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中国机长的时候,电影一气呵成,那时候感性太理性了,所以头脑发热,又完成了两把刷子。
第一遍可能觉得瑕不掩瑜,第二遍带上了脑子,便发现电影里面的一些细小问题。电影确实有很多精彩之处,但是说好看,我觉得还是差那么一点的,整部电影最最最精彩的地方起源于一句话——"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相信大家对电影的原型已经都有所了解了,所以大半部分观众因为这个而走进电影院。
也算是这个电影的卖点之一,很客观的说,电影7分左右是很合理的。《中国机长》讲述的是由飞机前风挡玻璃脱落的情况下,成功备降的真实事件改编的,张涵予演的主角原型便是当时传颂的英雄机长(电影里为机长刘长健)
这部电影妙就妙在题材是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坐飞机,这让这部灾难片更加贴合实际,能让人引起共鸣。
人们看电影的时候不由自主的会揪着一颗心——
八千米的高空,夺命的气流,致命的悬崖,飞机里的人只有不停地吸着氧气,正如影片中有人提到,这不是汽车,你不想走了能给你刹一脚停住。由铁皮包裹的飞机在这种情况下,剩下的只有恐惧和悲伤。
整部电影的代入感真的非常强,这种强烈并不是来源于这部影片拥有多么高级的特效也不是多么出神入化的拍摄技巧,而是在于那种强烈的代入感,飞机是多么熟悉的交通工具,突然它变成了一张催命符,想想就脊背发凉。
(这个场景把我吓得一激灵)
好了,接下来我要开始吐槽这部电影啦。这部主旋律电影不像以前的电影一样,突出个人的英雄主义,它立足于还原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团体,转而升华为对每一个在岗位兢兢业业的普通人,普通团体的致敬,正如机长原话所说:创造奇迹的不是一个人,一瞬间,而是一群人和一辈子。我只是完成了我自己的职责。
所以基于这个想法,影片让张涵予这个机长有了自己的精神支柱便是自己的六岁女儿,让双机长中的杜江有了妻子,让副机长欧豪有了一个尬撩对象,让乘务长袁泉有了一段到结尾都没有解释的莫名其妙的感情,如果剧情编的回来可能这会变成增光添彩的片段,可惜了这剧情压根没圆回来,这不就很尴尬?
正是有了这些不明就里的剧情和有些平淡如水的演技导致看客云里雾里,仿佛雾里看花,一片朦胧。
这些没处理好的剧情和情感关系根本无法引起观众共鸣,升华主题也就谈不上了。
第二就是普通乘客的表现。
一开始用了好几分钟来表现乘客,我们也理解导演的用意,是想做一个对比描绘出众生百态,但是这部分过于突兀和混乱,而且4D的画面还特别抖,看的晕头转向。这种部分在电视剧中就是水时间,废笔啊。
飞机上,灾难到来了,我看过资料,真实的飞机上的乘客是一片死寂独自啜泣,而在电影中,飞机上一片混乱,一群大爷大妈居然脱掉了氧气面罩开始悲愤的交谈,这一个片段让我满脑子黑人问号,如果说乘务员机长可以克服高原反应可以屏息三四分钟,可是这些大爷大妈在客舱释压的情况下,氧气稀薄的情况下谈论自由,这也是一大奇迹啊。
飞机上拍了很多乘客的表现,但是却没有一个真正的拍在点子上,她们更像是凑热闹的群众,而不是真正面对死亡的电影中的角色。
上图中袁泉说了一堆振奋人心的话,在刚开始同样的高度,几千米的高空大家吸氧说话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袁泉能一口气说那么长的话,只能说导演很多细节还是要推敲啊。
成功的艺术形象是有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三大特点。巧了,这部电影刻画的乘客三不沾。
导演想告诉我们的太多,想突出的关键点太多,反而失去了焦点。
有些是属于人感情的共通之处,不需要刻画太多,便能让人感同身受,于无声处惊雷。
这些细节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不毁坏整部剧的基调,却让人看完后觉得不满足,差了一点,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机长》只能停留在商业片的范畴,太可惜了,明明可以做到更好。
第三电影为了戏剧性而强加情节。
这个和第一种一样,电影为了戏剧性增加了一些情节,比如机长驾驶飞机强行冲过积雨云,这个让电影看起来略带尴尬和煽情。
虽然说了以上种种不好,台词也略显生硬,但是我还是在结局看到飞机安全降落的时候泪目了。
来我们电影讲完了,是时候讲讲这部电影的真实事件——川航514事件。
2018年5月14日早上6点26分,四川航空从重庆飞往拉萨的航班突然响起了非常巨大的爆炸声,也就是副驾驶前面的,飞机右座的前风挡玻璃出现裂缝。
飞机的风挡玻璃都有三层,所以出现裂缝时,刘传健摸了一下能感觉到内层玻璃碎了,所以要求立即返航,但是语气依旧很平静,他和空管的对话就是:"风挡裂了"。仿佛在谈论今天吃了什么。当然如果只是内层玻璃裂了,问题并不是很大,返航完全没问题。可是,死神又一次降临了,在刘传健说完这段话的时候,突然巨大的爆炸声响起来,前风挡整块完全裂了并且脱落。
副驾驶半个身子被吸出来窗外(看见没,安全带的重要性,划重点,不然一个再完美的机长都救不了一个不系安全带的副驾驶。)
这时候因为风挡裂了的原因,飞机很快失去平衡并且释压了,这是非常少见的极端情况了,上一次29年前的英航5390航班,机长也是被吸出窗外,靠着副机长操纵才安全落地。
但是英航那次意外高度只有5300米,速度也慢,刘传健的情况比29年前严峻的多,低温(零下三四十度的冷风吹进驾驶舱),失压,缺氧,高高原,每一个都是在和死神打招呼,稍有不慎,便是致命的。
但是刘机长牛就牛在,他克服了人类身体极限,控制住了飞机,并且用了34分钟返航成都,安全的降落在了双流机场。一百多名乘客无一受伤,只有副驾和一位空姐受了伤。
事后航空局做了调查发现,刘传健备降的36个动作中,精准无误,没有一丝一毫的错处,只要有一个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飞机失去控制。他们还做了十多次类似情况的飞行模拟,结果没有一次成功,都是坠机。
因为这件事,根据刘传健的这系列操作重新编写了飞行指南,将他视作这类型经济情况的教科书。
当然这次的奇迹背后,并不只是机长的专业,也有着千千万万专业人士的坚守和努力。有二机长明知道驾驶舱危险还是要走进去的专业和使命感,有副机长刚死里逃生,受了伤却依旧没有放弃职责一直在发7700遇险信号,空乘们一直在安抚乘客,空管部门一直没有放弃和航班联系,及时调度好跑道上的所有航班,让8633可以更加安全的降落,
正如电影里所说——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