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晋景公听信屠岸贾的挑唆,误将忠臣赵朔一家屠尽,赵朔之妻庄姬因为是晋景公的姐姐而得以免难,但庄姬腹中的胎儿因为是赵朔的子嗣也是被清除的目标。赵氏孤儿出生后,被赵朔生前好友盗出王宫。然后,程婴和公孙杵臼合演了一场戏,程婴忍辱偷生,用自己的孩子代替赵氏孤儿交给公孙杵臼,然后假装告发;公孙杵臼慷慨赴死,与假的赵氏孤儿(其实程婴的儿子)一同被害。15年后,知情人韩厥建议恢复赵氏宗祀,当年的赵氏孤儿今日的少年赵武得以复位。随后,赵武与程婴开始大报仇,将屠岸贾灭族。赵武成年后,程婴不愿苟活于世,自杀以明心迹。
这段故事,每次重温都热泪盈眶,因为无论是赵氏一族的奇冤,还是程婴和公孙杵臼的忠义,都太煽情太感人了。但是,我必须告诉你们,这个故事根本就是不是真的。
赵氏孤儿大报仇的故事最初见于《史记》,后来被戏曲家反复演绎,成为许多剧种的经典剧目,甚至被漂洋渡海被伏尔泰改编成歌剧。但是,这个故事是凭空而来的,在《史记》以前的史料中,我们找不到任何佐证,甚至根本就没有屠岸贾这个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司马迁在裁剪史料时,故意采用了这个可信度极低,但充满了大报私仇快感的民间故事。
在《左传》中,赵武的故事是这样的——
赵武的太爷爷是晋文公的重要谋臣赵衰,爷爷是晋国的权臣赵盾。世人形容赵衰为「冬天的太阳」,而赵盾为「夏天的太阳」,因为「冬日之日可爱,夏日之日可畏」。晋灵公就对赵盾又恨又怕,几次想还害赵盾都没有成功。赵盾想,惹不起总躲得起吧,干脆逃命去了。在赵盾逃亡的时候,赵盾的族人赵穿找人把晋灵公杀了。晋灵公一死,赵盾也不用逃了,就回来治国理政。当时的史官董狐就在史书上记了一笔「赵盾弑其君」。赵盾知道后,就找董狐评理。董狐说:「你是晋国的正卿,事情发生的时候你还在国内,事后你也没处置赵穿,赵穿弑君难道不是为了你?所以当然是你弑君了。」
赵盾死后,他的位置传给了长子赵括(不是纸上谈兵那个),但赵括无能,所以赵氏一家的希望就都寄托在赵朔身上。这个赵朔就是赵武的父亲了,赵朔没有辜负家族的期望,很快就升任为卿,还娶了晋景公的姐姐为妻,还生下了儿子赵武。眼看着要「一荣俱荣」了,却不知道忽然「一损俱损」了。
赵朔英年早逝,庄姬耐不住寂寞,居然和赵盾的弟弟也就是的叔叔赵婴私通。事发后,赵朔的两个哥哥赵括、赵同将赵婴赶走了。庄姬就向晋景公诬告赵括、赵同叛乱。晋景公趁此机会,号召之前被赵氏欺负的贵族,一起将赵氏灭了族。后来多亏韩厥出来据理力争,才抱住了赵武的性命。晋景公一想,这毕竟是亲外甥,这才重立赵武。赵氏经此一劫,元气大伤,再也不能与公族抗衡,晋国公族的势力也因此略有回升。
对比真实的历史,我们发现,原来赵氏并非完全无辜。赵盾虽然为人正派,但在事实上确实已经危及到了晋国宗室;而赵婴、赵括、赵同等人的卑劣无能,更直接诱发了赵氏的覆灭。赵武吸取先辈败亡的教训,一生谨言慎行,去世后得了一个「文」的谥号。
最后谈一下庄姬这个人物,她是晋景公的姐姐、赵朔的妻子、赵武的母亲,本来是保全赵氏的关键力量,但她却与赵朔的叔叔赵婴私通,事发后不知悔改还诬告赵括、赵同,最终导致了赵氏灭门惨案。如果说「赵氏孤儿大报仇」的故事有人物原型的话,那么庄姬就是屠岸贾的原型,她才是赵氏灭门惨案的罪魁祸首。
但是,在后来的「赵氏孤儿大报仇」故事中,一切的罪恶都汇聚于虚构人物屠岸贾身上,真正的首恶庄姬却被洗白了。不过,在电视剧《赵氏孤儿案》中,又虚构了庄姬(应采儿饰)为了给赵氏复仇不惜出卖军事情报给秦国使得晋军伤亡惨重的情节,也算是对庄姬的另一种控诉吧。顺便说一下,电视剧《赵氏孤儿案》跳出以往同类题材文艺作品宣扬大报「私仇」的窠臼,在最后处置屠岸贾时谋求「公义」,值得点赞!
赵氏孤儿灭门惨案的故事足够煽情,但历史上并无屠岸贾这样的大反派,也没有程婴、公孙杵臼这样的忠义之士,晋国公室对赵氏一族积怨已久,最终引发惨案的不是别人,恰恰是赵氏孤儿的生母庄姬。所谓大报仇,只是讲故事的人在宣泄自己的愤懑,无关正义与公道。故《菜根谭》曰:「君子宜静拭冷眼,慎勿轻动刚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