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是大清国的送葬者。她见证了清末的历史过程。
隆裕(1868-1913)中国帝制的实际终结者。隆裕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让隆裕嫁给光绪自然和爱情无关。重要的就是为了监控傀儡皇帝光绪。女人如果和权利靠得太近,爱情自然就和她无缘 。
隆裕嫁给光绪时才二十岁,她由慈禧太后指婚。成了光绪皇帝并不喜欢的皇后。她夹在太后与夫君之间,两边不讨巧。在强势婆婆掌权之下,隆裕虽有皇后尊容,但在后宫也起不到统驭六宫的作用 。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皇帝含恨死在瀛台。翌日,慈禧皇太后也撒手而去。总算死在光绪之后,临死前指定溥仪为嗣君。这就是清朝末代皇帝宣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后一位正统的皇帝 。
慈禧太后虽没象武则天那样称帝,但她是晚清实际掌权者。
光绪皇帝刚死,尸骨未寒。慈禧皇太后也走完了她的生命旅程。但她是晚清实际权力的拥有者。
史上有作为的太后不乏其人。冯太后(441-490)便是其中一位,她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与改革家 。
可慈禧太后思想保守,不能顺应历史潮流支持光绪皇帝的“戊戌变法”。一切以保住自己的权势为要务,最终导致清朝的灭亡。但这一守旧保权的过程非常艰辛。对于一个集权者,死亡是最好的解脱 。
慈禧皇太后临终前,立隆裕为太后。留下遗言,其中有一条:“军国大事,摄政王当秉承后意办理 ”。她知道自己的侄女根本没有本事“垂帘听政”。所以特指派载沣为摄政王,两人互相牵制,维持危局 。
每个集权者死后最怕的就是后人的清算。慈禧要把隆裕扶上权力的顶峰,实际上也就是为了让自己死后安心 。
以上是清末立宪时,清政府颁布的《谘议局章程》。
隆裕当然没有慈禧的能力。但隆裕接手的晚清摊子已经千疮百孔。慈禧都補不好的大清江山,隆裕自然更没有这个能力 。
上图坐者为爱新觉罗·载沣,右立者为溥仪。载沣抱者为溥仪之弟溥杰 。
当时的大清实际权力就掌握在宣统皇帝生父、光绪皇帝的御弟,摄政王载沣和隆裕皇太后的手里。
上图朝仪堂主座者为垂帘听政的隆裕皇太后,右边坐者为三岁的宣统皇帝溥仪 。
皇太后摄政王之间也有内斗,摄政王也想夺隆裕的权。但整个大清已江河日下,各地的封疆大吏已拥权自重。并不受蜗居在紫禁城的满清皇室管辖了 。
以上为《钦定宪法大纲》,还未实施,清朝就垮台了。
以上是清末实行的宪政运动中产生的《钦定宪法大纲》
上图为山东威海卫民众庆祝立宪照片。
此时大清已经风雨飘摇,立宪已无济于事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大清倾刻土崩瓦解。清廷对各地已失去事实上的控制力。摄政王载沣也被迫辞职 。
此时的清朝,唯一负责的就是光绪的遗孀,四十出头的弱女子。由她一人掌控大清江山了。这也是清朝最后的时刻,也是中国整个帝制历史的弥留时期。
以上为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
以上是清末,为因应宪政需要。清政府派五大臣赴欧考察。本图为考察团考察意大利时的留影照片。
以上为《清末宪政史》一书。是研究清末宪政的重要资料。本篇博文的文字与插图不少即摘自此书 。
清末宪政与戊戌变法一样都不成功 。但它对中国近代有着重大影响。以上《清末宪政史》便是对这段历史的总结 。
这样一个庞大帝国的突然坍塌,如果处理不好,也许会造成成千上万人的伤亡。也可能会造成社会动乱。尤其清朝是由满族少数民族统治四万万汉族的封建专制国家 。原本的民族矛盾将变得更加严重 。
以上是各地庆祝行宪的照片。
清政府实行所谓宪政后,各地组织的立宪庆祝活动。本张照片上写有“立宪万岁”的横幅 。
以上是当大清国首届,也是末届的“皇族内阁”全体阁员阁员集体照。一排居中者为内阁总理大臣奕劻。
由于内阁中皇族成员占绝大多数,故饱受舆论诟病。仅存在不到半年就垮台,由袁世凯出面组阁。
当时的皇族会议,如恭王溥伟等人就不能接受满清覆灭的现实。叫嚣要恢复帝制。此时虽大势已去,历史不会重来。但如果隆裕皇太后接受这样的建议,还是会让许多人枉自送了性命 。
在这样关键时刻,隆裕皇太后告诉满清皇亲国戚等长期享有特权的既得利益者: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满族人的私产。
世人都说隆裕皇太后昏庸无能,其实她有在一份认识。其政治远见远超于当时满清宫廷的不少王公大臣。
隆裕皇太后知道这一批官僚已经起不了什么作用了。他们的一些主张只会给这个国家带来更大的伤害。她说:“国家没有事时,被他们闹得如此之糟。今日糟到这宗地步,他们又来闹了。我是不愿意见他们的”。
王先生寿命太短,或与他名字有关?
王无生 (1880年-1914)安徽歙县人,英年早逝。中国近代著名报人。在其所著《述庵秘闻》中,他说:“隆裕太后故对维持大局,排斥万难。确有大功劳于国家,不可没也”。
王无生的这个评价是恰当的。没有隆裕皇太后的坚决。辛亥革命后,清末民初的政权交接不会这么顺利。隆裕太后比许多不甘心满清倒了的大臣更清醒。她知道这一切已经无法挽回。她努力要做到的就是给清室一个体面的下台。给末代皇帝予以礼遇的待遇。
这也是任何一个王朝在被巅峰时都要考虑的实际问题 中国地质如果从秦始皇开始 创新到清朝共有两千多年 在两千多年中 几乎每个朝代的更迭都通过巨大的社会动荡都伴随着残酷的杀戮 中国的男性付出最大的代价的时候就是改朝换代 。
中国地质历史上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他们想将30牺牲的是普通百姓 他们做的温江商以后不许打还是普通百姓所以说新百姓苦亡也是百姓苦”。不管当时说的多么漂亮 最终被欺凌的都是百姓 。
隆裕皇太后只有一个很平常的女人,容貌平平,也没有过人的智慧。更没有乃姑慈禧太后的手腕。但她处事较务实,凭着一个女人的本能,只想把损害降到最低点。
她已无法去考虑大清江山社稷了。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考虑平稳过渡。权力太重要了,对于刚获得最高权力的人,他是不允许有一点威胁的。隆裕皇太后的要求得到了民国政府的允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唯一一次没有杀戮的改朝换代,在帝制走到尽头的时候出现了 。
在这份退位诏书上,有人没有签名。但不影响政权的交接。
这确实是帝国黄昏的一幕温情余晖。让它实现的恰恰是被后人遗忘的隆裕皇太后。在隆裕皇太后的主持下,1912年2月12日大清颁布《退位诏书》。这表示着中国历史上帝制的正式结束,民国正式诞生 。
从此中国就算还有几个想当皇帝的人,没有一个成功的。会被民众所唾弃。如果说中国民众对其他的旧事物还有些许留恋的话,那么皇帝几乎遭到了彻底的唾弃 。
国人骨子里再也不能接受皇帝这个概念,这里头有着隆裕太后的一份功劳。宣统皇帝正式退位一年后,隆裕皇太后病逝,终年45岁 。
临终前,隆裕皇太后对身边的人说,把皇帝抱过来。然后嘱咐:“太小了,你们不要难为他”。
以上是隆裕皇太后的追思灵堂 。
民国政府兑现礼遇皇室的承诺。隆裕皇太后去世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通电全国降半旗致哀。举行隆重的全国国民追悼会 ,各国驻华使馆都降半旗致哀。祟陵建成后,与光绪皇帝葬在一起 。
以上是光绪皇帝的崇陵。
光绪驾崩时,崇陵还未建成。民国政府成立后,依照“清室优待条件”规定如制妥修而成。并将光绪皇帝棺椁归葬于此。如今崇陵是清西陵中唯一开放的陵墓 。
“文革”串联时,我专程到这里拜祭光绪皇帝和珍妃墓茔。 然后去易县凭吊“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遗迹。
光绪皇帝(1871-1908)爱新觉罗·载湉,庙号德宗。
光绪皇帝是晚清最有政治头脑的政治人物。他能够接受新事物 ,甚至学习英文。希望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 。但他在变法过程中,措施太过激进,触动了各方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而遭到反对与抵制 。最终遭到了失败 。
他最可惜的一次机会,当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他本应当效法唐肃宗李亨所为。趁机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自立图强。
珍妃(1876-1900),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 。坚定支持夫君所推行的变法维新。
以上是清西陵崇陵内的珍妃坟茔 。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前,珍妃被慈禧太后下令推入大内井中。事变结束后,珍妃被埋在京郊。景妃当太妃后,顾念姐妹之情,将珍妃迁葬崇陵。也算有了归宿。
清帝退位,清朝皇室所受到的礼遇。这也说明,政治实际没有那么残酷,权力也不一定需要用鲜血去铸就 。
辛亥革命虽然也有流血牺牲。但与历史上的改朝换代相比 ,它应该还是代价最少的一次。民国不是建立在垒起的白骨之上 ,确实达到了共和的目的 。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与列强驻华公使的合影照 。
新政权的建立,获得世界主要国家的承认,是新生政权的首要任务 。
袁世凯本就是清朝内阁总理大臣,与前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
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后,没有对前朝满清官员进行清算。民国政府的公职人员基本上都是前朝遗留下来的各级官员 。
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没有杀戮的平稳过渡。改朝换代遗留下来的人员没有历史的包袱,也没有被打入另册,更没有被镇压。所有这一切和平过渡,都不得不说和隆裕太后的最后处置有关 。
此时的隆裕皇太后才四十五岁 ,她的早逝是不是意味着自己对不起夫君?
帝制最终结束了。但最后的一抹余晖,因为隆裕太后顺应历史潮流,变得多了一份温情。这是中国政治史上极为难得的一幕,值得后人好好记取 。
(我本人也算半个旗人,我的上述史论应当算是公允的)
延平梅山坡府学书斋
2021年5月10日整理旧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