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要把老年人和老年人结合起来,研究和改进政策措施,让老年人继续发光,充分发挥更年轻老人的作用,鼓励志愿者在社区治理中做更多的工作。
——习近平
2021年8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图为24日下午,习近平在承德市高新区滨河社区考察时,同社区居民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春节前夕,在河北省承德市高新区滨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前的小广场格外热闹喜庆。
“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我们社区考察,就是在这个小广场上,与群众进行了亲切交流。总书记特别关心老人们的晚年生活,让大家心里暖烘烘的!”滨河社区负责人于岚领着记者穿过小广场,走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屋内正欢腾着。老年大学活动室里,伴随一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身着金丝红裙的大妈们尽情起舞。“总书记考察后的半年里,社区又有了好多变化。叔们姨们个顶个有活力,比年轻人一点都不差!”于岚说。
“哪哪都方便,太没挑儿了”
一股浓郁的饭香从走廊一头飘来。
“老年食堂开饭啦!”于岚指了指一层南边的一间屋子。“去年9月新开的,可受老人们欢迎了!”
老年食堂内,6张四人餐桌收拾得干净整洁,几位大爷大妈正在用餐,不少老人拎着饭盒,慢悠悠地往里走。一侧桌台上,刚出锅的菜肴冒着热气,红烧鱼块、青椒炒蛋、白烧萝卜……八道荤素搭配的菜,加上米饭和面食,丰盛诱人。
68岁的张若诚大爷,边打菜边和记者聊:“家里90多岁的老母亲等着呢,给她端回去。食堂的饭菜好吃、花样多。”
食堂墙上,每日更新的菜单详细标注了早、午、晚三餐的餐品及价格,每餐还贴心地配了低糖、低脂两款不同的套餐。
“总书记来考察时指出,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我们摸底后发现,滨河社区60岁以上老人有1439位,许多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吃’是最普遍的‘刚需’。”于岚说。
去年9月初,滨河社区联合高新区,用3天时间,改造完成了一座老年食堂。食堂采用政府补贴、第三方运营的模式。60岁以上老人早晚饭5元、午饭10元,80岁以上用餐半价,90岁以上免费吃。
“试吃头几天,我就赶来了。”85岁的郝桂凤家里就她和老伴两人,过去要自己买菜做饭,耗时费力。“现在,我每天早上、中午来食堂吃两顿,省钱省力还营养,哪哪都方便,太没挑儿了!”她说。
吃的要顺心,住的也要安心。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察看适老化改造等项目。如今,陈列在适老化改造展示间的各类设备,出现在很多老年人家中。滨河社区已有60多户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
记者找到刘保川大爷家时,他正借助行走辅助器进行康复训练。刘大爷62岁,患有糖尿病、脑血栓,行动不便。
“社区帮我安装了马桶助力架,送来了助浴椅和行走辅助器。走路不那么费劲了,坐着洗澡也稳当得多。”刘大爷告诉记者,家里还有一个“保镖”呢!
去年下半年,社区为20多户有患病老人和独居老人的家庭配发了监控摄像头,能自动锁定并跟踪拍摄目标,还能用手机进行实时对讲。
正聊着,摄像头“说话”了:“老头子,在家还好不?”原来是外出办事的老伴记挂刘大爷了。
“现在我也成了一名‘红马甲’”
“小岳,我的眼睛好多了!多亏你前两天专门陪我去医院做检查。”小广场上,出门遛弯的张郁馥一眼认出身着志愿者红马甲的一位女士。
“张姨,客气啥!再有需要帮忙的,您随时叫我!”那位“红马甲”亲热地应道。
张郁馥口中的“小岳”,是64岁的岳淑荣,滨河社区老年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的老年志愿者,社区里出了名的“热心肠”。平日,她常到87岁的独居老人张郁馥家打扫卫生、拉拉家常。前阵子,听说张郁馥患了眼疾,岳淑荣马上提出陪着去医院,“那几天,承德飘大雪,地上积雪很深,咋能让张姨一人坐公交车去?”
这样的“麻烦事”,岳淑荣习以为常。“儿女在外,我们都是‘空巢老人’。趁着身体还算硬朗,为更年长的老人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心里很舒坦!”
3年前,社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时,岳淑荣和一群身体好、精神健旺的“活力老人”聚到一起,组建了志愿服务队。
习近平总书记来考察时,见到了5位老年志愿者代表,岳淑荣是其中之一。
“我们对总书记说,做志愿者就是想老有所为,多发挥点余热。”岳淑荣回忆,“总书记说我们讲得很好,在探索做好老有所养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怎么老有所为的问题。”
“亲耳听到总书记的肯定,我们开心得快要蹦起来了!”同样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老年志愿者胡希英对记者说,“我们心气更高了,事事都愿走在前头!”
就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后的第二天,3位年过六旬的大妈找到社区工作人员,申请加入志愿服务队。不到半年间,服务队扩充到58人,各人根据特长,分布在慰问组、文艺组、家政服务组等12个小组,每天2名志愿者轮流值班。
“过去,总在社区院里看到‘红马甲’们忙这忙那,瞧着特有正能量。现在我也成了一名‘红马甲’,感觉天天有使不完的劲,孩子说我笑得也多了。”60岁的吴亚红去年9月刚成为志愿者,就将家里3口大缸捐给新开的老年食堂,“给老姐妹们腌酸菜用!”
“总书记说,研究完善政策措施,鼓励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充分发挥年纪较轻的老年人作用,推动志愿者在社区治理中有更多作为。”于岚介绍,社区试行的“时间银行”机制正在不断完善,银发志愿者们已经“储蓄”了近7000小时的服务时间,“今天他们服务别人,往后也有人为他们服务。爱,正在我们社区源源不断地循环。”
“音乐一响,我身上啥病都没了”
“杨老师,您再帮我们抠抠细节。”老年大学活动室内,59岁的赵凤云和几位大妈围在老师杨丽娜身边,手上比划着舞蹈动作。
今年,滨河社区与隔壁梨花社区联合举办首届社区网络春晚,两个社区的老人当主角。大合唱、旗袍秀、诗朗诵、民乐演奏……节目单精彩纷呈,赵凤云和老姐妹们连报了3个节目,展示她们在社区老年大学学习的“丰硕成果”。
“周一、周四练舞蹈,周三、周四上声乐课,多充实啊!”赵凤云退休近10年,前些年忙着带小外孙,孩子进幼儿园后,她闲得发慌。“年轻时就好唱歌跳舞,可惜没空学。现在老年大学课程丰富,还免费,我不得赶紧抓住好机会?”赵凤云笑道。
从2018年起,滨河社区开办了“公益教、免费学”的社区老年大学,在“身怀绝技”的老人和“渴望学习”的老人之间架起桥梁,让双方彼此需要、相互成就。
舞蹈班老师杨丽娜曾是国家二级编导。她的特长,被入户走访的社区干部细心捕捉到,记录在信息平台上。“能教老姐妹们,我特乐意,又重新找回了活力。我老伴说,音乐一响,我身上啥病都没了!”说起这事,67岁的杨丽娜眉开眼笑。
走在滨河社区,记者处处感觉到家一般的温馨:老人们称呼于岚这些社区干部“闺女、小子”,于岚和同事对老人们则“叔”“姨”“姥姥”地叫得亲。人与人之间,没有陌生,只有笑声。
“都说当志愿者很辛苦,我看快乐更多。”胡希英说,前不久她提着两袋沉重的包裹往家走,一个陌生小伙主动上前帮了她。小伙没留名,只留下一句:“您是社区志愿者吧?我认得您。今天我也志愿一把!”
“生活在这么一个有爱的大家庭,多来劲儿呐!”胡希英说,要不是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平台,自己也不会过得这么有滋有味。她还特意创作了一首诗,挥洒她的憧憬——
“八十不老,六十还小,我们是一群快乐的小伙伴……天天满眼都是阳光灿烂,让我们再活上30年!”(记者 严瑜 史自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2月08日 第 01 版)