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硝烟不断,各路英雄人才辈出。
军师诸葛亮,是刘备的得力助手,凭借着缜密的计谋,创造了一场又一场战争奇迹。
遗憾的是,直至终老,诸葛亮都未能完成一统天下的梦想。然而在毛主席看来,诸葛亮抱憾而终其实早已有迹可循。
英雄豪杰,惺惺相惜
伟人毛主席,博览群书,尤其擅长从历史资料中汲取经验。对于《三国演义》,毛主席一直有着特殊的情感。其中记载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战争谋略,都让毛主席受益匪浅。
毛主席喜欢借古喻今,而在众多的历史典籍中,《三国演义》的出镜率极高。
毛主席的2至8岁,皆在外婆家度过,从那时起,他便开始借助《康熙字典》阅读《三国演义》。那时农村识字的人并不多,众人知晓《三国演义》的故事,大多通过说书。
而熟读三国故事的毛主席,讲得比说书人还要精彩几分。是以,在同龄人中,毛主席便被冠以“三国故事大王”的称号。
后来,毛主席在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时,仍然无限感慨:“我比村里的老人知道的还要多,他们也喜欢这些故事,常常和我讲述。”
年少的毛主席并没有想到,《三国演义》成为了毛主席作为一名军事家的战略起点,此后毛主席用兵如神的能力,皆从此书中习得。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战争范例,其中攻守进退,以小打大,以少胜多,应战应和,应擒应纵,胜负得失,都值得现代借鉴。
三国代有才人出,毛主席喜欢的英雄豪杰众多,诸葛亮也是其中之一。
毛主席说,刘备犯了致命错误,被火烧连营,死在白帝城。面对群龙无首的状态,诸葛亮却临危不惧,安居平五路,稳定了蜀国的局势。
在毛主席看来,刘备离世后,诸葛亮便成为了统治者。其强大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恰巧是出色的统治者的基本能力。
是以,在中国后期的革命战争之中,毛主席十分注重对“大将”的挑选。粟裕、陈毅、刘伯承等人,都是毛主席所欣赏的将才,拥有同诸葛亮一般,力挽狂澜的能力。
领导中国革命时,毛主席曾经多次公开表示,要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毛主席向来注重诸葛亮的“宣传能力”。1930年,红四军干部会议上,毛主席提及宣传工作时,向众人介绍了三国时期黄忠打败夏侯渊的故事。
他说道:“我们的战士有着高度的阶级觉悟,用不着使用“激将法”。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学习诸葛亮,擅长宣传。”
与此同时,诸葛亮倡导的屯田制也得到了毛主席的大加赞赏。1955年,毛主席与王震讨论退伍军人的安置问题。
在毛主席看来,中国古代便存在着屯垦制,管仲曾经实施过,诸葛亮在汉中也搞过,开荒带动就业,也可以治疗战争创伤,巩固边疆,是一举三得的好方法。
一直以来,毛主席都十分注重将诸葛亮在实践中创新的思想,发展成现实。
1965年,毛主席与南京炮兵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孔从洲见面,两个人针对迅速发展变革的科技,交流了看法。
在此期间,毛主席再次提到了诸葛亮的兵器改革。在他看来,中国古代使用的十八般兵器,刀矛等属于进攻性武器,而弓箭则是进攻性武器的延伸与发展。
由于弓箭产生的误差大,所以有了弩机。诸葛亮根据经验改革了弩机,一次性可以发射10支箭,准确性也大大提高。诸葛亮当年擒孟获,用的就是弩机这种先进的武器。
面对诸葛亮的步步紧逼,孟获也派遣了三千藤甲军,如此,诸葛亮的弩机也再次失去了作用。
为了寻找破敌之法,诸葛亮仔细观察,发现藤甲被油浸泡。是以,诸葛亮运用计谋,一把火将三千藤甲军付之一炬,最终取胜。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一直希望将诸葛亮擅长的武器改革,运用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中。
是以,在他的倡导下,在无数将官的努力下,中国军队的武器开始了更新换代。从当年的步枪,到之后的导弹、原子弹。
与此同时,毛主席对诸葛亮当年七擒七纵的计谋,也赞赏有加。正如毛主席所说的那样,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执行的民族政策比较好,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支持。
后来中国的剿匪工作,毛主席便将诸葛亮的民族团结政策落到实处。
贵州省的土匪程莲珍,乳名程幺妹。乱世之中,为了生存,程莲珍走上了打家劫舍之路,成为当地有名的悍匪。
程莲珍
贵阳解放后,程莲珍仍然集中众多土匪攻打县城,数次被解放军击退。程莲珍生性狡猾,解放军全城通缉,不断追踪,终于在1953年将其缉拿归案。
按照程莲珍所犯的错误,她应该被处以极刑。众人请示了毛主席,却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答案。
“不能杀”。毛主席认为,诸葛亮擒孟获,就敢七擒七纵。我军擒了个程莲珍,也可以效仿此法。
按照毛主席的命令,我军赦免了程莲珍。程莲珍十分感动,对毛主席连连道谢。为了将功赎罪,她主动参与剿匪工作,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民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宽大政策。
她多次进入匪徒藏身的山洞,劝告他们投降。在此期间,程莲珍也遇到了自己曾经的手下。她苦口婆心劝说,对方冥顽不灵,程莲珍毫不犹豫大义灭亲,也让人刮目相看。
1957年,程莲珍成为了一名工人,真正回归了普通人的生活。1960年,因为优异的表现,程莲珍还当选为县政协委员。
程莲珍常说,是毛主席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能够亲眼见一见毛主席,是程莲珍一生的心愿。后来,得知毛主席离世时程莲珍多次哭晕。
从土匪到英雄,从犯罪分子到普通人,毛主席“七擒七纵”的智慧,也成为了团结各民族的典范。
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是伟大的军事家。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纵使诸葛亮的一生创造了无数战争奇迹,但其统一天下的愿望,依旧未能实现,直至终老。
在毛主席看来,归根究底,是诸葛亮在军事上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失误。
其一:用人错误
1948年,毛主席的卫士李银桥正在西柏坡替毛主席收拾房间。毛主席悄无声息地走到李银桥的身后,大声呵斥:“不许动,举起手来!”
李银桥急忙转身,瞬间抓住了毛主席的双手。毛主席笑着说道:“你这个卫士组长,我没有选错哩。”
李银桥不禁疑惑,问道:“主席什么时候选错过人啊?”毛主席又摇摇头,感慨道:“我毛泽东一不是释迦牟尼,二不是诸葛亮;就是诸葛亮,也有错用关羽和错用马谡的时候啊!”
毛主席与李银桥一家合影
诸葛亮如何错用了关羽?
当年,刘备派兵攻打益州,诸葛亮则负责留守荆州。然而战局发生变化,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刘备便召诸葛亮入川。
临走之前,诸葛亮将守住荆州的重任,交到了关羽的手上。诸葛亮百般叮嘱,为关羽制定了联吴抗曹的方针。然而诸葛亮走后,关羽却派兵攻打襄樊。
与此同时,吴国暗中与魏国相互勾结,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直接进入了蜀国的大本营荆州。攻打襄樊的关羽久攻不下,腹背受敌,只能败退麦城最后被残忍杀害。
丧失国土、良将牺牲,蜀国一片大好形势瞬间逆转。正如毛主席所说:“让关羽守荆州是一着错棋呢!关羽骄傲呢!”
关羽的固有认知里,从不屑于与吴国展开合作,也不将魏国放在眼里。其最终的结局,是丢掉大本营,自己也丢掉了性命。
诸葛亮此番在任用人才上存在的问题,众人有目共睹。就连鲜少做历史评述的邓小平同志都评价说,诸葛亮对关羽太过纵容。
毛主席吸取关羽与诸葛亮的教训,一直十分注重不同身份、不同团体之间的合作。国共内战时期,毛主席便注重团结农民,在农村地区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暗自积蓄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之际,纵使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存在着矛盾,毛主席却主张两党放下芥蒂,一致对抗日本的侵略。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也注重工农联合,避免重蹈关羽当年孤军奋战的覆辙。
至于诸葛亮错误地启用了马谡,毛主席也有自己的见解。
《资治通鉴·卷七十一·魏纪三》记载: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合战于街亭。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准备最充分的时期,然而在街亭战役中,为了快速控制住局面,他将一部分兵力分给了马谡,以此阻隔来自魏国的兵力。
然而马谡作战经验欠缺,在遇到张郃的骑兵时,尚未反应之际,就被张郃的兵力团团围住。马谡大惊失色,偷偷潜逃。
事实上,马谡一直是诸葛亮青睐的人物,此次危急时刻,诸葛亮将重任交给马谡,是想给他一个立功的机会。
令诸葛亮意外的是,马谡难堪大任,而他的一念之差也导致了街亭战役的失败,成为北伐的败笔。
正如毛主席所说:“读书虽多,致用则误,岂不重可叹哉!故善用人者不以言,善用兵者不在书。”
诸葛亮启用马谡最大的错误,便是缺少对他的了解。马谡不擅长正面进攻,又按照固定规则照本宣科,这才酿成了惨剧。
其二:战略的失误
毛主席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诸葛亮曾经针对三分天下的形势,为刘备绘制了一份宏伟蓝图。
先夺取荆州,有安身立命的根本,随后夺取益州、汉中,暗中蛰伏。待天下有变之际,派遣两支军队,从荆州、益州出发,逐鹿中原,如此汉室可兴、霸业可成。
在毛主席看来,诸葛亮三分兵力的决定,大错特错。三国之中,诸葛亮所在的蜀国实力最为弱小,只有将所有的兵力集中在一点,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这也就是毛主席常说的矛盾论,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指挥战争过程中,毛主席一直极力规避主次矛盾不清的错误。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是毛主席指挥作战的基本方针。毛主席主张集中所有的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一击制敌。
1946年,解放战争已经进入关键时期,毛主席向军队发了一封名为《战役战斗上不要平均使用兵力》的电报。毛主席反对兵权平分,强调集中优势,各个击破。
辽沈战役结束后,解放军将下一个战场定位于中原地区。毛主席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决定以徐州为中心,将敌人控制在周围,随后逐个歼灭。
粟裕
是以,解放军调动了华东、中野的20多个纵队。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410多万兵力集中攻击黄百韬兵团。
在此期间,毛主席一直强调,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要改变作战计划。毛主席集中主要矛盾的战略,着实震惊了蒋介石。
在蒋介石看来,按照毛主席的用兵习惯,解放军将会在西侧突袭,分成多路。
战争正式打响,毛主席却从东部集中主要力量进攻,彻底隔绝了黄百韬兵团与徐州之间的联系。分割兵力、各个击破,在淮海战役的后期,毛主席的这一战争策略屡试不爽。
其三:不知变通
毛主席认为诸葛亮在战争中犯下的第三个错误,是不懂变通。一个优秀的指挥者,应该顺应战场局势的变化,尽快调整战争策略。
街亭之战,诸葛亮按照从前的计划,命令马谡从正面进攻,而马谡恰恰成为战败的关键。
毛主席说:“初战亮宜自临阵。”在他看来,街亭之战,诸葛亮应该亲自集合所有的兵力,而不应该将兵力分散,将责任分配给其他人。
原本计划策应马谡的诸葛亮,在看到形势变化后应该及时调整策略,而不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
后来,毛主席再次做了批注:失街亭后,每出,亮必在军。
街亭战役失败后,每次出兵诸葛亮必定亲自坐镇,显然他吸取了上次失败的经验。然而最初街亭失败的惨痛教训,却永远无法弥补。
及时调整策略,是毛主席始终用兵如神的关键。北伐战争失败后,党中央极力倡导集中兵力攻打大城市。
然而毛主席认为大城市敌人力量强大,我军应该韬光养晦,前往敌人力量弱小的农村发育。是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应运而生,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摇篮。
在众人的眼中,诸葛亮是神明一般的存在。然而纵使是诸葛亮此类的“神”,也有失算的时刻。
用人、战略、变通,毛主席时刻从诸葛亮的错误中汲取经验,丰富自身,才有了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战术,帮助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以史为鉴,知兴替,利今朝。
参考资料
[1]《读书文摘》,2011年7月1日,《毛泽东品评诸葛亮》
[2]《档案管理》,2008年1月15日,《毛泽东妙评三国:诸葛亮<隆中对>有战略失误》
[3]《文摘报》,2019年06月25日《毛泽东与<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