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光明
楚云的长篇小说《亲爱的南方》是悲伤的城市草根奋斗史。
作者来自荆楚大地农村,亲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南下务工大潮的洗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伴随着城市化,大量农村青年涌入城市打工,包括原籍农村的大学生,江城、祝涛、吴文、叶岚、婉雪、丽娟等一批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上演了一部城市草根挣扎史。
小说以江城、吴文、祝涛等几位农村青年在海都奋斗拚搏的坎坷经历为线索,通过发生在他们之间辛酸而感人的故事,生动地描绘了一群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深刻揭示了中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等城市边缘群体的艰辛、苦难与卑微,内心的挣扎。
主人公江城大学毕业后,在学长祝涛的帮助下,在海都(以深圳为背景)找到一份做国际贸易的工作,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后,他积攒了一笔钱,于是做起了老板梦,开了一家小公司。不料商海沉浮,诡谲莫测,他遭到香港商人林赫陷害导致破产,欠下几百万元债务。后因心中不平,报复陷害者而触犯刑律,锒铛入狱。
江城的女友叶岚为了还清江城欠下的巨款,迫不得已做了林赫的情人。两年后,叶岚无意中得知林赫正是为了得到自己才陷害江城;江城的学长、在某公司做人事总监的祝涛在三个月内相继失去亲人和恋人后,厌倦了大都市的繁华和孤独,他辞掉在海都的高薪工作,以堂吉诃德的方式远走内蒙,在茫茫大草原上苦苦寻觅他心爱的姑娘,在流浪行吟中叩问人生的真谛;而吴文的作家梦则在以金钱为主流的现实面前支离破碎……
作者说:“《亲爱的南方》是我花费心血最巨大的一部书!我极其珍惜她!因为她动用了我最宝贵、最深沉、最刻骨的生活体验!”
进城务工,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大批农民进入城市,成为新的产业工人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形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城务工潮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将来历史自会有公正定论。进城务工者背井离乡讨生活,在接受现代都市文明洗礼的同时远离故土与乡野,形成一种他乡无寄的流浪感。这是一种充满矛盾,渴望与心灵煎熬等多种滋味的心理状态,这里面既有城乡矛盾的冲突,也有来自疏离生命底色的失根之感。
《亲爱的南方》以生活在城市边缘地带的边缘人为切入点,真实地再现了当今中国最庞大的进城务工群体的身心漂浮,揭示了他们在大都会的灯红酒绿与光怪陆离中所产生的灵与肉、人性与金钱、精神与物质以及城乡二元价值的激烈冲突,以及他们“留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的生存尴尬,和“城市人眼中的农民,农民眼中的城市人”的“模糊身份”,表达了中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亿万农民工何处安身立命的重大而迫切的现实主题。
楚云在谈到自己这段多年的经历时这样描述道:“我像一头穿山甲,在广州、深圳、顺德、惠州……间穿行,在烈日灼灼和风天雨幕中穿行,在一张张招工榜和10元旅馆间穿行,在嘈杂的天桥底下和拥挤的公交中穿行,在喧闹的人才市场和安静的写字楼里穿行……。在某一个时段,穿行成为我人生最主要的姿态:厂报编辑、策划文案、自由撰稿人、小报记者……,饭碗跟人生一起颠簸、流浪。”
从楚云的这些语言中,他内心的凄凉与痛楚,只能“像铁一样”沉默着。里尔克也用哀伤的口气说:“这世上是谁在无缘无故的哭泣?又是谁在无缘无故地与这个世界作最后依依惜别的表白?”
《亲爱的南方》对生活场景和人性内质的审美直觉,从寻常的生活故事中,能敏锐捕捉到底层群体生活的辛酸痛楚,把接近原生态底层生命的真实写出了一种颠覆性的生存现实。
作者把这部作品当作自己全部心血的结晶。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能感觉到真实的力量。从书中的人物,可以看见作者的身影,这种感同身受的叙述,有着切肤之痛的情感体验,都足以打动读者的心。
应该指出,《亲爱的南方》从根本上区别于那些浮光掠影的通俗性“快餐式”读本,具备了经典作品的要素。在创作上继承了19世纪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同时还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象征、寓意、意识流各种表现技巧、手法,文本叙述具有丰瞻性与多元性的品质。注重描写当今中国社会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劳资矛盾和小人物的命运,从人性的深度出发,怀着一颗悲悯之心为“卑微者”讴歌。
全书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人物心理刻画细腻,尤其是描写小人物在冰冷残酷的现实中对柏拉图式的爱情与友情的忠贞追求,并从中所折射出的人性的高贵,使作品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是一部真实展现当代中国城市边缘群体生存状态的现实图谱。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