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黄金档正在播出一部名为《春天里》的电视剧。“春天里”也快成为一个IP了,汪峰写过一首歌叫《春天里》,旭日阳刚翻唱过《春天里》,导演管虎拍摄过一部剧原名叫《生存之民工》,后改名《春天里》播出。央视在播的这部剧,与上述几个“春天里”没有任何联系。
有人问央视版的《春天里》为何没用汪峰的同名歌曲当主题曲,除了版权的原因外,恐怕和两种不同作品的气质不一致有关系。汪峰的歌主要表达的是年轻人在穷困时期的迷惘以及对往日纯真的怀念,和《春天里》故事主角的关系并不大。
而这部央视版《春天里》,才是真正讲述进城务工人员故事的电视剧,没有采用汪峰的歌,恐怕也和该剧想要回避一下歌曲里的理想主义有关系,毕竟,这是部现实题材作品,搞得过于理想化不合适。
《春天里》是大时代里的大故事,电视剧虚构了一个农村的地名,从这个地方,铁振国和他的哥哥走了出去,走到了无数年轻人所能梦想到达最远的城市——首都北京。无形当中,《春天里》成为阐述农村与一线城市关系的载体,但它把重点放在了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实现阶层变动上,铁振国通过自己的努力,由工地打工者、保安完成了到公司老总的转变,使得整部剧拥有了一种传奇性。
像铁振国这样的成功个例多不多?每个人恐怕都能从身边找到类似的人物,一线城市在过去长达一二十年的时间里,的确为底层人向上流动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不少进城务工人士通过大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的努力,拥有了财富积累,他们受教育程度不高,也没有任何社会资源,为什么能成功?通过铁振国的例子可以发现,很简单,观念的转变以及找到城市跳动的脉搏,才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所在。
“混不出个人样就不要回来!”,父亲对铁振国喊出的这句话,让人热泪盈眶,这句话曾把多少年轻人推出家门,让他们咬紧牙关不松懈那口气。在建筑商老板胡胜利十五万元的诱惑下,铁振国拒绝了,拒绝的原因是,他的野心很大,收了这十五万,就意味着他的格局与境界就只能这么小了。这个情节设计很有意思,它带有挑战俗常的意味,也透露出整个故事的要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即是一个人朴素本质的证明,也是通往成功路径上的必备素质。
在叙事风格上,《春天里》使用了一种朴素的表达方式,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作为一部现实题材作品,它拥有沉甸甸的分量,证明了现实题材也可以做到意味深长。当下影视剧市场,已经逐渐走出对古装、玄幻剧的依赖,现实题材正在占据更多市场份额,《春天里》对现实题材有着持续的开疆拓土的意义,期望不久的将来,现实题材能成为市场的真正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