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玄武门之变,网上已经有了不少文章了,不过说的都大同小异,我再重复讲一遍也没什么意思,所以今天聊点他们都不怎么讲的。
玄武门之变应该都知道,不过为了照顾到还不太懂的朋友,还是大概过一下这个流程吧。
我们都知道大唐的开国之君是李渊,不过真正打天下的却是他儿子李世民,问题是李世民不是太子,皇位传不到他手里,所以李世民为了夺权就和太子李建成掐得死去活来。
最终李世民在长安的大明宫北门,一个叫玄武门的地方伏击了太子和李元吉,干掉他俩之后顺利登基,这件事就是玄武门之变。
接下来我们就从李氏家族说起,深入了解一下他们之间的矛盾。
提到李氏的来源,就不得不提大名鼎鼎的关陇集团,关陇集团这个说法是陈寅恪提出的,也就是北魏时期籍贯在陕西关中、甘肃六盘山这一带的贵族。
他们之间通过互相联姻维持势力,西魏、北周、隋、唐这四个朝代的皇室都出自关陇集团,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一家人。
如果你了解欧洲史的话就能明白,欧洲的封建王朝也是这么玩的。
那个活跃了几百年的哈布斯堡王朝就是不断地通过内部通婚来保持统治,可见东西方的贵族都心有灵犀。
只不过哈布斯堡王朝最后近亲结婚太严重了,一代不如一代,到最后生的不仅长得丑,身体还多病,不过他们为了保持血统的高贵乐意这么搞,别人也不好说什么。
回到中国,西魏时期有个著名的八柱国,也就是八个大将军,他们是关陇集团的核心。
李渊他爷爷李虎就是八柱国之一,隋文帝杨坚他老丈人独孤信也是八柱国之一,所以说他们李家本身就是权贵,势力非常强大,这种有家底的造起反来格外带劲儿。
然后就是到隋末的时候,天下大乱,隋炀帝往扬州一钻,也不管事了,你们爱咋的咋的。
然后整个北方就被各种军阀势力占据,李渊当时的封地是太原,所以他就在太原那边笼络了不少贵族、地主和富商,招了不少人马,然后就开始往关中进发。
长安是隋的首都,占据了长安在政治上就比那几个军阀更有合理性。
而且长安还有一个优势,看地图就知道,关中这地方妥妥的易守难攻,只要把住潼关,中原地方的军阀基本攻不进来,这就为他们以后做大做强打下了基础。
一般我们认为,李世民是在平定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这帮军阀的时候慢慢形成自己的势力的。
其实也不是,最早的时候其实在太原起兵那会儿就有,只不过班子比较袖珍,最初跟随李世民的只有5个人,也就是长孙顺德、长孙无忌、刘文静、刘弘基、唐俭。
我们这篇文章主要讲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间的矛盾,所以问题来了,他俩是什么时候开始对上的?
一般认为是李世民壮大实力的时候太子开始警惕,不过事实上更早,在李渊太原起兵之前就有。
《旧唐书》上说李世民四次建议李渊尽快起兵,李渊不同意,原因是建成和元吉还在河东,河东就是今天山西南部那块。
如果李渊这边起兵,建成和元吉肯定被扣下当人质,或者被杀,都有可能,李世民这个建议的意图实在太明显,这招借刀杀人也实在不怎么高明,不过这就证明了李世民和太子还有元吉之间很早以前就有矛盾。
紧接着,他们起兵之后迅速占领了关中,然后三个人被分别安置在三个地方:李建成占据河东,李元吉留守太原,李世民留在关中,李世民不是被称为秦王么,就是这样来的。李渊自己在朝邑长春宫,当时是隋朝宫殿。
这种安排看似无所谓,不过实际上对李世民后来的壮大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为什么这样说呢?可以看上图。
当时关中地区的士绅贵族,如果想要归附大唐,头一个去投奔谁?
是不是第一选择就是李世民?你会舍近求远冒着战火去山西吗?
当然不会了,所以这就为李世民增添了不少实力,实际上房玄龄、杜如晦他们都是这时候过来的,李世民的核心班子也是这个时候形成的。
等到李世民平定了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那帮军阀的时候,实力开始急剧膨胀。
而且李世民有个绝对优势,就是可以接收华北、山东、江南还有岭南那些地方的降将降兵。
还有当地的官僚,归附大唐后也并不是马上换一茬,而是继续留任,这些人虽然表面上归附的是大唐,但是实际上归附的却是李世民集团。
所以后来很多学者说大唐的天下是李世民打下的,明代那个大思想家李贽直接说李世民夺位也没啥,因为皇位也不是李渊下传的,而是李世民上献的(盖此天下乃太宗上献之太祖,非太祖下传之太宗者也。),所以物归原主很正常。
那么李世民创立赫赫战功的时候,太子在干嘛呢?
当然是守在长安了,所以太子并没有很多机会发展自己的势力,但是太子是合法继承人,身边文臣武将也不少,所以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那个杨文干叛乱的时候,李渊就对李世民说过,杨文干是太子的人,你去平叛恐应之者众,说明太子支持者非常多。
不过李渊又承诺,如果成功了就改立李世民为太子,李世民听到这个当然很开心,屁颠屁颠就去了,但是结果我们都知道,李渊就是逗他玩而已。
李渊在传位这件事上其实立场非常明确,太子都造反了,居然还没有更换太子的意思,而且李渊好几次忽悠李世民说改立太子,这样的结果就是信用破产,李世民也不怎么相信他爹了,觉得还是靠自己比较妥。
而太子和李世民之间的斗争这时候都已经公开化了,谁都知道他俩之间互不相容,太子这边也已经把后宫和齐王李元吉拉拢过来,所以慢慢的双方势力的差距也缩小了,然后发生了两件事,让李世民最终下定决心。
第一件事就是李世民被撤职,在第一次平定刘黑闼之后,李渊觉得最严重的河北山东基本没啥问题了,就把李世民叫回来,顺便撤了他的职位。
李世民当时的职位叫陕东道大行台,那么问题来了,这是个什么官?
其实如果去查一下就知道,大行台是北魏设置的官职,而陕东道大行台这个官职,在整个历史上只有李世民一个人做过,相当于专门为他设立的,可以掌管整个山东河北地区的军政,权力之大足以和中央比肩。
实际上李世民集团的人大都来自山东河北地区,这里就是他的大本营。
但是李世民被撤职了,所以无奈之下只能去长安待着,等到第二次平定刘黑闼的时候,李渊直接让太子带兵去,这用意也再明显不过,就是削弱李世民的实力嘛。
然后紧接着发生了第二件事,也就是突厥犯境。
突厥是非常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唐初那会儿中原王朝还比较弱,所以真打的话肯定打不过。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唐朝那段时间的确给突厥称臣纳贡过,不过游牧民族目光短浅,只在乎眼前利益,只要你给钱贿赂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即便这样,他们还是会时不时来骚扰一下边境,让人非常头大。
那么突厥犯境该怎么办呢?
一般这种情况下都是李世民出面解决问题,不过李渊这时候说世民你歇歇,让你弟弟元吉去吧。
李世民还纳闷怎么突然这么好,李渊接着说把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他们几个大将调给元吉吧。
所以这个时候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李渊联合太子、元吉就是要搞死李世民,李世民如果再不做出反应,那就真的晚了,所以长孙无忌、房玄龄他们几个也赶忙提建议,说先下手为强,然后紧接着就策划了玄武门之变。
这里有一个问题,明明李世民这么能干,为什么李渊不肯改立太子?
可能这个问题永远没法知道,真正的原因也只能去问李渊,但是我们可以合理推测。
首先一点,就是李建成是嫡长子,他当太子本身就是很合理的,李世民虽然创立了不世之功,但在李渊眼里那也不过是应该的。
而且李世民其实一直流露出自己想当太子的想法,这在李渊看来就是大逆不道,但是平定天下又离不开李世民,所以只能先忍着,但是这种本能的警惕让李渊越发疏远李世民。
然后还有一点,就是关于突厥的问题,这个问题好像还没有人说过,这里简单聊聊。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李渊太原起兵的时候,突厥人就帮过忙,但是这并不是李渊和突厥有什么深厚感情,而主要是李世民在起作用。
而且很少被人注意的一件事是,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从来没有和突厥正面交锋过。
李元吉有一次跟突厥打仗结果吃了败仗,李世民去后也没有交手,突厥就退兵了,你说他们之间没有特殊关系,这谁信呢?
实际上李世民和突厥的突利可汗、颉利可汗关系都非同一般,甚至有香火之盟,而且还和西突厥几个首领关系也都不错,这就非常可疑了。
但是李渊这边对突厥问题非常敏感,基本上就是严防死守,由于唐初实力还很弱,所以日常也不得不用金帛财富等东西贿赂突厥,而且李渊对于和突厥有联系的人也毫不手软,比如那个刘文静就被处死了。
刘文静是最初跟随李世民的几个人之一,而且刘文静跟裴寂也有矛盾,裴寂是李渊的人,你说李渊处死刘文静有几个意思呢?
而且《资治通鉴》上有这么一句话,说李渊每有寇盗,辄命世民讨之,事平之后,猜嫌益甚。
每次李世民去讨平突厥,回来后就父子关系不和,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对于李渊来说,现在不得不依靠李世民解决突厥的问题,但是时间长了,假如李世民将来依靠突厥的力量造反,到时候怎么办?
而一旦李世民造反,又有谁能拦得住他呢?所以这就是李渊日益不信任李世民的原因。
等到唐朝平定那几个军阀,实力也逐渐上来,可以和突厥一较高低的时候,李渊就自然认为李世民没什么用了。
然后就有我们前文说的,李渊帮助太子和元吉提升权威,来克制李世民,李世民这边感受到了明显的威胁,所以就先下手为强了。至此,就说清楚了整个玄武门事变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