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爱丽丝》是乐山贝多芬著名的钢琴小品,公开发行后很快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特别是钢琴爱好者的喜爱。
这首美妙的曲子,乐谱简单,旋律优美,乐音温柔亲切,艺术表现力质朴、自然,音乐主题鲜明易懂。自面世一百多年来,《致爱丽丝》一直是世界各地钢琴演奏会和钢琴爱好者演奏钢琴的必备曲目,同时也是世界音乐史上最广为人知的乐曲之一。同《致爱丽丝》广为人知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关于这首乐曲的面世时间、创作原因、创作时间、爱丽丝是谁、贝多芬同爱丽丝是什么关系、这首曲子的曲名是不是一开始就叫《致爱丽丝》等问题,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要回答这些关于《致爱丽丝》的疑问,就让笔者为大家讲讲下面几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吧。
一、关于《致爱丽丝》的面世时间
贝多芬1770年3月出生于德国波恩,也就是过去联邦德国的首都,1770年在中国是清朝乾隆三十五年,他去世于1827年12月,这一年是中国清朝道光七年。《致爱丽丝》这首曲子面世于1867年,也就是说在贝多芬去世四十年后才面世,面世地点是在德国斯图加特,这一年是中国清朝同治六年(太平天国失败后三年)。后来到1888年,《致爱丽丝》才被纳入贝多芬全集版补遗中。之所以这首曲子在贝多芬去世四十年后才发表,笔者分析原因有两点:一是这是一首写给私人的曲子,二是因为这首曲子是一首钢琴小品,不是大部头,当时的音乐界对大部头更为重视,因此贝多芬自己也没有留底稿。这首曲子后来面世的原因被认为是贝多芬的传记作家在贝多芬去世的朋友处整理相关遗物时发现,因此,这首曲子的面世时间很晚就不难理解了。
贝多芬画像
二、关于这首曲子的创作原因、创作时间、爱丽丝及她与贝多芬的关系
由于时间比较久远,关于上述几个问题的答案也有几个不同的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说在1808一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收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的情况下写下了这首曲子送给她,因此这首曲子的创作时间是1810年,创作原因是贝多芬对她有好感,这个特蕾泽就是爱丽丝,她是贝多芬有好感的女学生。这种说法目前被认为是有关这首曲子创作原因、创作时间、爱丽丝及她与贝多芬关系的主流说法。
贝多芬雕像
第二个版本是说这钢琴小品是献给伊丽莎白·罗克尔的。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她就和贝多芬相识,是贝多芬身边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显然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因为在那段时间,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叫爱丽丝的其他女子,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当然也可以确认的是,贝多芬十分喜欢她。因此,这首曲子的创作时间大概也是在1810年左右。
欧洲古典油画
第三个版本是贝多芬创作这个作品的灵感,是来自于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女孩。她为了帮助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实现看见森林和大海的愿望而四处求助。贝多芬为此非常感动,特地在圣诞夜为老人演奏了一段美妙的音乐,听着听着,老人仿佛看见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在南太平洋)四周蓝色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明媚的阳光。老人在乐曲声中满足地合上双眼,不再有孤独、悲怜和遗憾。之后,贝多芬便将这个曲子献给善良的姑娘爱丽丝。关于这种说法,笔者没有找到这种说法下这首曲子的具体作曲时间。
欧洲古典油画
第四个版本是贝多芬12岁时,到一个富商家里去教钢琴,贝多芬非常喜欢这家的女儿爱丽丝。这首钢琴曲是贝多芬那个时候完成的。当然如果按照这种说法,这首曲子就是贝多芬在1782年左右完成的了。
三、关于这首曲子的曲名是不是一开始就叫《致爱丽丝》
按照主流观点,也就是刚才上面讲过的第一个版本的说法,这首曲子的曲名不是叫“致爱丽丝”,而是叫“致特蕾泽”,为什么有这个差异呢?按照这个说法,贝多芬起初给这首曲子取的名字为《a小调巴加泰勒 》,贝多芬同时在该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蕾泽,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这首曲子送给特蕾泽后,贝多芬没有留底稿,乐稿一直留在特蕾泽那儿,到1867年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泽•玛尔法蒂遗物中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同年诺尔在德国西南部城市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特蕾泽》错写成《致爱丽丝》。从此,这首钢琴小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在世界上流传,而原名《致特蕾莎》却被人们忘记了。笔者分析,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乐圣在创作这首曲子时,灵感涌现,笔下龙蛇飞舞,落款的字迹有些不容易辨认,被诺尔整理出版时,可能因误识而误编,导致《致特蕾泽》变成了《致爱丽丝》。
维也纳风光
从上面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致爱丽丝》这首乐曲的创作原因、创作时间、爱丽丝及她与贝多芬的关系等几个问题到目前为止,有多个不同的说法。由于贝多芬已经去世近两百年,因此,问题的真实答案我们可能已经永远无法获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并陶醉在它的美妙乐曲声中。笔者觉得,这是由于存在这些不同的说法,这首曲子才更容易引起大众对于美好心灵、友谊或爱情的联想和共鸣,才更容易穿越时空,走进不同年代、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听众心里。可以这样说:未来,只要人类还继续生存在这个美丽蓝色的星球,《致爱丽丝》及贝多芬其他的音乐名曲,将一直奏响下去成为不朽的天籁!
你喜爱乐曲《致爱丽丝》及贝多芬的其他音乐吗?如有什么想法,欢迎你在本文后面的讨论区分享你的感受和体会,相信你在此一定会找到更多的知音!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