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010
但当现实中有一些事件与它的故事“撞戏”时,大众会第一时间想到它,而且观众群极为广泛,自60后到90后大多都知道它的名字?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国产剧,或许只有“国民刑侦剧”《重案六组》。
它不是经典作品中人气最高的一个,演员亦不是当时很受宠的流量型实力派,甚至经常被经典作品盘点时忽略。但当某些平台下架该剧资源时,却让许多“重案女孩”惊慌,这个时候大家才后知后觉地发现:
“原来你们也在回看这部剧啊!”
2001年它横空出世,不仅凭借精彩的剧情创造收视佳绩,还凭借脱离TVB、欧美刑侦题材的呈现方式获得好评。可以说,《重案六组》是内地刑侦剧的一座大山,多年来从未被超越。
其实,刑侦是受编剧喜爱的题材,但它容易火却难成“全民经典”,特别是2000年初期,TVB刑侦题材称霸市场时期。观众对高智商犯罪、烧脑剧情及偏时尚的角色观感极深,这样的制作风格让内地剧想要模仿却难接地气,想要超越又难度极大。
但《重案六组》还是冲破了种种不利条件围堵,成功打破“流行风格”,又创造了自己的独有特色。即使多年过后,我们回看这部电视剧,仍旧被会吸引、被触动。而它之所有能成为无法被超越的经典,莫过于真实与匠心。
“真实”的案件
《重案六组》虽然没有明确标示,但看过的观众都会有感觉,剧中涉及的案件大多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但它的“原型”不同于《破冰行动》、《湄公河大案》的国际轰动性,也不似《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踏雪寻梅》的社会复杂性,甚至并不是稀有案件。
它所涉及的案件类型,很“平常”。
妻子伙同情人杀夫、公公侮辱留守儿媳、电话诈骗…这些案件蕴含了影视化需要的残忍、血腥、人性复杂,又有现实的佐证。在2000年初期互联网尚未盛行之时,我们常见获取信息的纸媒体、法制节目中,都有《重案六组》中的案件的影子。
它的取材是一些既“小”又“大”的案件。
“小”在于从案件的轰动性与戏剧性来看都不算观众眼中的“大案”,见财起义谋杀朋友的罪犯、酒后杀害无辜少女的猥琐男,抢劫惯犯的亡命之徒,类似的搜索随便一搜索,几乎每一种都能在网络上找上个七八例。
虽然每次发现时都让大众愤怒不已,却也不得不层次,类似案件绝不是“空前绝后”。
“大”则顺应于范围之广,时间上与空间上的涵盖度非常宽,案件涉及的罪犯或杀人动机是社会中很难绝迹的类型。例如7月初网上一则“父亲被女儿骗进传销后坠楼”的新闻,这个让震惊网友大呼人泯灭的现实与《重案六组》第四部中一个案件酷似。
案件中,都有爱女心切的父亲,都有疯狂的传销,都存在丧失良知的女儿。
这些“平凡”的案件又为何会吸引观众?因为它贴近生活。高智商罪犯不常有,贪婪、自私、冲动或感情用事的罪犯却是常见的。很多推理剧设置的烧脑案件一旦解开谜题,便难以用同样的套路吸引观众,我们会说他经典,却难有反复回顾的兴趣。
但《重案六组》这些非高智商的“小案件”,每次回看,始终难有观众觉得“过时”,正是因为它的“平凡”。
“真实”的角色
角色永远是电视剧的灵魂,是成功的基础元素。在《重案六组》出现之前,观众脑补的警察是港剧中英姿飒爽的关咏荷,是帅气逼人的古天乐,却很少会是季洁、曾克强等人的样子。王茜不算美艳,李成儒更是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中年大叔。
但他们却又是我们日常接触到的警察模样。
繁忙的工作与侦破案件的高压之下,哪里能让警察们时刻保持光鲜亮丽的模样?即使稍微有点时尚感的季洁、白羚,严格说起来已经是影视化妥协后的形象了。过于真实的展现在影视剧其实很难吸引观众,毕竟大众对荧屏上的角色,都有一定的幻想。
与《重案》差不多算同期的古装剧《杨三姐告状》上线时,便曾被观众吐槽服化,觉得贫穷人家出身的杨三姐服饰太华丽。当时,主创的回应很扎心,因为经验告诉他们大众很难接受一个衣着破烂的女主角。
这种氛围下,《重案六组》是如何在贴近现实原型的情况下又吸引观众的?还是凭借人物足够真。比如,李成儒饰演的大曾,作为一名老同志他是六组的推理担当之一,但他的推理能力并不仅是智商造就,更多是多年积累的经验达成。
因为有经验,他能敏感的看出证人是否说明,凭借犯罪现场的布局推断出凶手的作案轨迹,甚至连嫌疑犯都说他“能干”。但他的经验又有局限性,团队年轻的小警员与季洁搭档侦破了聊天室连环杀手案,大曾面对两人的分析却一头雾水。
因为,网络、聊天室这些新鲜事物,已经超出他的经验与认知范围,如果能听懂,这个人物就“浮”了。
人物同样的真实还体现在许多小细节,相信看过《重案六组》第一部的观众都曾被大曾在办公室抹生发剂的模样逗笑。但开心之后再去细想,你会发现,无论是他熟练的手法还是抹生剂的需求,都与角色浑然天成,这就是我们办公室里中年单身汉子的模样啊。
角色的真实不仅仅在于主演,剧中每个角色都是尽量还原现实中的形象,即使案件现场目击的群众,向警察描述经过时的神态、语调甚至内容都那么写实。如果我们在现场,恐怕做出一样的表情、说出一样的感慨。
故事高于演员,内容大过一切
除了真实的人物与案件,《重案六组》延续了经典老剧的良好品质:内容大于演员。现在回看这部剧的卡司阵容,虽然王茜、李成儒、张潮等实力派不是“颜值派”,但六组年轻的几位,有仍处在颜值巅峰的董勇老师也有漂亮的高榕,但有多少观众能记住六组所有演员的名字?
除了铁杆粉,应该很难全记得。
因为《重案六组》没有以“推演员”为主旨做剧,也没有塑造N个配角+一个高手的格局,它踏踏实实地的去说一个让观众觉得精神、完整、真实的故事。当然,它也有缺点,每次回看七话几乎都能找到一些专业上的漏洞,但故事的完整性足以让我忽略这些瑕疵。
把故事(剧情)放在演员前面,才是影视人的匠心选择,只是现在的制作方们渐渐失去了这份匠心。同样失去的还有内容上的用心,《重案六组》的优秀还在于它算是刑侦剧中最紧凑的作品,以第一部为例,一集不足50分钟的时长,大多数时候它都能展现出两个案件。
是因为这些案件简单吗?并不是,随便拉出一个案件,只要编剧多设定一些人物线、时间线,便能拉出如今一部24集的网剧。案件的人性复杂,更可以延伸许多探讨话题,但拉伸这些线条有意义吗?见仁见智吧。
至少在七话看来,《重案六组》的案件密集看起来更过瘾,追起来亦不累。而这一点,恰巧又是现在刑侦剧本欠缺的,希望编剧们回看经典之时,也能有所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