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后期,针对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好形势,中央提出发展东南,在敌后创建根据地。
为此,粟裕从苏中抽调一个旅,和陶勇一起告别苏中地区,横渡长江,向浙江挺进。在江南,粟裕手中有王必成和陶勇两个旅的兵力,这些部队都是从老根据地苏中地区抽调走的。粟裕将他们整编成两个纵队,王必成和陶勇分别担任司令员,粟裕担任苏浙军区司令员。
挺进江南作战当然是不容易的,国民党顽军不停地进攻。粟裕领导王必成和陶勇,打赢了两次孝丰战役,仗是打胜了,粟裕却并不满意。因为没有到达全歼敌人的目的,让很多敌人跑掉了。
不得不说,粟裕的胃口很大,不能全歼敌人,他是不满意的。在那个时候,粟裕已经在酝酿大兵团作战了。要想全歼敌人,手中得有足够的兵力才行。
在实际的战斗中,两个纵队就像一个扁担挑两头,靠在一起作战,手中没有预备队,自然容易放跑敌人。如果再给他一个纵队,对敌人进行围追堵截,一定能一举全歼敌人,那才过瘾。
为此,粟裕请示华中局和苏中区党委,提出让苏中的叶飞再统领一个旅南下,编成一个纵队。如果手中有三个纵队,他就可以成建制地消灭敌人。否则,老是小打小闹,不疼不痒,无法扭转整个局面,无法扩大战果。
然而,对于粟裕的建议,苏中区党委却有不同的意见。苏中军区是粟裕一手创建的革命老根据地,已经经营多年,可如今,两个旅的兵力都被粟裕抽走了,粟裕现在还想再抽走一个旅。
这等于是把苏中军区给抽空了,万一敌人进攻苏中地区怎么办?难道一手创建的老根据地不要了?在新的根据地没有开拓成功之前,实在不宜丢掉老根据地。
叶飞认为,苏中区党委的考虑有道理,粟裕的建议也有道理,他相信老首长粟裕的指挥能力。粟裕和苏中区党委的意见不一致,他又说服不了苏中区党委,形势逼人,战机稍纵即逝,不能再僵持下去了。
粟裕就让叶飞向中央表态同意南下。叶飞感到左右为难,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考虑再三,叶飞决定留下一个骨干团,保护苏中根据地,带走两个主力团,再从地方上抽调一些兵力,组成一个旅,南下作战,这样两边都能兼顾到。
(粟裕和王必成,叶飞和陶勇)
叶飞安排妥当之后,苏中区党委才同意他南下。叶飞统领的部队编成了苏浙军区第四纵队。由叶飞的爱将廖政国担任纵队司令员,叶飞则担任苏浙军区副司令员,是粟裕的副手。
历史证明,粟裕是对的。抗日战争已经进入了末尾,马上就要迎来1945年,粟裕以敏锐的眼光预测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苏中地区已经相当稳定,没有什么大仗可打了。
而挺进苏浙地区,向南进军,则会大有可为,有很多大仗可打。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粟裕是战神,可手中必须有足够多的部队,他才能创造一个个战争神话。
叶飞来到后,很快敌人又来进攻,粟裕打响了第三次孝丰战役,也称天目山战役。根据敌我形态,粟裕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指挥三个纵队的兵力,在孝丰一战毙伤敌人3600多人,俘虏敌人近3000人。
基本上全歼了敌人,这才是粟裕想要的大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