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惊声尖叫》(Scream)横空出世,宣布青春片可以不仅有荷尔蒙,还可以融入悬疑和惊悚元素,青春校园恐怖片应运而生,令不少年轻影迷体验到尝鲜的快感。
虽然在情节构思上,影片仍然未摆脱变态杀手连环杀人的旧体制,但在使用恐怖片模式的同时,一个劲地挖苦这些模式。片中有关恐怖片的笑料比比皆是。
除了在叙事推进时,不断营造悬疑氛围,让观众陷入“猜凶手”的两难境地,同时也别出心裁,在影片中借角色之口,总结出那些恐怖片情节的常规套路来增加恐怖惊险气氛。
《惊声尖叫》的大卖,以及后来多部续集诞生,到这部最新的《惊声尖叫》系列,其吸引人的地方,除了娱乐性上,它还带有对现代社会犯罪心理以及对人性的一种尝试性探索。
一些年轻人为了追求刺激与新奇,居然毫无目的地杀人,化身连环杀手,把杀戮当作游戏,无疑令人背脊发寒。
作为系列第五部,《惊声尖叫5》上映后,北美票房大卖,口碑颇佳,新鲜度77%,观众打分达到了81%。
内地观众似乎有点不留情面,仅仅给出了及格线以上的6.1分。
分数差距其实来自影片中对于电影本身的调侃没弄戳中内地观众的心,而北美观众倒是非常接受这一套。包括首部曲的几位老演员回归,情怀分免不了是要给一些的。
《惊声尖叫5》拆开来看,几乎就是首部曲结构的翻版。
影片开始第一幕就是“猜电影行凶”,把有关《惊声尖叫》首部曲的演员和剧情作为生死问答环节的内容,而后就是面具怪的突然出现,尖刀与鲜血成为主角,惊悚和悬疑氛围顿时拉满。
虽然观众很快就能从围绕女主角身边的一群人朋友里猜出杀手是谁,但影片的反类型与聪慧之处,还是会让人刮目相看。血浆之外,我们能从这部电影里得到更多东西。
美国影评界大佬罗杰·伊伯特编著出版了一本叫作《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的电影评论类书籍,可谓是观众了解好莱坞陈腐套路的一次集体绝佳机会,里面充满了罗杰·伊伯特对电影套路的“控诉”和“吐槽”。
如果你看过这本书,那么《惊声尖叫5》中出现的相关场景套路定会让你会心一笑。但聪明之处在于影片会提前告知你这些套路,将其转化为悬疑元素,甚至包装成障眼法,故意干扰观众对凶手的判断推理。
能够得到北美观众厚爱,影片无疑完美继承了首部曲导演韦斯·克雷文的反讽风格。
创作者通过或者说干脆越过了作品本身,同观众进行了一场关于恐怖惊悚类型片的风趣研究与跨银幕互动。
那一幕幕角色死亡前反掉烂俗虐杀片桥段的落空氛围营造,兼具了对类型电影模式的梳理与调侃的幽默,配合叙事推进的元概念,让“惊声尖叫”系列不仅仅找回了曾经的智慧与可爱之处,还更进一步完成了这个系列IP对自我的解构,令它从泛滥成灾的同类型电影大潮中脱颖而出,并重新将多义的恐惧与时代间关系的秘密传递给观众。
电影之中的角色,只有杀人狂用面具掩盖了面容,而现实世界,大家都在用口罩遮蔽着脸庞,这是最恐惧的玩笑,经过乔丹·皮尔们的努力,恐怖惊悚电影再次扛起了警醒世人的责任,米奇·麦迪森按照《好莱坞往事》的死法又来了一遍,欢笑之余,也近乎残酷的让我们意识到,这个绝妙的戏梗,来自于疫情时代降临之前。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的杀人狂是为了追求刺激和寻找自我存在之价值。而这一次,凶手的目的更加荒诞,但又破显无奈。
杀手行凶竟然是为了唤起大众对惊悚电影的关注,通过一次次行凶,炒火电影,让传统惊悚片回归大银幕,因为最恐怖的惊悚片是“改编自现实”。
后疫情时代,传统电影行业遭受重创,类似《惊声尖叫5》这样的B级片,早早通过流媒体形式线上发布,院线不再成为其传播的重点,线上反而更加重要。
但类似电影,影院观影和流媒体设备观看,无疑不可相提并论,这也难怪马丁·斯科塞斯恳求观众不要在手机上观看他的《爱尔兰人》(The Irishman),“至少用上平板电脑把”。
连大师都如此无奈,好莱坞顶级预算大片都沦落到手机观影范畴里,像《惊声尖叫5》这样小体量,充满网络卖点的影片,自然逃不过流媒体平台的五指山。
想想影片中,凶手通过杀人为电影制造虚头,看似无厘头,实则讽刺了现实的残酷。整个疫情时期,太多光怪陆离的事情发生,给电影提供了无数内容和议题。
比如之前大热的政治讽刺影片《不要抬头》( Don't Look Up),就是现实最好的照妖镜。
当然,看《惊声尖叫5》这样的B级片也不需要思考太多,爽一把就行,也能从中得到不少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