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辅导儿子的数学作业,常常冲他发脾气。然后看着小小的、懵懂的他,又觉得其实孩子很无辜。
虽然算不上是“虎妈”“狼爸”,但在心底,或多或少会有着,期望自己的孩子是与众不同的这样的想法。
而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平凡普通的。这真相或许让人失望,但如果能正视孩子的平凡,家长也会少些焦虑,对孩子才能多点宽容。
01
有一部韩剧《说不出的爱》(又名《给父母的信》),是一部非常好的家庭伦理剧。在湖南卫视首播时,收视率排名全国同时段第一位。
观众群年龄跨度很大,甚至吸引了一批非常年轻的观众。直到现在,豆瓣评分依然保持在8.7分。
我看了很多遍,十分羡慕剧中那个平凡温暖的大家庭。剧中的父亲,温和中正,不管孩子多么普通,或是犯错,永远给予尊重。客观的分析,适时的引导。底色永远是理解和接受。
二儿子自认没有读书的天分,辍学要做小吃生意。父亲没有马上反对,而是认真听完儿子的想法。然后告诉他,做小吃生意是十分辛苦的事情,真的决定要做,可以支持他,但是要认真做,还要能坚持。
小女儿要嫁进风评不太好的家庭,母亲极力反对。父亲却十分了解女儿谨慎的个性,相信她的判断,还坦诚告诉女儿,
“我猜想你可能会晚婚。你凡事考虑得太多,或许一辈子都会一个人生活,我有过这样的思想准备。现在你自己想结婚了,也很好。”
曾经想过如果能有这样的父亲,该是多么的幸福和幸运。
这世上永远有一个人,理解包容你的一切,不管你多么平凡,他都深切地爱着你。比起爱孩子的优秀,接受孩子的天性和平凡,需要更大的爱和胸怀。
02
剧中父女俩关于“平凡”有一段很温暖的对话。
女儿 :“老实说,如果自己很有才华,我一定会继续深造,那样就能更有成就了。但是我没那个本事,我了解我自己,爸,我很平凡呢。就只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像这样一天天一年年的上着班……”
父亲:“我明白你的意思。可是女儿,平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实平凡更难得,你知道吗?”
这样一个平凡的父亲,在乡村小学当了一辈子教师,过着最平凡普通的人生。却给了儿女最富足的精神滋养。
和这位父亲“接受平凡”的理念不同,现在普遍关注的是“精英教育”。
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进最好的学校,上最好的培训班,学最多的特长,考最好的成绩,甩掉平凡的芸芸众生,登顶成为社会的5%……
但是为了进入更高的圈层,一路走来都在PK,一路走来都要赢,只能赢。父母焦虑,孩子也焦虑。
电视剧《小欢喜》里陶虹饰演的虎妈宋倩,身为金牌物理老师的她,一直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对待女儿始终秉承着严师出高徒的风格,她对女儿的要求就是一定要考上清华北大。结果自己焦虑崩溃,女儿也得了抑郁症。
当我们拼尽全力让孩子成为“不平凡”的人,到达人群中的巅峰,他们的人生就真的是大赢家了吗?
03
曾在美国常春藤盟校工作24年的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威谢维奇写过一本畅销书《优秀的绵羊》,探讨美国精英教育的误区,在纽约时报引起巨大反响。
书中阐述,名校大学生的抑郁症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都是人中龙凤令人艳羡,但他们真的并不快乐。统计数据表明,名校大学生里80%的学生有焦虑情绪,5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抑郁问题。
如果读名校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那终有一天会陷入生命无意义的空虚之中。不管是哈佛、耶鲁,还是牛津、剑桥都拯救不了人生。
优秀不凡但不快乐,还有心理问题,这肯定不是父母栽培孩子的初衷。
我们可以预测什么样的人格品质能让孩子终生受益,是比如坚强、乐观、诚实、有应变能力等等。教给孩子这些品质,需要家长先放下自己的焦虑和执念。
台湾作家龙应台和儿子通信结集《亲爱的安德烈》里,儿子安德烈在信中说,
“妈妈,你得接受你的儿子是个平庸的人,你和爸爸都有博士学位,但是我不可能有。”
龙应台是这样回复儿子的:
“如果我的孩子能够平安而且快乐,不管杰不杰出,我都已经很感谢了,所谓的“ 成功”好像真的不重要……是的,我可以接受我的孩子“平庸”,重要的是他们在人生里找到意义……”
END
永远的清华校长梅贻琦曾告诫学生,“要有勇气做一个平凡的人。”
那身为父母的人,得首先有接受孩子平凡的勇气。只有得到足够宽容和接纳的孩子,才有勇气去做一个平凡的人。
土耳其有句谚语:“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 父母要做的,只是帮助他们找到那根适合的树枝。
做个平凡人,也可能很快乐。而且平凡,并不等于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