尚已经是神仙,早就忘了金银是何物了,薛姨妈硬要把癞头和尚和黄金锁凑一块编故事,纯属搞笑。
“金玉良缘”的本质是商贾和权贵的勾结,金玉分离,富贵消散才是一僧一道期待的结局
薛家有百万之富,完全当得起一个“金”字,宝钗戴着金锁,也是薛家是《红楼梦》中财富担当的象征。正是因为薛家太有钱了,但却偏偏社会地位低,不得不攀附着贵族亲戚们求生存,求发展,求更多财富利益。
富豪的薛家攀附权贵的过程,本身就是“金玉良缘”,早在薛宝钗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做海外贸易,得以和做海关官员的王家联姻,帮助王家暴富,自己也赚得盆满钵满,还成功娶了王家的小女儿薛姨妈,给自己的儿女赚到了一半的贵族血统以及王家和贾家的人脉关系,挤进了权贵朋友圈。
如果薛姨父当年不是娶了薛姨妈,而是只娶了皇商夏家夏金桂的姑姑,等到薛姨父死了,夏姑姑想带着儿女回娘家肯定会被嫂子和侄女撵出来,薛蟠打死人命也没人帮忙摆平,直接就偿命呜呼了。
宝钗别说想嫁给贾宝玉,就算是想嫁给柳湘莲这样的破落户世家之地都会被嫌弃。薛宝琴根本不可能和梅翰林的儿子订婚,一般也就只能匹配冯渊这样的乡绅之子。
薛姨父尝到了“金玉良缘”带来的红利,自然想要更进一步提升家族的社会阶层地位。可恨薛蟠不是那块料,只能拼命地培养薛宝钗读书写字,把她培养成一个博学多才,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只要将来能选秀入宫,一朝飞上枝头,为嫔为妃,都可以光宗耀祖。说不定祖宗三代都可以封赠,薛家就会成为真正的名门望族,而不是要求亲友庇护的商贾和大乡绅。
就算不能入宫做皇帝的女人,也可以借助亲戚家的情面,嫁给贵族子弟,将来提携哥哥,关照娘家,让薛家的买卖越做越大,完全不是问题。
可惜薛姨父死得太早,薛家失去了给权贵亲戚们继续创造经济利益的价值。薛蟠还惹出了人命官司需要亲友们帮忙收拾烂摊子。薛姨妈一个寡妇,既管不了儿子,也管不了家业,只能带着儿女跑到京城投亲靠友。
薛姨妈仅有的指望就是薛宝钗这个出色的女儿,容貌丰美,知书达理,精明圆融,还善解人意,孝顺母亲,薛宝钗也早就自愿的承担起家族责任。
薛姨妈后半生的依靠就是宝钗,可惜薛蟠断送了宝钗的选秀之路,只剩下和贵族联姻的路可以走。正好住在贾府,有个年纪相当的贾宝玉,王夫人急需要一个合适的人选,来抗衡贾母支持的林黛玉,薛姨妈必须抓住这个机会,继承薛姨父“金玉良缘”的创意,虽然是给王夫人当枪使,可万一成功了呢。
只要宝玉爱上了宝钗,非她不娶,王夫人只剩这一个儿子,怎么可能拒绝呢?薛姨妈打的就是弄假成真的主意,薛宝钗每天围着宝玉下功夫,也是为了让宝玉能爱上她。
可见用金锁套牢薛宝钗的人是她的亲生母亲薛姨妈,是她的家族,她的兄长,是她在尘世摆脱不了的沉重责任。薛家宣扬“金玉良缘”,想要永远荣华富贵的人从来都是薛姨妈。
而“金簪雪里埋”才是薛宝钗的人生悲剧,在她开始经营金玉良缘的时候也是真正的历劫,等到宝玉抛弃她,她的苦难也就快结束了。
一僧一道是早已经参悟透彻“好便是了”,他们不会把象征“尘世束缚”的黄金锁送给将来要度化的有缘人,也不会刻意推动和改变剧情发展。
与其说他们费劲巴拉送金锁送祝福,想要促成“金玉良缘”,还不如说他们才是最盼望金玉分离的人,宝玉离开宝钗,悬崖撒手,大彻大悟,才是他们度脱成功,喜获高徒的那一天。
金玉分离,也意味着富贵分散,荣华消弭,一切功名利禄,财富地位不过都是过眼烟云:“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当一切烟消云散后,金也没了,玉也走了,一众风流冤家历劫成功,都回离恨天去了。那些争权夺利的无关人员也都各得其所,“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结尾多说一句,薛宝钗的确是与和尚有缘分的,但是不是癞头和尚,而是“秃头和尚”,他给过薛宝钗冷香丸药方和药引,去压制薛宝钗的热毒,干涉薛宝钗的人生。这个下回再说吧。
南山橘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