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于上海完成世界首演。该剧根据江奇涛同名电视剧改编,姚远编剧、胡宗琪执导,用近4个小时,在戏剧舞台上讲述了上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这段中国革命史上最为复杂、最为惨烈、也最为动人的历史。
作为2021·南京戏剧节·红色单元重磅剧目,该剧将于8月4日-5日在南京保利大剧院上演,届时南京观众将看到张志坚、黄品沅、石文中等电视剧原班人马,张桐、曾黎、牛飘、施京明等明星演员阵容及南京市话剧团的优秀演员在舞台集结。据悉,本场演出为南京市文旅消费政府补贴剧目,购票观众将享受10%政府补贴,单张演出票最高补贴50元。
还原历史,舞台美学浸染沧桑气质
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舞台美学整体呈现沧桑气质,舞美设计那树枫表示,用往事残片般“模糊”的视觉效果提醒观众,那个年代虽已远去,但当时的人和事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今天,影响着当下。
舞台上方,三幅象征远去记忆的“残片”随剧情不断升降,20余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次第展开;舞台中央,一个直径13米的转台如同历史的年轮一般,不停迁移着场景,将一幕幕故事推向高潮。剧终,“人间正道是沧桑”七个大字徐徐落下,演员随转台绕场一周,伴随着磅礴大气的音乐,留给观众震撼的观感和无尽的回味。
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剧情跨越多个重要历史时期,为全面反映历史、还原历史,剧中服装大到一件披风,小到一个帽徽,都尽可能的反映剧中人物所处的年代、职业和社会地位。据服装设计金玉介绍,《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服装多达200多套300件,仅杨立华这个角色就有6套服装,部分服装还采用真丝面料,加入苏绣等手工技艺,从细节处做到尽善尽美。由于剧情紧凑,抢装成为一项艰巨任务,为此服装部门扩编成10人团队,在后台做全力保障。
恢弘巨制, 燃点与泪点交织
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改编自12年前的同名热播剧。当年电视剧的高口碑和张志坚、黄品沅、石文中等电视剧原版人马以及张桐、曾黎、牛飘、施京明等明星演员阵容在话剧舞台重新集结,令话剧版《人间正道是沧桑》自发布起就备受瞩目。
与电视剧相比,话剧版中的董建昌承担了故事的主要视角。他既是局内人,又像一个旁观者。他不顽固,能跟着时代的潮流走。舞台上的大型“转台”,正是时代潮流的映射。什么是人间正道?正如编剧姚远所说,这部剧并非想告诉观众一个结论,而是要引发观众的思考,去想一想我们的历史到底是怎么过来的。
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用艺术的手段展示了多个革命与战争场景,燃点不断。从北伐革命到南昌起义,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举凡广州起义、南昌起义、4.12事变、井冈山反围剿、万里长征、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皖南事变、重庆谈判以及三大战役、湖南和平解放等等,这些事件在作品中通过人物的命运串联起来。
首演第二幕尾声,共产党员瞿恩英勇就义,象征革命英雄鲜血的红色光芒浸染了舞台,面对此情此景,不少观众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剧中还有不少直戳泪点的片段,比如瞿恩的妻子与寄养在杨家的儿子费明见面,虽然台词只有寥寥数句,却字字动情;还有杨立青与昔日老班长范希亮重聚冰释前嫌,杨立青在延安与瞿霞重逢等场景都令人动容。
除了燃点与泪点交织的剧情以外,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还尽可能地保留了电视剧里的经典台词。董建昌的“一根头发丝能拉动八匹军马”、范希亮的“钢刀归钢刀,情谊归情谊,同学还是同学”,杨立青的“我们不是来交朋友的,多年以前我们已经是朋友了”等金句都在当晚的话剧舞台上响起。入场观看的剧迷纷纷表示“爷青回”。而对于话剧版本的改编,有观众用“老董宝刀未老,立华光彩照人”来形容。还有观众表示,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延续了电视剧版的史诗品质,同时又增添了话剧特有的质感,是一次成功的改编,值得走进剧院观看。
礼赞之作,打造红色题材文艺作品新标杆
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根据革命历史题材同名电视剧改编,以真实历史事件为故事背景和时间节点,从杨瞿两家命运更迭着手,全景式、大跨度地展现了自1925年大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四分之一的世纪内,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近代中国各界人士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并总结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理的故事。
剧目由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区文体旅游局)、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陆家嘴管理局担任指导单位,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南京市话剧团、上海新可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旨在将剧目打造成为红色题材文艺作品新标杆。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南京保利大剧院作为文化央企,致力于为观众带来兼具主旋律与年轻审美的舞台作品,用艺术向时代献礼。7月31日,大型杂技剧《战上海》将用青春和热血以杂技语汇奏响英雄主义赞歌;8月13日,将上演大型原创话剧《龙腾伶仃洋》,聚焦港珠澳大桥建设,致敬大国工匠精神;11月,辽宁芭蕾舞团《八女投江》,讲述保家卫国的故事,传递先烈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苏云
来源: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