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电视剧《金婚》,让人非常唏嘘,前半段两个人的婚姻有多甜蜜,后半段两个主人公的婚姻就有多糟心。但是,今天想讨论的并不是两个主人公的相伴相随的一生,而是他们子女人生与他们教育的关联;
1、成年后,儿女们问题不断,人生并不顺畅
子女成年后,两位主人公的生活可用“水生火热”来形容。一方面是丈夫精神出轨,夫妻离心又离德;另一方面是子女风波不断,所有矛头都指向父母的偏爱。
三女儿未婚先孕,一个人去医院做人工流产,文丽追赶过去,女儿一顿嚎啕大哭,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卸到父母身上,“从小没人管我,你们只关心大宝,我第一次来例假,以为自己要死过去了,最后还是大姐帮我处理的,那个时候你们在哪里?”,怨不得女儿责怪,听到这些话,文丽的眼泪也止不住向下流。
二女儿从小与文丽生疏,结婚前终于说出了实话,“从小没有您在我身边,即使后来我回家了,我也觉得这里像旅馆一样,您总是对我客客气气”,文丽终于明白孩子生下来,就把孩子送走,这个举动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有多大,“早知道这样,我即使累死饿死,我也要把南方养在身边啊”。
文丽有四个孩子,对所有孩子都是不管不问吗?不是,对最小的孩子大宝可是尽心尽力,生怕有一丝疏忽。
电视剧导演安排了一个情节,放学归来,文丽带着三个女儿有说有笑走在路上,女儿们难得与母亲单独相处,说“妈妈,您心里只有大宝,你是不是把我们都忘了?”,文丽斩钉截铁地回答,“你们是妈妈的宝贝女儿,妈妈不光爱大宝,妈妈也爱你们,”,说完这句话,文丽听到了大宝的哭声,立马撇下三个女儿跑了,女儿们愣在原地,半响才说“妈妈果然不爱我们”。
造成儿女偏爱的原因,却是文丽重男轻女的思想。文丽是一个小学老师,书香门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可是她却有生个儿子的心结。当她以为第四胎她怀的是姑娘后,竟然只想让婆婆把孩子带走,“眼不见心为净”。当得知是一个男孩后,立马转身,把孩子抱在手里,不让任何人碰。
女儿们成年后,所有的矛盾集中爆发。大女儿匆忙恋爱,嫁给了家暴男,家暴男不思进取整日游手好闲,最后还出轨,而嫁给家暴男的原因,只是为童年被父母忽视的爱买单,“别人都不理解我,只有他理解我”,就这样一句话,开始了悲催的前半生。
二女儿结婚后,丈夫不幸患上睾丸癌,夫妻相爱又互相折磨,为了缓解丈夫内心的痛苦,二女儿对丈夫言听计从,疲惫不堪。文丽夫妇劝谏二女儿丈夫时一句话,让人唏嘘,“南方从小生活在奶奶身边,没有享受过父母的疼爱,她的世界里,除了她奶奶,她最爱的人只有你,所以她所有的希望都在你身上”。
三女儿整日与小混混们厮混,打过几次胎,直到她被推进手术室,听到父母苦苦哀求医生一定要保住子宫,让女儿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快乐,她才与父母和解,才知道父母原来也是爱自己的。
女儿们的人生悲剧,无一不透漏着对父母的埋怨,一个重男轻女的老妈,一个不管孩子的父亲,前半生就在寻找那个能爱自己的人,能够接纳自己的人。例如老二,终于碰到了爱自己的丈夫,就为了这份爱忍辱负重;例如老三,大半生都没有找到那个人,自己也没接纳自己,于是就放纵自己,差点毁了自己的人生。
有了满足自己心愿的儿子,文丽的人生就顺遂了吗?很可惜,编剧安排儿子最后出车祸去世了,文丽在晚年又经历了丧子之痛。
2、被偏爱固化的认识,原来父母并不爱我
教育学将学生品德的形成分为依从、认同、内化三个步骤。
依从包含从众和服从两种,指表面按照规范的要求行动,但缺乏对规范必要性或根据性的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认同指个体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内化值个体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合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经历了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最终实现认知与行为的平衡。家长偏爱的不合理行为,虽然让孩子因为服从家长权威,产生了相应的行为,却无法让孩子认同达到心理的平衡。
因此出现认知失调现象,产生自己不配得到爱、没人爱我的态度定式,最终影响孩子的道德认知。
第一、认知失调
人类具有一种维持自己的信念、观点的需要,以保持心理平衡,即认知平衡。当父母出现偏爱行为时,被冷落的一方亲眼见证父母对其他姐妹的宠爱,难免会认知失调,产生失落。例如,《金婚》中文丽虽然嘴上在说,“你们同样是妈妈的孩子,妈妈爱你们,”可是下一秒在听到大宝的哭声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此时,女儿们内心会真的相信文丽所说的爱他们这句话吗,?
“如果妈妈爱我,妈妈就应该拉着我们一起上楼,可是妈妈现在抛下了我们,让我们自己回去,所以妈妈的行为和言语不一致?”,此时,文丽言行不一致的做法,已让女儿们产生认知失调,产生对父母宠爱的怀疑。
第二、态度定式
教育学指出,个人会由之前的经验,对面临的人或事,产生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的态度,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影响人对事物的判断或预期,进而影响人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当子女对父母已经产生父母可能不爱我这个印象时,父母后期即使做出了改变,子女依然会以相同的态度来解读父母的行为。
《金婚》中二女儿要出嫁还要远赴美国读书,文丽急急忙忙给二女儿买了几身衣服,还打算风光大办女儿的婚礼,可是,没想遭遇了女儿激烈的抵触,“妈妈,你别像补偿债主一样补偿我,我不需要”,通过这句话可看出,后期虽然南方从四川回家,但是对父母是否爱自己还存有迟疑态度,甚至认为母亲从小对自己好,就是母亲在补偿自己的愧疚。
当子女认定父母不爱自己时,这种固有的态度很难改变,于是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值得被爱,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够好,是不是自己不该被爱,于是一生在追逐爱与被爱。
朋友源源,一生都在父母偏爱的阴影中。大学刚毕业的她,选择了一个大她很多,离婚又带了一个孩子的男人,男人高中毕业,家里一穷二白。家人的劝阻无法阻挡她嫁人的脚步,结婚两三年后,她曾经以为她嫁给了爱情,现实却让她喘不过气,家里两个孩子(自己生了一个,丈夫带的一个)已经入不敷出,最近又失业了,丈夫满腹嘲笑,和她完全没有共同语言。
“想离婚,可是为了孩子又不得不忍耐”、“我能找到什么好工作啊,我只能打工”、“万一别人看不上我怎么办?”,这是她的口头禅,不难发现,她是一个极度缺乏自信又自卑的人。这背后,是她父母对她的忽视,认为她是姐姐,理应照顾弟弟,认为她是个懂事的孩子,不用操心,以至于高考都是她自己度过,连志愿都是自己选择。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就是被父亲的偏爱摧毁,一生都没有学会爱自己,与自己和解。《金婚》中,文丽佟志夫妇年老,终于意识到自己早些年对儿女成长的亏欠,开始用心去弥补,为了治疗二女儿的丈夫,他们走遍北京大小医院,找资料找偏方。为照顾三女儿,他们饮食起居一一置办妥当,最终,他们的行动换得了儿女们的谅解,与女儿们达成和解,也让女儿们在后半生中一一找到了幸福。
可是,并是不所有父母都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并不是所有儿女都能与父母和解与自己和解。很多人遭遇父母偏见后,依然会活在过去的阴影中。例如,《都挺好》中的苏明玉,虽然年过30,已成为职业女强人,但是依然会回忆母亲过去重男轻女的行为,依然生活在痛苦中。日剧《绝叫》更是展现了生活在重男轻女家庭中的铃木阳子,最终因为家庭阴影影响太深,最终走上绝路的故事。
可见,父母偏爱,毁掉的不仅仅是孩子的人生。所以,在现实中,为人父母,需要不断纠正自己的偏爱行为,公平公正对待孩子,不要让偏爱毁了孩子的未来。
3、察觉行为,“父母分类”给自己归位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竟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可见不合格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父母也分等级,你属于哪一个级别的父母呢?》一文,提出了父母分级的概念。
下等父母:只负责生孩子,养孩子就交给老人,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就可以了,对于孩子的其他方面,没有任何规划;
中等父母:知道孩子成长和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但是对孩子成长和培养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深入细致的执行,因此,常常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
高等父母:这类父母对于孩子身体和心灵的教育同等重视,努力将孩子培养成为身体健康,富有爱心和理想,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因此,这类父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更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作为父母,需要经常去觉察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自己的言行能否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如何察觉呢?
第一、找出问题归属
《父母效能训练P.E.T》提出,要纠正亲子问题,帮助孩子更好成长,首先要找出问题归属。只要问题归属弄清楚了,整个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了。那到底怎么弄明白问题归属呢?
P.E.T提出了一个概念“行为四角形”概念,这个四边形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分为两大类:可接纳的和不可接纳的,然后根据两种行为确定问题的归属,图片如下:
找出问题后,即可对症下药。例如,如果是孩子性格内向,喜欢安静的环境,导致父母忽视孩子的感觉,产生偏爱行为,那么就需要鼓励孩子勇敢表达。如果是父母自身存在情绪偏差,那么父母需要直面自己的问题,纠正自己的错误;如果是双方都处于问题区,那么,父母和孩子就需要做好沟通,让沟通环境更顺畅;
第二、端正态度,公平、公开、公正分配资源
虽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能做到公平公正分配,但是只要在资源分配方面,始终保持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亲子间坦诚相见,也不会让孩子产生被伤害的感觉,这样孩子之间,才会真正做到相互理解,互助互爱。
朋友露露生活在二胎家庭,作为姐姐,经常被妈妈要求去照顾弟弟,虽然她心里很不乐意,但是在她发出做出相应的行为后,父母总是表扬她,也会给她相应的奖励,久而久之,她也开始转变态度,内心也逐渐接受了父母的安排。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父母说,“大的让着小的”“男孩让这女孩””强壮的让这瘦弱的“,虽然这些话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但是这只是父母一厢情愿的想法。如果总是牺牲一方的利益来照顾另一方,牺牲利益一方会觉得父母偏心,自己不受关爱,被照顾一方,会觉得理所当然,长此以往,对双方都不利。
站在在孩子的角度,身心发育不成熟的孩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他们都渴望的是获得父母最多的爱,而不是谁要让这谁,他们都希望父母爱自己,而不是其他人,所以,在家庭以外,可以教育孩子要谦让,要保持风度,但是在家里,还是要就事论事,把公平放在第一位,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是公平的。
第三、孩子之间的问题,家长多提建议,少做裁判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冲突总是不可避免。从遥控器到电脑,从一颗糖到一块蛋糕,在争抢资源方面,矛盾和冲突总是不可避免。
一般来说,当孩子起冲突的时候,总是会习惯于找家长评理,希望获得家长的支持。此时,家长无论是占在哪边,都容易引起对方的不满。久而久之,孩子之间很有可能会养成相互告状,相互中伤的问题。
所以,此时家长最好的办法是提出解决方案,让孩子自己判断。只有当出现明显的以大欺小,或者暴力事件,才适合家长去做裁判。
教育学家科尔伯格曾做过一项实验,他向小朋友讲述了一个故事,“海因兹妻子快要死了,但是他又没钱,不得已,只好求助药剂师,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拒绝了 海因兹的请求,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你们觉得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
通过对小朋友道德感的测试,科尔伯格于1969年提出了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理论,发现进入青春期后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判断的道德标准,已经能够认识到道德问题,并做出判断,因此,家长只需要做好引导,剩下的问题,交给孩子自己。
爱孩子的方式多种多样,爱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希望各位父母们,能够通过找出问题归属、公平分配资源、少做问题判断,将自己的爱分给每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也愿父母们都能成为上等父母,让孩子快乐成长,就像刘瑜在写给女儿的信《愿你慢慢长大》中所言:
作为一个女孩,我希望你幸福,还希望你有梦想,你的青春与人生不仅仅为爱情和婚姻所定义,你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