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家庭主妇)
提到《读书》,创刊时大吃一惊的“禁书区”后,围绕它形成了强大的作家群体。
这其中不乏徐梵澄、金克木、钱钟书、金性尧这些学界响当当的名字,在《读书》最辉煌时期这些大家手笔的文章可说是中国思想界灯塔,指引一代青年阅读者摸索。不可否认辛丰年的名字放在这其中可谓是略显陌生。可在上个世纪信息匮乏的年代,他在《读书》等杂志上关于古典乐的专栏文章为无数爱乐者点了一盏明灯。时至今年辛老的全集问世,有许多老资历的乐迷会回忆起当年追看他文章的日子,还有那些早年间出版或再版的小册子已在市面上也绝迹多时了。说他是老一辈文化人群体中知名度小显冷门的一位,一方面因他针对的古典乐迷读者群和广大文史类爱好者相比总是更小众些。再一方面他并非学院中人,不像上述几位有更多专著问世,一直坚称自己是充满随意性的栏外人又在几十年听曲过程中不断涉猎各种资料,成为“严肃音乐”的一个爱好者。这样一个自身定位,反倒让他的文章获得更多不识蝌蚪文的普通读者青睐。古典乐外行人要看出内里门道不易,雾里看花一般隔得远些也并不妨碍作者一支笔既能写趣味文章、又能评论音乐、闲话乐史。这一点辛丰年一直笔耕不辍,向他喜爱的前辈萧伯纳学习。
从他文章各处不下十次提及到此公,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他对萧伯纳的偏爱赞赏。他直言萧氏是近代罕见一人,无师自通成为19世纪屈指可数的乐评人。萧伯纳真正为大家熟知的还是他的戏剧和文学,很难想到他最初是以写乐评起家而且乐评生涯长达75年之久,有三大册900多页的乐评巨著。更难能可贵的是辛老阅读后竟摘抄了两大本笔记,当真非痴迷者不能如此也,后来他也不忘把这些笔记稍加整理后分享给读者。在为萧伯纳写的人物小传中,辛丰年对这样一个音乐学院门外汉在成年后才开始真正学习钢琴、逐步读谱的过程详加描述,竟也意外解答了我长期以来对萧氏剧作《人与超人》的一大困惑。
原来这位剧作家终生酷爱歌剧《唐·乔瓦尼》,自学钢琴是一反常人上来就弹《唐·乔瓦尼》序曲,不理会车尔尼。莫扎特的歌剧对他启发良多,无怪乎他自己的剧作也要借用歌剧中的音乐,甚至硬生生加入致敬的一幕。萧伯纳安排《人与超人》男主人公做了一个梦、当一回在地狱的唐璜,说些与主线剧情无关、玄之又玄的独白,让观众听得一头雾水昏昏欲睡。直到看了辛老的文章之后,我才恍然大悟这是一个歌剧爱好者的自觉而已,大概也只有同是以门外汉出道的乐评人才会想到写写这样的角度。或可说萧伯纳与辛老是一点跨时代的惺惺相惜之情。甚至对这样多栖发展的大人物,辛丰年想到用了一个对音乐人最贴切不过的比喻说他的头脑是“一个奇妙的和弦”。
这两人另一共通点就是有天生一支妙笔,这不亚于作曲家天生极具灵感。跟着辛丰年的文章览遍乐史角角落落,还会叹服于他文章中那股老派的文风。这也正是现在很多读者反而更喜欢前文所提及的早期《读书》为核心的老先生作者群的重要原因,尽管都是暮年之后的文字,读来却有勃勃生气。作者谈及音乐之外的文字中尽显一生厚实的涵养,几处颇有来头的古代掌故令我印象深刻,可试举一二。
一是论及发烧友音响设备与欣赏音乐本质的关系,他直接拿影印的宋版唐人诗集和装帧精良的乾隆御制诗两相比较,这“买椟还珠”这四个字说的恐怕正是同一群爱乐爱书人。二是说起他为我辈爱乐者开列古典乐必听曲目单,初学者自然是指望有资深前辈开示“必读书”。辛老提起清末曾有过一本《书目问答》惠及学林,编了这部书的张之洞恰好是朝中大佬,一位典型的学者型官员,并非文坛领袖人物。后来胡适在《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的篇首就开列《书目答问》,康有为更是称其为“可常置怀袖熟记”的书。细细揣摩,辛丰年的一份乐单,不正是古典乐界的“书目问答”吗?若说起欣赏西洋古典乐的一个最低限度曲单,相信大多数人不反对辛老这一份推荐。开列书目详单虽称不上是开创性功绩,却也是为大批徘徊在专业门槛之外的爱好者指示一条门径。专业学者未必做得来的事,就让那些各领域内文笔尚佳的专业爱好者承担任务并乐此不疲。
辛丰年花大量笔墨所写的必读之曲以贝多芬作为一个中心点,九大交响曲作为重中之重,辅以钢琴奏鸣曲和晚期的弦乐四重奏。他洋洋洒洒从巴洛克写到印象派,从贝多芬一路到了德彪西详尽列出,略略点到巴洛克的几位巨擘。在可听曲目中才大量开列出巴赫和海顿等人的作品,称为是爱乐者在有限时间内顺着音乐史的一种泛览的法子。若有时间和兴趣也可按照专题从舞曲和小乐曲等入手不拘一格。这一番音乐巡礼下来,我们该说他是一个称职的导游和领路人,半点没有居高临下的导师之姿。
一个崇尚简笔的作者对于自己听乐历程与人生经历也相当吝惜笔墨,几乎都是在为他人做嫁衣。在其子严锋(辛丰年本名严格,笔名取自symphony音译)的文章和微博片段回忆当中我们才略知点滴,这个理想主义的革命者行军包中放着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的总谱;十年浩劫之后领到补发的工资就奔赴音响店,根本没顾上当几天万元户。多亏他晚年自告奋勇,愿将听古典乐这件严肃而又其乐无穷的事分享出来,倾听本身是严肃而认真的事,亦是他终生的坚持。
想起辛老早已说过这些教人怎样欣赏音乐的小文是“转手买卖”。我想化用他自己的一句话作为全文结尾最为恰当妥帖:除非你下定决心倾听比过去多得多的音乐,否则,读这篇文章可能是白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